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佛教哲学豆瓣「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时间:2022-11-23 19:01:27 来源:读史品生活

大家好,佛教哲学豆瓣「佛教的精神与特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宗教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就认为宗教没有自己的独特形式,而有艺术创造所必须的想象和幻想。他说:“一个神就是一个被想象的实体,就是一个幻想实体;并且因为幻想是诗的主要形式或工具,所以人们也可以说,宗教就是诗。”正是由于宗教与文学的这种相通性,使我们更好的从宗教角度去理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包摄着极为广泛的内容:灵魂不死、三世轮回的信仰观;“诸行无常”、“诸法皆空”的世界观;菩萨行的人生观;业感缘起论、因果报应说……所有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出佛教文化的精深博大。正是佛教文化的信仰观念极大的影响了蒲松龄的艺术思维,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路。

佛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蒲松龄的思维方式有着很深的影响。佛教的灵魂不死、三世轮回的观念,为《聊斋志异》提供了丰富的意象和情节。佛教化身繁多的菩萨系统,阴森恐怖的地狱、地狱的统治者阎罗王和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等,这些都成为了作品中神奇的意象。

除了提供意象外,佛教的夸饰无节的奇思异想使蒲松龄的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如天马行空,人可以离魂,可以神变、异化为动物,这些幻想的情节都是依据佛教神不灭论而衍生出来的。

1、佛教因果、三世观念对蒲松龄的影响

他从本心出发去观照世界,心中的世界无不以多相形态同时呈现在他的面前:时间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有天堂。地狱和人间,事物有实象、幻象(假相)和空象,人有前世、现世和来世等等。这一切又在“因果相生”的规律支配下,形成割不断的因果联系。在佛教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他立足于本心去观察和体验心外事物,于静观默照中,看到了它们的幻相和空相存在。

佛教的三世轮回、通阴阳的观念打破现世规律的约束,不但有现世,还有去世、来世;不但有人间还有天堂地狱,而且将它们相互勾通,从而使小说表现的领域大为拓展,拓宽时空,扩大了题材。使蒲松龄突破了现世规律的约束,他笔下的人物不仅可以生活在现在,也可以生活于过去和未来;不仅可以往来于人间,也可以辗转于地狱和天堂。

阴间和阳世两个世界在他笔下是完全沟通的,如《连城》中,连城和乔大年自由往来于人间与冥府,又如《阿宝》中的孙子楚幻变成鹦鹉传情阿宝,阿宝被感动,誓死相从,终成夫妻。后孙子楚“忽病消渴卒”,阿宝亦乘夜自刎而死,阴间冥王感其诚,又将夫妻送返人间。

这类幻变故事还有《梅女》、《司文郎》等。可见正是佛教的转世轮回观念开阔了蒲松龄的创作思路,遂使《聊斋》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包括了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前世、今世、来世三时,增强了小说的虚幻性。

因果、三世观念使蒲松龄艺术思维空前解放,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使其作品在任意挥洒之时,也赋予人物以空前的自由精神。如《连城》、《连琐》、《耿十八》中的起死回生现象,《小谢》、《珠儿》、《莲香》中的借尸还魂现象,《聂小倩》、《叶生》中的虽鬼犹人现象,《鲁公女》、《粉蝶》中的投生为人并魂灵依旧现象等,他们的结局全由自己说了算,这在小说人物史上也算是一种奇观。作者的人格精神在佛教观念的助长之下,已在精神领域完成了自身的涅架。

2、佛家的色空观念使蒲松龄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佛教这种“诸行无常”、“诸法皆空”的思想贯注到《聊斋》中就升华为人生如梦、万境皆空的哲理,体现出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佛家认为物无自性,一切皆空。与此同时,佛家又承认生命世界存在着一个友情世间,有情世间里存在着大量有情众生—包括人、鬼、各种动物等,佛家的使命就是将这些有情众生脱度出世,成为觉着。

蒲松龄把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生命真谛的体会借助于佛教“诸行无常”、“诸法皆空”的世界观消融于作品的故事情节中,给读者以哲理性启示。“命”即生命,它转瞬即逝,譬如朝露。

《顾生》一文中顾生因目幻而被邀入一巨宅看戏,中途只稍一耽搁,再“循故道而入”时,前时婴儿已成“蓬首驼背”之娘,少年王子已“颁下添鬓尺余矣”。一转瞬而少者已老,正所谓百年犹旦暮耳。生命有限,时光无情,这便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由于有了“诸行无常”、刹那生灭的禅意的渗入而更具一种慷慨悲凉的人生幻灭感,抒发了作者的伤时之哀音,突现出生命无常的哲理。

他在《画壁》、《贾奉雄》、《狐女》等许多作品中所描述的百年犹旦夕情景,就是其人生观念的具体体现。同时他又对现实世界中的有情众生寄寓深情。除了人之外,世界万物都是有情之物,有的甚至比人更有灵性,更重感情。

所以,他总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对待世间的花、鸟、虫、鱼、犬、鼠、嶂、虎,乃至烟、云、泉、石……它们灵气洋溢,多情重义,勤劳无私,甚至连石头也知择主而存,水缸也有灵魂,虎狼也会报恩!这众多的生灵与佛家慈悲怜生的思想有密切关系,有的甚至是借异类反照人类的一种艺术手段。

受佛家思维方式的影响,蒲松龄运用多向思维进行的艺术构思。宗教思维与艺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想象和幻想,它把人的本质变成幻想的现实性,把幻想说成现实,把佛、菩萨以至地狱、恶鬼说成是实有的。

这种“真真假假”、“以假为真”的构思,反映了古人对现实的一种看法,就是常把幻想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相混同。正是受佛教的影响,《聊斋》里面有许多艺术形象,常常不是以单一形态出现,他们有的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仙,有的一会儿是物,一会儿是怪。

《宫梦弼》中的宫梦弼,《阿宝》中的孙子楚,《阿纤》中的阿纤,《黄英》里的陶三朗,《书痴》里的颜如玉,《素秋》里的俞士忱,《荷花三娘子》里的荷花三娘子……都无不以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形态出现在作品之中。

景物描写、环境设置亦复如是。《花姑子》里灯火辉煌的深宅高第,原来是一个巨蛇洞穴;《巧娘》里的一堆荒坟,转瞬间又成了一所庭院……通过合乎幻想逻辑的神奇幻诞的内容,传达作家的情感、识见和理想,从而具有了较强的表意功能。

3、佛教世界观影响到了他的时空思维,形成了独特的时空叙事模式

小说的故事情节,总是在一定的时间推移和空间转移中完成的,因此,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又是时空的流变过程。对于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来说,无不如此。

但是,不同的作品,由于情节安排的特色不同,其时空流程又会出现不同的特点。《聊斋志异》中出现的曲折变幻、大起大落和明暗相生的情节,就是佛教时空观的充分体现。

《聊斋志异》以时空推移的缓急快慢形成叙事节奏。如《续黄粱》和《三生》等,有时时空推移极为迅速,有时则非常迟缓。曾孝廉由现实的时空转入梦中的时空,由梦中的人间时空转入地府时空,又有地府时空转入人间时空等,都十分快速;然而,对他的作威作福,对他在地府受到的惩罚,则作为重点叙述,时间很长,空间容量充实,通过缓急快慢的不同处理体现出时空流程的节奏。从而体现了作者表达的重点所在。通过这一重点的强调,显示作恶所受处罚的严重。

佛教文化对蒲松龄艺术思维的影响,使其幻想艺术达到了较高层面即神界人化。在这一层面上,鬼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再对立,而是从彼岸世界转化为此岸世界,逐渐趋向同一,最后成为富有幻想色彩的现实的世俗社会投影。世俗性的加强,导致了宗教性的弱化。

一方面鬼神形象从单纯的神、鬼、人同形向神、鬼、人同性发展,又从单纯具有人的共性向个性化发展,成为带有幻想色彩(鬼神特点)的有性格、有情感、有生气的真实人物形象。如《聊斋志异》中大量的花妖狐魅形象。

另一方面又借助幻想性虚构,使人界神化通过夸大人的某种才能(如食量、臂力、忍耐力),或使人成佛成仙,或让人死后托梦、显灵,从而使形象具有了半人半神的性质。

作者正是借助小说中的奇思异想和幻诞神奇的超自然形象,巧妙地表达对现实的关心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传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来稿/秧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