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摇滚学校 豆瓣「摇滚教室」

时间:2022-11-24 15:25:13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大家好,摇滚学校 豆瓣「摇滚教室」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骆驼单腿蹲

第一差的是:价值观!价值观!价值观!第二差的是:好演员!好演员!好演员!第三差的是:音乐!音乐!音乐!

最近观看了韦伯的新音乐剧《摇滚学校》,结束之后,不,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就开始狂发微信,推荐各种朋友来看。

所有的爹妈都应该来看,真的,尤其是当你们的宝贝们还看不太懂字幕内容的时候,(等他们看得懂字幕内容的时候,可能就不仅仅是叛逆而是要恨你了);

所有没当爹妈的人也应该来看看,没准儿,看完你就想生一个了。反正我是太爱那个“乐队经理”了,古灵精怪的小丫头,请给我来一打。

《摇滚学校》卖的是音乐剧吗?完全不是,人家卖的是——价值观。这就是百老汇得以长盛不衰的最终极的关键,这几年看的好几个音乐剧,无不如此,《泽西男孩》《芝加哥》《长靴皇后》《摇滚学校》……题材千变万化,手段五花八门,但最核心的价值观只有一个,而且简单明了,就一个词——自由,非要再加一个,那就是——爱。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服的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输出技巧,试问,当我们在对外输出我们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如此的简单明了,普世皆爱吗?

例如,我们要向世界介绍孔子,说了一大堆之乎者也,说了一大堆四书五经,他们听明白了吗?他们能感同身受吗?也许孔子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但是我们的文化作品表现出来了吗?

中国的音乐剧,或者说绝大部分的舞台作品,在创作之初就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表面一点来说就是,你要给观众说一句什么话?深层的就是:你要给观众灌输怎样的价值观。

我们要么是完全没有,要么是说出来自己都不信,要么是自己很相信却根本不能让他者感同身受。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这是最大的问题。

第二个差距是演员,十几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情况比当年可能好了一点点但是也非常有限。当年我认为中国非常缺乏具有综合能力的音乐剧演员,至今,也没有好到哪点去。

什么原因?你说什么原因?因为我们的艺术教育,乃至整个的教育都在培养所谓的“专才”,渴望他们成为未来的“专家”(最后多半都成了砖家),这种所谓实用主义的功利教育所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扼杀了可能性,扼杀了想象力,扼杀了健康健全的人格。

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考级,考级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升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有能力还房贷车贷吃饭看病……可笑吗?可笑,荒唐吗?荒唐,但是大家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记得古时候说的一个词叫“陶冶情操”,为什么要“陶冶情操”?因为我们想要通过艺术健全一个人的人格,使之成为一个不敢说多高尚,但是对于美拥有感知能力的相对更加完整的人。

现在呢?“陶冶情操”恐怕只剩下最后一个字了。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很难出现具有综合能力的演员,因为他们是残缺的。

百老汇的音乐剧,英国西区的音乐剧有一个一直让我艳羡不已的现象就是:他们的角色每一个都是那么回事。反过来也可以说是演员演什么就是什么。这背后,更深层的其实就是:多样性所带来的可能性。

拿《摇滚学校》的主演,那个胖胖的摇滚老师来说吧,我可以打包票,在中国,就他这体型,就他这颜值,肯定考不上中戏也肯定考不上电影学院,要是女孩就更惨了,正如剧中的一句台词所言:这是整个社会对于女性容貌的固定化偏见。

所以美容机构,哦不,是整容机构的生意才那么火,全家都是网红脸,全国都是网红脸,说好的万紫千红呢?这是商品社会的奸计,这更是我们的社会现状,这也是我们没有好的音乐剧演员的根本原因。

我们扼杀了多样化的可能性,所以只有清一色的小鲜肉,所以只有不明所以的所谓功成名就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不鼓励理想,更不鼓励叛经离道和冒险。

《摇滚学校》讲述的故事其实非常理想主义,尤其是结尾部分,即便是在美国,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想结局也一定会非常悲惨。

但是,是的,但是,请注意:不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吗?所以舞台不是对于生活的简单临摹与再现,而是要讲出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就好像童话最后要说:“王子跟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这不是现实,这是祝福,这是希望。

《摇滚学校》说的也不是现实,我相信看完这个音乐剧的家长们可能会有一瞬间有一点点不好意思,但从根本上改变不了现实,该报补习班一样的报,该不理解孩子还是一样的不理解,但是,是的,但是,《摇滚学校》描绘了一个可能,描绘了一种希望,描绘了一种祝愿,非常的理想化,但,这才是只有现实生活的人的需要。

人们到剧场到电影院来是为什么?花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时间,是为什么?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这一两个小时,他们想忘掉现实世界,是的,忘掉现实世界,哪怕只有一两个小时。

而艺术家的作用,除去让他们娱乐,让他们嗨,还要在他们的心里种一下一些种子,这个种子就叫“希望”与“可能”,发不发芽,开不开花,结不结果是他们的事,有没有种子,种不种是艺术家的事,是创作者的事。

最后的差距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音乐剧音乐剧,必须音乐好听我才看得下去你的剧。灯服道效化、舞台调度、现场互动,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了,如果有价值观,如果有理想,这些技术问题迟早会解决。

没有这些,就跟中国男足一样,再多的人再多的钱再多的外援再多的再多,也没有一点鸟用。

最后说说这个剧反应的现实,最近听说两个事,一个是一个小学搞合唱比赛,一个朋友(专业的舞台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愣是把一个小学的合唱比赛搞成了专业演出,最后他给我说,这,就是一个拼爹拼妈的时代,这,就是现实。

另一个朋友则给我讲述了她为了让孩子进入一个超级名校(小学)去参加爹妈考试的过程,据说这个小学只招60人,报名1500人。有钱,只是基础门槛,于是我这朋友和她老公在阔别学校十几年之后,被一群陌生人生生考了一整天,从祖宗十八代一直问到个人隐私,做了几百道题,有社会人文,诗词歌赋,有高数还有心理测试……

听完她们的故事,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知道那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我知道那种有人“绑架”了你的孩子,“绑架”了你的希望,“绑架”了你最爱的人的那种无力的感觉,但是我还是想说,如果,是的,如果教育变成了一种商品,如果教育仅仅只是一种商品,不管你包装得多么的精美高逼格,不管你伪装得多么的为了我好,我都只想对你比出中指,并且附送一句:去你M的!

我管你是常青藤还是青菜藤,你装得那么牛,你假装你是搞教育的,那你别收钱啊?你收钱,就和卖车卖房买药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你收钱,这归根结底就是一桩买卖就是一个生意。

所以请不要装教育家了,更不要装圣母,你直接说价钱就好了,或者说代价就好了,当进入某个学校已经扭曲成为了这样,你们还不如学某度那样直接玩竞价排名好了,请问你们和莆田系的老军医有什么区别?这样的人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不敢想象。

我当然知道现在是商品社会,但是,我说的是教育!!!教育事关整个社会的未来,如果,教育也仅仅只是一件商品,忽略甚至是扭曲人性本身,我不知道你们怕不怕?反正我很害怕。

这就是音乐剧《摇滚学校》所带来的,他让我们在剧场里嗨,在剧场里爽,在剧场里发自肺腑地开怀大笑,最后,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在离开剧场以后,触目惊心地反思。

不一定有用,嗯,极大的概率是根本就没有用,但这就是艺术的作用——哪怕让一个人有所思考,这,就是价值。这就是艺术的作用——无用之用。

所以拿起你的电吉他,开始摇滚吧,对那些商品社会的道貌岸然比出中指。

所以,你现在知道,中国音乐剧,中国舞台剧和最顶级的音乐剧舞台剧之间的差别了吗?

所以,去看《摇滚学校》吧,真的,带着你的孩子一起去。或者,你,就是那个还有希望的,孩子。

最最最后再说一句,中国的孩子们还像孩子吗?中国的爹妈们,请让你的孩子有个孩子的样子,好吗?孩子应该什么样?你们可能有点忘了,那就去看《摇滚学校》吧。

本文转载自“舞林秘籍”公众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