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一些书法家「90后中书协书法家」

时间:2022-11-25 19:33:11 来源:书法屋

大家好,一些书法家「90后中书协书法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给予80后书家群盛赞是明智的也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仅用青春与年华,激情与活力,开放与个性的主题词是远远不够。因为70年代书家用过,未来90年代书家也可套用。

我更想找到真正属于80后书家群一些特有的,不被代替的书法特质。

用年代划分来谈论不同群体的书法特质充满了冒险和牵强。

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时代的文化环境,有自己的人生境况与现实的遭遇,这就必然会有不言而喻的时代任务与担当,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以年代划分的理由。

事实上书法每隔一个时段,都在发生着细微、深刻而重要的变化。80后书家群在书法艺术创作上已经呈现了独特的存在,他们异军突起般的崛起构成了当下最富生机勃勃的风景。对于80后青年书家而言,60后、70后更多的存在于江湖地位与拥有的话语权。80后带有先锋、先锐的一些书法理念确实不同于过往的时代。

如果要辨析80后书家群一些深刻的变化,还得回到作品与作者的本身。我们面对当代海量的作品,关注的是作品的本身以及作品背后的艺术理念,很少去关注作者年龄,这是我们“以作品说话”的欣赏习惯。

当80年代书家群以年代的名义集体亮像时,以前的欣赏习惯就必须进入一种重组的视角当中来。可以肯定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就意味着当代书法最为前沿的一个横切面。要把80后书家群作品放置到这种平台上来观察。面对大量的作品需要观察者足够的耐心与细心。所幸这种海选后的集合,在2013年9月就开始了“八零有约——全国八零年代书法家邀请展”,并且持续做了五年,

这几年里将80后比较活跃和代表性的作者汇集到一起。当然也有部分代表性书家,没有相约而至,但并不影响他们一代人整体的书法现状。

80 后 开 阔 的 取 法 视 角

开阔的取法视角,这不是一句套话。这群80后书家在多种书体兼修中带来整体性的书法视野,已经不同于60后、70后了。他们对多种书体兼修的深入程度也不容忽视。正因为多种书体兼修的深入,才可能带来更为全面的书法视角与书写体验。书法视角对于书法审美和创作理念的影响也就随之应和。

他们不仅在书体兼修上多样化,而且在同一书体的取法上也更富有开拓性。他们的拓展并非蜻蜓点水的体验,也是有深度的辨析。原先取法集中的风潮,到了这批年轻的手里,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原本单一的取法,看似很纯粹对某一经典的依赖,实际上僵化了经典,也简化了经典。让人一眼就看到只学了米芾的、苏东坡的、王羲之的;或者《书谱》《祭侄稿》《自叙帖》这种创作方式。这种低层次的模拟创作和集字创作的能力,只是比较精准的模拟与集字而已。他们这一代作者已经不满足于精准的模拟创作。

这其实就和书法创作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在60后甚至70后的书家群眼里看来精准才能吃透原帖,这才是经典的依据,经典的本质。但是精准往往是对传统静止而单一的机械认知。很显然80后书家群对经典的态度更为开放,多样化,感性化。新生代对经典的认识认为就其审美表达的需要,个人的感性非常重要,面对经典必须要有个人感悟的召唤才具有活力。所以他们并不采用对经典的专一和耐心来理解经典。甚至他们有意识的做不同经典的专题书写的体验训练。比如五体兼修的书写理念,比如不同风格的书写理念。这种理念形成的系列都在稍然的偏移原有书法观念,从审美到训练到创作都有着方向性的差别。我们所说的取法之广,主要是指这批作者群以个体的存在尽量在拓展原有的经典认知。其实他们所涉及到碑帖能在创作中见出端倪。

80后书家群,对书体兼修的自觉意识,总体而言显然要比任何一个时代更注重。开阔的书法视野和整体的审美修养与多种书体兼修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大多数80后书家对两种以上的书体都有深入的研习,多种书体的研习形成了新一代书法家专业水准的新要求。我们发现这次“相期与来”的这批作者在三种书体都有较深的研习占比量非常可观,他们这个群体是富有代表性的。比如说:王军领、王玺、周亮、梁理、段振祥、赵月秋、李卓、殷广禄等等,当然还有些书家也在进行着多种书体的兼修,只是没有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周亮 178cm*68cm

周亮在各种书体上都见到扎实的入帖能力。其行楷姿态自然生动,点画果敢,笔势明快,因求其明快笔画稍有单薄之感。这次行草书一改以前的面目,显得更为自由,率意。

梁理 180cm*24cm-2

梁理的行、草、隶都有精彩之作,印象中行书有过何绍基的临习,草书有张旭的连带方法,这次却更随性率意,但缺少经典的依凭。

段振祥 182cm*49cm

段振祥的草书作品颇有想法,用两种相对极致的书写语言拓展表达的疆域。在草书上力求结字简练而用线圆润。行楷上运笔方刚,短笔碎化书写的节奏与草书相反的表达方式。他的笔势跨度大,也有较强的整体调度能力,如有更纯熟的锤炼,后期的表达更为自如。

王军领 35cm*35cm

王军领也是书体修养较为全面的书法家,并且书写感觉甚好,行草略带怀素《小草千字文》的感觉,有时也以章草意趣入书。

王玺 34cm*34cm

王玺的行书、草书、篆书都很可观,一种书体有一种书体的笔调。行书取其赵之谦,草书以黄庭坚为主调,书写的调度能力也强。

赵月秋 30cm*132cm

赵月秋也是非常注重多向度探索的书法家。他的行书在王羲之的基调里夹杂着米芾爽劲的用笔方式,也有章草以汉简朴拙、粗率的意趣求之。草书以怀素圆劲的线质和黄庭坚大量的点画转换应用。

李卓 52cm*34cm

李卓善长于篆刻,这次以隶书作品为主,足见也是一名多面手的书法家,从目前看,他所涉猎的书体还缺少深入,略显粗糙,倒是满章法的章草写得朴厚可人。

殷广禄 178cm*48cm-2

殷广禄楷书内敛的结字形态,厚重的笔画与常规的大字唐楷拉开了距离,并见新意。他主要精力投入到行草书的创作,有些作品能见到《书谱》节笔的运用,有智永丝丝入扣的规范,其行书更多注重单字形态的塑造,但在整体笔势的变化少较为单调。

如果展开这一代书家的书体兼修与取法观察,会给普通60后、70后的书家带来巨大的压力。就连张旭光先生也感叹:他们这一代修养比较全面,他们的基础也好底蕴也好,比我们好了很多。当然这种取法的思路很多不一定独到,有时还带有上一年代的代表性书家的印记,所以就独到性与深度方面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融 合 的 创 作 理 念

开阔的取法视角带来的后续影响,是如何将获得的元素,融合到自己的创作当中来。开启了80后书家群最具特色的创作理念——融合,多元素的创作融合!

我们在80后书家之前经过各种潮流,到他们这里似乎平静了下来。没有各隔一个年代都有一种“主义”,是不是80后是缺少“主义”的一个创作年代。“主义与潮流”汇集席卷着众多作者参与,书写很容易成为公共的平面的一种表现,就象当代帖学“千人一面”的问题。他们对各种创作潮流并不感兴趣,更看重自我个人的创作,更大程度的释放自我个性化的书法创作观。但是个人的创作元素的丰富性,变得活跃起来。如何在单一的经典中融合更多的审美信息,成了新的一种朝向。这几年获奖入展的这批年轻的作者,不在以纯粹的二王为主,而是融合了不同的书法语言。

特别在行草书创作方面,甚至建立在对比、抽取再到融合过程。比起70后书法家显然做得更有耐心,更侧重融合的调试。在80后这一代书法家身上表现得更为复杂,他们在传统与当代的交融中,有着更强的展览意识以及对传统的提炼意识。我所感叹的是他们在一作品中融合着许多书写的元素,有着丰富的审美信息可读。比如他们在各种风格的经典里进行对比,抽取,而且能活用到创作中来,这不得不令人惊讶,并心生恐惧。他们能在多种经典元素里精准的抽取,并且能运用到创作中来。这种复合提炼的能力很快覆盖了单一精准的临摹能力,而且格调不俗。

冯错 34cm*34cm

比如冯错的小行草,在二王干净精致的用笔之外,他并不安分于二王笔法的特色的表现,他拓展到汉简意趣的追踪,强化提按之间的力度对比。甚至连训练的方式都不一样,如同他的章草创作系列。就章草也有不同的书写侧重,比如以短笔画短点为主节奏,也有长线凝练为主的表现,也有更偏向于流畅的用笔,也有相对迟涩的意味。他在章草创作上带入了三种书写的元素。一方面将二王帖的笔势映带参杂进入,使得原本古厚意味变得流畅起来。另一方面也大量融入了简牍的写法,让章草的字法也随之丰富起来。同时也有不同书体不动声色的植入,比如楷书的结构、今草的造型,也让作品的信息量更为丰富。从这里可见冯错的书写途径与融合能力也极强。

胡飞 171cm*45cm

比如胡飞这位新锐,有着卓越的学习天赋,他能精准的吃透数量众多的经典,并且都能化为己用。他能拟黄庭坚《李太白忆旧游诗》笔意,能拟《平安何如帖》笔意,拟《圣母帖》笔意,拟《张翰帖》笔意,拟《小园帖》笔意等等,风格跨度大也能拟似。这不是得大概的那种拟作,都能做到形神俱备,所以他的行草书创作的笔调非常丰富。

梁吉超 34cm*45cm

同样是楷书的融合。梁吉超的楷书表达跨度大,从碑派楷书向帖派楷书,再到碑帖融合的楷书三种风格都有探索,意在楷书上做多向度的努力,也可见他在楷书上的决心。他这次楷书大字的对联写得敦厚精彩。

刘小龙 55cm*36cm

刘小龙也是在楷书上做多向度的探索。小楷、大楷都各有朝向,小楷以帖派精致的呈现,以示作者细腻的表达能力。大楷以魏碑雄强为主。他还旁及隶书、行书,笔致多姿。

- end -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书法屋

总监丨冯错

主编 | 凌晨

编辑 | 土曾 小君 祁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