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琴传承人」

时间:2022-12-02 19:49:11 来源:古琴艺术文化

大家好,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琴传承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琴文化的现状一直令许多人担忧,古琴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遭受冷落,逐渐成为“边缘文化”。很多人担心古琴文化再不挽救,就会消亡。至今为止,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古琴文化的前进。

一、古琴文化大众化程度低

古琴音乐自古就是高雅音乐,通常都是在宫廷、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广受欢迎,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并且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所以更加需要深刻感悟。[14]如今人们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就已经十分少了,对于古琴文化这样一个处于“边缘文化”的旧文化,更是不甚了解。根据对各类人群的调查,76.9%的人完全不知道古琴为何物,形状如何,何等声音,怎样弹奏,还有很多人将古琴与古筝混淆,更不要提了解古琴蕴含的四千年中国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古琴的大众知晓度是如何低。余下知道古琴的人群,81.4%的人认为古琴“听不懂”,不好听。古琴文化大众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古琴文化的发展。

二、古琴文化专业人才缺失,教育混乱

古琴文化传承的脚步虽然依旧在前进,但是古琴文化的传承早已出现了断层现象,传承的队伍早已稀稀落落。目前各琴派的传人寥寥无几,并且都年岁已高。目前我国音乐演出团体中,真正专职古琴独奏的只有少数,再加上从事其它职能(如声乐、中阮、低提、理论等)兼搞古琴的也不超过十人。其余的琴人大部分都有其它职业,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国家公务员,有的是商人。这里面最具专业性的要数音乐院校中从事古琴教学和研究的人。但即便是这类人,他们大部分也是在从事其它工作之余附带地搞搞古琴的。

全国各地每年都有音乐考级,许多乐器都是考场爆满,而古琴考场却少有人光顾,教育部颁发承认的古琴考官全国只有十二名。据调查,62.6%想让孩子学古琴的家长无法找到专业的古琴老师。部分琴行里有可以教授古琴课的老师,却也只是会弹几个曲子,懂得基本指法和识谱,更不用提传授古琴的历史文化内涵。古琴严重缺少正规的教学基地和机构,目前只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古琴传承人和弟子开设的古琴馆。

三、古琴文化缺少大众传播的力量

古琴文化在发展,一些古琴艺术家和琴人都在为古琴文化的发展做出着努力,他们常常举行雅集、演奏会等等,希望对古琴文化起到宣传的作用。但是雅集和演奏会大多只是起到了琴人们自己之间的自娱作用,宣传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古琴文化缺少依靠这个时代人们对许多知识文化信息获取最快最全的媒介,即大众传播。无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都很少出现对古琴文化的传播,偶尔有电视剧或电影里出现了古琴的声音,却因为一些导演和道具人员对古琴的一无所知,配上的道具却是古筝,或是道具是古琴,配乐却是古筝的情况也十分多见。由于古琴文化缺少这些传播的力量,人们才对古琴文化有许多不解或误解,这深深影响了古琴文化的发展。

四、古琴文化发展缺乏延展性

如今对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争议颇多的是古琴文化是否应该向前延伸,与现代音乐和文化结合,创新发展。如今古琴传承人和琴人们所弹奏和传授的琴曲都是千年百年传承的古曲,新的琴曲创作也十分少。古琴文化的特殊性使得古琴没有像其他民族乐器那样走上新的创作之路甚至与现代、西洋音乐结合。古琴文化一直是典型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相互结合,这是一个很专业甚至很矛盾的问题,如果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是否会影响甚至破坏原有的传承了千年的古琴文化的传统,比如古琴中的“琴声十六法”,即十六个审美范畴作为琴乐的审美和表演依据,以及“二十四况”为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标准之要求,为古琴文化所提出的审美准则,更不提“六忌七不弹”这样的抚琴规矩,正是这些古琴文化的传统让古琴文化一直保持着“中正和平”、“清微淡远”的特色,一旦影响,古琴文化是否会发展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文化也是需要考虑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