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拥有美术天赋的人「什么叫来自灵魂的拷问」

时间:2022-12-10 13:57:11 来源:北京屹立画室

大家好,拥有美术天赋的人「什么叫来自灵魂的拷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几个月前,微博上就针对这个话题大规模地讨论过一次。

当时有一个观点我记忆犹新:

才能是表现力,天赋是感知力。

才能是可以获取,也会随着生疏而遗忘的;而天赋是无法“取得”,也难以失去的。

举个例子吧。

一个毫无天赋,纯靠努力的艺考生,也许可以画成这个样子:

但他很难画成这个样子:

你也许会说:哦,是灵气!第一幅画型很准,但没有“灵气”。

灵气是什么?灵气就是当你看见一个起舞的人,能从她流畅的裙摆轮廓中发现的那种触动人心的弧度;当你看见阳光照在水面上,能从那种闪烁的波光中看出的韵律。

就像之前那个很经典的段子:别人看水,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看水,“啊好美,啊好美,啊好美”。

这其中的差别其实并不在“才能”。

给你三十年文学积累,你也能写出差不多美的句子。但给我三百年审美积累,我也未必能在水边看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之间的和谐,我可能看一眼就走过去了。

天赋,就是这种极其敏锐的感知力。它甚至高于型准,高于词藻。

安格尔的这张《大宫女》很多人想必都看过。

但它的“型”其实是不准的。它的解剖结构并不准确,这位宫女的背上多了不止一节脊柱,让她的背显得异常的长。

但这影响这张画的和谐与美吗?

安格尔从布料的质感、皮肤的光泽、明暗的对比之间发掘出的那种极致的氛围感,才是这张画引人入胜的所在。

但对于无法欣赏的人,这可能只是一个人躺在一堆布上。

天赋就是这样一道门,他在所有人出生之前就对有些人关上,对另一些人打开。

美术的技法,就像美术教育中所说的“型准”,“素描关系”,这些都是才能。三天不画自己知道,一周不画分立马开始低。学得快和学得慢都是聪明与否的问题,就像有人背文言文背得烂熟,你也不会说他是有什么格外的天赋。

但你画中的内容,才是决定“天赋”的东西。

当人能把光和气氛塑造到这种程度时,能让人从他的画中读出艳阳,读出清冽的水,读出自由的夏天,这样的作者,很难说是没有天赋的。

他用自己的感知力提炼了生活的质感,再用才能讲出来给普通人听。这就是天赋。

这也是大众印象中的艺术家之所以“疯疯癫癫”的原因。越近现代的艺术家,越给人留下这种印象。

因为在技术尚不发达,美术史仍在发展的年代,仅凭“才能”也能获得一些地位。你画的好,画的像,也算是艺术。

而到了近现代,世界上不缺画得好看的人,更不需要那么多人画得像。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达到了“才能”的标准。想要突破,就必须去感知,去体会。

而天赋的感知力,本身就是高敏感的。

越接近本质的人越敏感,而感触之后,还要自我剖析,去把作品剖白出来给更多人看。

如果你关注威尼斯双年展,那么你可能看见过这样一件作品:

这件艺术品是叫孙原与彭禹的两位艺术家创作的装置艺术,名字叫can’t help myself。

巨大的机械臂不断喷溅着流着血红的液体,迷茫地用刷子清理着,四下搜寻,越来越接近混乱,无论如何也清理不完。液体溅在玻璃上,机械臂从一开始的充满活力,到后面的狂乱、焦虑,栩栩如生。

这还只是这两位艺术家作品中的之一。

这种对生活中情绪、气氛的把握,与高度概括的再创作,让所有毫无交集的观者都能在某一刻与他们的感知共情,这就是高敏感的天赋。

而当人有了这种程度的感知力之后,他的天赋就难以失去了。就像太宰治,或者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一样,他们可能需要战战兢兢地逃避天赋,不让它完全占据自己。高敏感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痛苦的。你没法关闭感官不去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正面还是负面,更没法不受影响。你只能属于你的天赋,而永远不能抛弃它。

这就是题主所问的美术天赋,其实和所有艺术门类的天赋都是一个道理。

同样生活在一个世界,有的人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天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