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波普艺术的艺术理念「美术现实主义」

时间:2022-12-29 19:25:16 来源:环球精英YOLO

大家好,波普艺术的艺术理念「美术现实主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 | YOYO

编辑 | 木子


波普艺术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场重要艺术运动,它直接针对当时主导欧美画坛的现代主义艺术集大成者——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而起,并在反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中触动了整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基础,引领着艺术朝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并不是对之前艺术简单的风格代替,而是艺术立场上的根本触动,波普艺术也由此具有了文化思潮的特征和意义,并真正成为了西方艺术史上的大革命,在当代文化艺术发展道路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

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虽然“波普艺术”作为一个艺术流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英国,但其所表现的大众文化实则是从美国输入的流行文化元素。波普艺术与美国流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波普艺术真正的土壤在美国,因为那里浓烈的商业气氛、电影、卡通、标志、摇滚及色情杂志等,为波普艺术提供了灵感,也提供了阵地。

当时的美国从二战的阴霾的中走出,经济荒蛮式增长,商业景象一片欣欣向荣。商业迅猛发展是波普艺术得以在美国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波普艺术将商业、消费与自身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美国现代商业文化的旗帜,在很多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洋溢着商业文化的符号。

波普艺术的清单里,包括了生活中几乎所有和大众文化有关的事物:时装、广告、电视、电影、小说、MTV、Flash……甚至连政治也可以作为波普的题材。可以说波普艺术是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充斥在我们周围,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无法无视,却又无需在意,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大众之美、平庸之美、日常之美。

在美国,波普艺术不只是艺术家一种观点的表达,而是成为美国现实淋漓尽致的投射:“波普艺术家们是美国繁荣昌盛的五十年代之产物。媒体一直不停地告诉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天堂中。我们有电动开罐器、洗碗机、镶色的车、电视机——所有的这些物质化玩意儿。人的观念被刺激成:每个人都具有活力和幸福,都能得到每一件想要的东西……人们抓着自己个人的乌托邦。这其实就是把美国想象和商业产品融在一起,每一本杂志和电视上的每一个广告都在告诉人,你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到幸福。”

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其与工业文明相结合,并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普及。为了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这些大众的、通俗的艺术中充斥着新奇、活泼、性感的内容以吸引观众的注意,进而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构建起一个物质主义的幻境。

关于波普艺术,不得不提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英国的查理德•汉密尔顿和美国的安迪•沃霍尔。

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被称作“波普艺术之父”,1922年生于英国皮姆利科,曾随现代艺术之父杜尚学习,是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作为杜尚的得意弟子,汉密尔顿在抽象表现主义正在蓬勃发展时,创作出符号拼贴画形式,在当时引起了艺术界激烈的质疑与争议,开启了看待艺术的新视角,对艺术概念的诠释与以往也大相径庭。

1956年,英国独立团体举行了画展“此即明日”(This is Tomorrow),其中展出了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一幅拼贴画《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是什么使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

画里有药品杂志上剪下来的肌肉发达的半裸男人,手里拿着像网球拍般巨大的棒棒糖;有性感的半裸女郎,其乳头上还贴着闪闪发光的小金属片;室内墙上挂着当时的通俗漫画《青春浪漫》(Young Romance),并加了镜框;桌上放着一块包装好的“罗杰基斯特”牌火腿;还有电视机、录音机、吸尘器、台灯等现代家庭必需品,灯罩上印着“福特”标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边街道上的巨大电影广告的局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那个半裸男人手中棒棒糖上印着的三个大写字母得到解释:POP。该词来自于英文的“popular”,在汉语中一般地音译为“波普”。

这幅将多种都市流行元素拼贴在一起的作品看上去有些廉价,却因独特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它诠释了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的定义: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商业的,同时强调其平凡、普通、随处可见的价值。这幅作品被视为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汉密尔顿也被尊为“波普艺术之父”。

汉密尔顿的作品在呈现消费主义之余,也不乏表现了对拜物主义的嘲讽,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面对战后新的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以及他们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甚至在二十一世纪的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广告、商品里看到他作品的影子。

沃霍尔擅长绘画、印刷、摄影之间的跨越使用,不断利用传媒而重复传媒,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貌似单调、无聊,却传达着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比如他在创作《玛丽莲•梦露》时,以这位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列(画面上的油彩部分是手工绘制,所以每个重复的头像又有微小的差异),看上去色彩简单、整齐单调,但画家正是借梦露的画像代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大众流行文化,然后以批量复制的手法来说明,此类大众趣味正如他的这幅画一样被大批量制造出来,直到让人厌倦。

沃霍尔是一位实用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他所制造的那种精神氛围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精神处境,它至今仍在持续影响着后现代艺术的文化取向。无论他的绘画,如《可口可乐瓶》、《金宝汤罐头》等,还是他的实验电影,都给我们复制了一个平面的、感官的、商业味道浓郁的世界。对此,沃霍尔也说得相当直白:“好的商业是最好的艺术。”

沃霍尔展示的是消费时代极度的诚实与自由,他在创作时有意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将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给大众一种实实在在的视觉,也让大众接触到“能看得懂”的艺术。为此安迪•沃霍尔甚至声称:“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无限复刻作品,批量生产作品,将它们贩卖给需要的人,人们购买商品,获得流行,获得艺术,获得波普艺术。

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的方式,并以此证明生活和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而属于普通大众,并逐渐以新的方式从为权贵服务转向为民众服务的民主化进程。可以说安迪•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