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一个艺术家不能爱上另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相互成就」

时间:2023-01-06 13:33:14 来源:玩转绘画

大家好,一个艺术家不能爱上另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相互成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爱情,永远是人类史绕不开的话题,艺术史也一样。


可能在不少人的心中,艺术家的爱情,就如同他们的作品一样敏感而多变,在不同的情人之间游走,尽情享受所带来的爱恨情仇。



今天为大家呈现几对艺术恋人的爱情故事,或疯狂、甜蜜、令人唏嘘,但他们曾在某一刻为爱痴狂、牺牲、奋不顾身的模样,足以令人动容。



01

夏加尔&妻子贝拉



通常大家都会认为“痛苦”才是搞艺术最大的动力。


但是夏加尔并不信奉这个理念,“浪漫又乐观”是他生命的底色,尤其在遇上人生挚爱贝拉,从此他描绘的世界永远充满了爱、甜蜜、梦境、喜悦……



20世纪初,正在学习绘画的穷小子夏加尔第一次遇见了白富美贝拉,


灵感缪斯的到来,点亮了夏加尔灰暗的世界:“她击中了我的心。”



那一年夏加尔28岁,自此,他的眼中只剩下贝拉,他开始为她辗转反侧,她成为了他画布上的全部。


夏加尔在自传《我的生活》中写着:“只要一打开窗,她就出现在这儿,带来了碧空、爱情与鲜花。”



无奈家境悬殊的二人,他们的感情遭到了贝拉父母的反对,可他们太过相爱,过于理想,最后二人决定私奔。


从此他们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尤其二战来临之际,他们流浪于法国,与马蒂斯、毕加索成为友人。很快迫害犹太人行动随之而来,夫妻二人又逃往纽约。



1944年,贝拉因病毒感染而猝死,年仅40多岁。


热烈的红、忧郁的蓝、梦幻的紫、俏皮的黄、纯洁的白……


夏加尔将一切最瑰丽的色彩献给妻子,爱情的甜蜜与酸涩,在他的笔下皆化为打动人心的画作。




02

达利&妻子加拉



萨尔瓦多·达利和妻子加拉的恋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女疯子彻底征服另一个疯子的故事。


达利曾说:“我们第一次见面便爱上了彼此。”


自此,达利的梦想也由六岁成为厨师,七岁成为拿破仑,到最后成为加拉的男人。



在认识达利之前,加拉有着个名正言顺的丈夫——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保尔·艾吕雅。


保尔·艾吕雅也是在加拉的鼓励和支持下,一生写诗和战斗,参加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反法西斯斗争,出版数十种诗集。


1929年的那年盛夏,保尔·艾吕雅竟然亲手把妻子送到了毕生最大的情敌面前——


艾吕雅邀请好兄弟达利到他的家乡度假,于是,25岁的达利对比自己大十岁的有夫之妇加拉一见钟情。



加拉也对眼前这个20多岁的帅气小伙痴迷了……干脆连时髦的巴黎也不回了,抛夫弃女和达利私奔。


因为爱情,加拉甘愿和达利蜗居在西班牙卡达克斯城外的小渔村,租了一间不到4平方米的小屋,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



加拉仿佛是达利的“拯救主”,她的爱治好了他的情绪化,成为达利的艺术缪斯。


聪明的加拉不仅成为了达利的灵感源泉,还让达利原本一团乱麻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起来。


达利如此评价加拉:“她注定是我的治愈女神,让我的生活看到光明,我的胜利和荣誉以及成为我的人妻。”



1934年,加拉在保尔·艾吕雅离婚后,与达利完婚。


达利的父亲得知此消息后气疯了,当即登报宣布跟他解除父子关系,并剥夺他的继承权。


达利比他爹更狠!将一个用过的装着他自己精液的安全套拿给他父亲:“拿好!现在扯平了,我什么都不欠你了!”



这个异域风情,双眸透着智慧的俄罗斯女人,带给了达利无比的震撼。


婚后长达几十年的时光里,达利为加拉画了几百张画,即使形象各有不同,但都饱含深情。


或许是艺术家天生对身体比较敏感,达利十分痴迷加拉的后背,这点在他后来为加拉的创作的画作中可以看出。



加拉见证了达利所有的歇斯底里,也为他打点好日常的事无巨细,精明的加拉每天要与颜料商、古董商、艺术经纪人打交道。


加拉还奉劝达利,如果想要创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就要保持与其他艺术流派的距离。



加拉的苦心经营也使得达利在艺术圈一帆风顺,夫妻二人也如愿过上了富足优渥的生活。


为了回馈妻子,达利给加拉买了一座城堡。



03

萨特&波伏娃



大家都知道萨特提出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多少听说过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她写的《第二性》提出了“女人是后天塑造成的”先锋思想。她认为,女性应该最先成为自己,再考虑爱他人。


波伏娃的才华无可置疑,使她成为一个法国文坛上最有地位的作家之一。



波伏娃认识萨特之时正值大学时期,那一年,萨特24岁,波伏瓦21岁。他们像彼此的双生火焰,各方面的思想、价值观契合,也就是世人口中的灵魂伴侣。


萨特和波伏娃都属于个性相当独立的人,所以他们的恋爱关系十分复杂,互相依赖、互相独立、互相滋养与伤害。



萨特童年家庭关系非常复杂,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成年后的他在两性关系上也受着原生家庭的影响。


残缺的家庭,极度缺爱的萨特,长大后总是习惯于辗转不同的女人,从不同的女人身上寻找爱与激情。



波伏娃出生于巴黎一个天主教色彩很深的资产阶级家庭。认识萨特后被他的才华和魅力深深折服,却也意识到萨特很难对一个女性保持忠贞。


在意识到这点后,波伏娃与萨特达成共识,选择开放式婚姻,结成终身伴侣,选择不生育。


波伏娃也受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感染和启发,而成为存在主义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的开放式关系,一个世纪内都被后人拿来津津乐道讨论,但这一切不能阻止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不加粉饰和修改地奉献出来。



04

阿布拉莫维奇&乌雷



在行为艺术史上,有一位绕不开的女人——玛莲娜·阿布拉莫维奇。


人们喜欢称她为“行为艺术之母”,今年75岁的她来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前南斯拉夫。



严肃压抑的军人家庭环境,导致她长大后喜欢追求极端的行为艺术,用各种媒介、材质,甚至自残式的表现形式,来向人们呈现童年压抑、强权政治对女性身体的影响,完成了一个比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作品。


2003年《指望我们(美国)》


而在遇到她的人生挚爱后,她的艺术创作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


他就是德国艺术家乌雷,他与阿布拉莫维奇不仅同为行为艺术家,更是同月同日生。


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这是阿布拉莫维奇的原话,但是她却爱了,轰轰烈烈,燃尽一切。



《潜能》是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1980年盛极一时的作品。


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着并专心地注视着对方,手里还同时拉着一个紧绷的弓,在乌雷的手里紧拉着一支带毒的箭,正对着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


由于弓箭的张力使他们的身体一律向后倾斜,他们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会离弦射出,暗喻了亲密关系中的爱恨皆在一念间。


1980年《潜能》


1978的作品《呼吸》,两人将嘴巴对在一起,互相吸入对方呼出的气体。


17分钟后他们的肺里充满了二氧化碳,都倒在地板上昏迷不醒。


这一表演所要表达的,正是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吸取”另一个人生命的毁灭能力。


1978年《呼吸》


1988年,这对艺术情侣合作了他们最后一件作品《情人—长城》。


1988年《情人—长城》


他们来到中国,历时三个月,阿布拉莫维奇从位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


乌雷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总计行程超过4000公里,最后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合,挥手告别,这段旷世恋情落下帷幕。



2010年,在分手22年后,这对曾经同生共死的恋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作品中 《The Artistis Present》达成和解。



阿布拉莫维奇曾说:“艺术家应该对自己进行深入地挖掘以获取灵感,看待自己越深就越接近宇宙,艺术家就是宇宙。”


或许这也是艺术家们的爱情,一样不走寻常路的原因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