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清华大学建筑专业课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作业」

时间:2023-01-16 11:17:41 来源:视觉胶囊

大家好,清华大学建筑专业课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作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UA设计学堂

题目一

同方2035-概念性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


本组设计题目为“同方2035-概念性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题目选址位于清华东侧的同方科技广场及其周边地区。


这一设计题目极具挑战。第一点是来自清华校园的挑战,该地段位于清华东门与四环半的交接处,未来有潜力成为清华的主要出入校门;第二点是来自TOD的挑战,13号线未来会在此加站与15号线换乘,大大增加了地段的可达性与活力;第三点是来自破碎街块的挑战,目前地段功能破碎,氛围消极,北京地铁、同方大厦、凯时广场、假日酒店等互不相关,需要整合思考;第四点是来自景观公园的挑战,从八家郊野公园到西直门有国家级别的城市线性公园——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正在规划中,将会穿过地段;第五点是来自复合功能的挑战,地段上承载着办公、交通、学习、餐饮、居住等功能,要统合这些功能进行综合体设计;第六点是来自2035的挑战,需要对近未来基于北京市总体规划,以及诸多未来趋势进行大胆想象,打造15年后的城市景象。


清华同方所在区位图


FLOWBY


团队成员:董欣儿,韩雨乔,何琪,左斯创


场地位于十字绿廊交汇处,从南边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延伸到北面东升郊野公园,西侧面向的是未来开放的大学主校门,向东连接袋状公园,未来轨道交通换乘站落成将带来大量人流,周边丰富的科创文化教育资源也将融汇于此。我们希望这个重要的承接场所具有一种流动的姿态,人流、物流、未来流线会以自然的形态流过这个地段,flow by,同时也让我们思考靠什么来flow by,未来在这个场地里要flow by nature,flow by culture,从清华校门流出,汇入东西南北的流线继续生长,未来同方,膜下的建筑空间,粘连的表皮与坡道,起伏的地景试图达到一种融合。



W(e)ave


团队成员:郭纫秋,王梓安,李沐晗,熊健翔


2035年,人们会更加呼唤城市当中的自然。这个设计将同方作为绿色的节点,缝合凌乱的城市空间。从京张绿廊和地铁十三号线清华东门站的未来建设出发,将线形元素应用至场地中。空中廊道和屋顶花园编织起整个空间,将地面架空,引入更大面积的城市绿地。植入更年轻化、更具城市性的功能。改造后的同方大厦成为办公与休闲的前沿,新建的人才公寓提供持久的活力,商业与文化设施补全了场地的生活氛围。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改造三个层面上强调自然的介入,以一体化的设计手法描绘“城市伊甸园”的未来愿景。



创客贴


团队成员:施鸿锚,马傲雪,刘峰吕,霍语潇


创客贴——Patchland,对于场地原本东西方向的割裂“伤口”,用叠落的方块形式去消弭和疗愈,从高密度的体量里去分解一些小体量给轻轨线,像“创可贴”一样为城市疗伤。同时“创客”二字也表明了这次城市改造设计过程中文化创意的主题——为IP品牌与设计师们提供创意展陈和宣传的平台,以文创为核心吸引不同的人群在此汇聚。



梳-RECODE


团队成员:刘馨忆,沈艺芃,赵丛丛


未来城市应有的功能发展方向应当是层次分明的,就如同一把梳子,每一片齿都具有自己的定义。不同的人能在这个地段上体验到属于自己的特别的“一天“。


我们将地段分成四个部分,最北侧的部分提供给不同人群住宿,靠近清华东门的部分预备成为2035的清华门户,靠近同方的区域延续办公性质,而最南端的区域主要是给师生的校外活动区域。




MEGAWINDOWS


团队成员:相龙,尹从鉴,岳金龙


本设计建立在对2035未来城市运作模式的探索之上,以如何应对未来商品销售模式、校园开放模式、商务活动模式为题。由内部开敞的巨构环形城市综合体“未来之窗”、联通清华和北林的大学服务与展示中心“高校之窗”、在空中连接清华同方四栋写字楼的“科研之窗”作为解答。



题目二

北京智化寺的虚拟复原与增强现实展示设计研究


李路珂老师、朱宁老师与王之纲老师合作指导了“北京智化寺的虚拟复原与增强现实展示设计研究” 。


北京智化寺时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明代寺院,旧以智化殿和如来殿内的高等级金龙藻井文明,两座藻井惜于1930年被转移出境,现藏于美国两座博物馆。20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雕塑系、美国纳尔逊美术馆和费城美术馆合作完成两座藻井数字化采集数据。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智化寺管理处合作完成智化寺本体数字化采集数据。


本课程基于上述背景,分为价值研究和虚拟展示两个层面,以联合studio的形式展开。在智化寺建筑尺度与空间格局复原研究层面,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建筑本体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和海外采集的藻井模型及照片,通过数据的提取和解读、图像的识别和辨认,完成了对两座殿堂大木结构、斗栱、藻井和瓦件的形制尺度归纳和空间格局的复原,并结合对智化寺藏传佛教的符号象征体系的深入解读,在虚拟模型的层面完成了藻井和建筑本体的对位拼合,还原了完整的空间样貌。


在文物建筑展示与阐释层面,同学们在对文物本体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认定后,通过数字化建模和增强现实技术,试图打造文物原状展陈和虚拟空间复原相结合的沉浸交互式空间体验,促进当下观者对这座珍贵明前期官式建筑遗存的深入认识。



智化寺建筑尺度与空间格局复原研究层面


团队成员:董杰,乌家宁,王萌,高乐桐,赵小荷,沈民智,刘翘楚


在智化寺建筑尺度与空间格局复原研究层面,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建筑本体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和海外采集的藻井模型及照片,通过数据的提取和解读、图像的识别和辨认,完成了对两座殿堂大木结构、斗栱、藻井和瓦件的形制尺度归纳和空间格局的复原,并结合对智化寺藏传佛教的符号象征体系的深入解读,在虚拟模型的层面完成了藻井和建筑本体的对位拼合,还原了完整的空间样貌。



智造


在文物建筑展示与阐释层面,同学们在对文物本体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认定后,通过数字化建模和增强现实技术,试图打造文物原状展陈和虚拟空间复原相结合的沉浸交互式空间体验,促进当下观者对这座珍贵明前期官式建筑遗存的深入认识。


团队成员:熊哲剑,刘明炜,黄凯强,岳楷键


现在,游客参观古建筑时,大多只能看到完成面,难以直观领略其历史、艺术和技术价值。我们希望利用AR技术,使古建筑蕴含的价值可以得到生动的展示,并激发游人对古建筑的主动探索。为此,我们搭建了一个AR展示古建筑的技术框架,并实现了智化殿外檐彩画和天花、藻井的部分,使游人可以看到彩画的制作工艺、天花的文化内涵。



寻找失落的藻井


团队成员:官名昊,虞晨阳,王天轶,汪祎


本次设计从AR复原智化寺藻井出发,融合了常见的博物馆介绍型APP和新颖的AR展示模式,通过一个AR游戏来全面展现智化寺的历史知识和藻井故事,我们在游戏中设置了四个关卡,将智化寺的相关知识分解,设置线索令游戏者收集藻井构件,最后让使用者能够通过AR技术观看到藻井在原位复原的状态。



题目三

老机械馆内部改造及老工学院建筑群环境提升



团队成员:崔佳玉,李珂


设计说明:在规划与场地设计层面,方案所采取的一大动作是将东侧车行道东移到校河对岸,整合滨水空间,打造校园里的活力节点。内院将起伏的地景与地下空间结合进行设计,下沉庭院及建筑的天窗设计引入光线,结合地下功能的需求形成独特的空间体验,营造工学院的秘密花园。本馆6m通高空间作为混合用途,提供灵活可变的空间形态。重新梳理流线,在二区置入交通核,通过合理置换功能布局以及利用地下空间基本补齐拆除的功能面积。



3Re


团队成员:葛晟,刘忠源,李钧泓


设计说明:3Re组最大的特色是工学院群建筑的塑造,无论是设计集中地下停车场、工学院群展览空间,还是内院铺装强化旧土木馆和老机械馆主体的对称轴,以及3区立面设计风格、滨河自四教起的自行车道,都力图营造工学院群的整体感,打造品牌。针对于老机械馆的改建,将所有的实验空间和对外会议室置于地下,腾挪出充足面积用于教师办公室和学生工位区。在主体6m通高空间和3区内庭,重点塑造闪光点空间。内院布置结合地下空间的采光天井,并注重实验室通风、气瓶设计。



题目四

城市公共空间编织灯光艺术装置


山海


团队成员:丁佩雪,罗华龙,邵婕,董骁,张晓白


方案设计:

受到北京万科集团望京小街的邀请,为望京小街使用编制结构技术设计一个圣诞艺术灯光装置,并且在圣诞节前完成成搭建。甲方希望该装置能够成为该商业街区的一网红打卡点,为圣诞期间吸引客流。


场地位于一个由四周建筑围成的中心庭院,从中国传统的造景手法出发,结合编织结构的现代化“山海”形态,在达到视觉效果的同时,让游客充分参与其中,力图呈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经典与网红的碰撞。


评图现场



杆件节点探究:

Ⅰ旋扣式节点设计

1.杆件分层——适应单杆、双杆、单层、双层之间的自由组合。

2.半月形设计解决杆件间间距的问题。

3.分层实现每几个节点的编织交错,加强编织结构本身稳定性,

降低对节点材料强度的要求。

4.层间节点较为独立,更换维修较为方便。

5.灯带同样使用同一语言,以旋扣模式附在节点上。


Ⅱ螺丝固定式节点设计

1.杆件分层——双杆多层最为适用,螺丝居中放置,强度高、构造简单直接。

2.单杆方向深化:由于杆件占据中间位置,需调整节点两侧开洞使螺丝能顺利贯穿插入,为保证强度的同时能尽可能缩小节点尺度,进行了多版方案深化比较。

3.半月形节点缺陷发现与改进:容易松动脱出,需设置层间卡扣以确保对位,但此操作会极大占据两侧螺丝空间,最后一版方案尝试将卡扣放置在杆件上方,既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也可将节点合二为一,增加其强度。

4.节点维修需调整螺丝,改变不易。

5.灯带亦可用同一螺丝固定在节点上。


Ⅲ卡扣式节点设计

1.杆件灯带外置,最大程度上保证视觉完整性。

2.杆件固定效果一般,变形较为剧烈时容易脱套,应采用强度更高的材料进行改良。


IV光纤节点设计

1节点采用不锈钢扣连接螺杆的方式,荷载直接通过结构杆件传至基座。

2六根光纤以旋转方式包裹在杆件外,较美观地解决了光纤与结构杆件间固定的问题。

3针对光纤的排布形式,光源选用环形LED灯,在不打断结构杆件的前提下给每根光纤提供照明光源。



Say Meow To Tianjin


团队成员:梁曼辰,罗苑艺,奚子琛,汤凯钧


方案设计:

本方案位于天津远洋未来广场南侧入口空地,甲方希望通过灯光装置活化商场入口处空间的商业气氛,在圣诞时期作为网红打卡点吸引客流。


在场地调研时,我们观察到这片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奔跑嬉戏的小朋友。从小朋友的视角出发,我们构想出一只趴着睡觉的猫的动物形象,让小朋友能够在其围合的空间中玩耍,同时呼应天津本地居民的生活的“闲适”特色。


构造探究:

1. COB灯带照明效果

探究结构杆件与照明灯光一体化的设计,在结构杆件外侧埋设3个方向的COB灯带,并实验了在透明PC材料、磨砂PC材料及穿孔透光铝管三种不同材料包覆下的照明效果。

2. LED灯光控制

选取反映四季特色的古典音乐,将旋律转换为颜色序列,生成RGB三色的控制信号,控制LED灯带实现音乐灯光效果。



题目五

基于人类学观察的聚落公共空间设计


韦诗誉老师指导题目“基于人类学观察的聚落公共空间设计”。由于指导同学全部为留学生,因此韦诗誉老师采用线上授课及评图方式,并且就学生在家上课的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题目。


由人类聚居而形成的聚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面貌,它们是构成人居环境的基础。由于疫情原因,本次专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家乡或特别熟悉的聚落中的一个地块,从自己“城里人”和“城外人”的双重视角出发,通过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聚落空间品质,并对独特的聚落文化进行回应。设计包括四个阶段:基础调研,基于人类学观察的项目策划,基于材料特性与建构技术的设计研究,公共空间改造与设计。



姓氏桥社群的身份迷失与回归——日常生活视角


学生姓名:廖琦(马来西亚)


设计说明:槟城姓氏桥位于旧城世遗区内,外来商业文化与桥民自我身份认同的冲击是地段面临的燃眉之急。本次设计从日常生活视角重塑社群集体意识感,借鉴传统的木材建构,对现状桥屋进行商住单体改造,同时新建固定市集。设计宗旨是透过凸显传统价值来活化整个文化遗产区,达到空间和意识层面都能呼应海墘地带特点——边缘性和流动性的社区构想。



尖竹汶府渔村设计


学生姓名:雅鹿(泰国)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地段是位于泰国东部尖竹汶府的一个小渔村。大部分村民都做传统渔业。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都与渔业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为了方便出海所以在海岸建造住宅,为了方便工作所以各个住宅有设计户外的平台。另外,在本村里也有保护海的小神庙。村民现在有经济问题、村民的收入都来自捕鱼卖海鲜,但这个职业完全都在依靠自然,渔民的经济特别不稳定。本次设计通过建筑学的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这个村落设计成一个旅游点。但由于被村落的交通不方便,所以想设计一个自行车车道把本村落与村落两边的旅游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旅游路径。在本地段为渔民设计海鲜市场,他们可以在这里自己卖海鲜和做海鲜加工产品。为游客设计传统渔业博物馆和小型酒店,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和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新建筑以地方传统材料原竹建造。



渔米之乡


学生姓名:陈彦文(马来西亚)


设计说明:传统渔村五条港因受现代化冲击,渔夫儿女纷纷离乡谋生,虾米产业后继无人,渔村活力不再。故借鉴淘宝村转变发展模式,促使年轻人回乡创业。为此,组织渔村自身完整虾米生产线,延续渔业空间使用习惯,规划打造沉浸式“渔家乐”体验新公共空间。


同时,由聚落生长模式研究可预见渔村终将被淹没,因此衍生出海上漂流聚落。漂流空间站由每户共同参与组成,每周随渔民作息规律组织,促使渔村与路经客船的进一步交互,重拾昔日活力。



题目六

北京沿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城市形态演变与修补


起承转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鼓楼外大街片区)


小组成员:陈其言,吕昕桐,林俊逸

指导教师:钟舸


设计说明:提取地段独有的中轴线与北二环的“T”形交叉结构,塑造北中轴上的新起点,组织整片场地。重塑旧鼓楼外大街为自然轴线,与鼓楼外大街一同构成中国传统都城营建的“双轴”结构。通过“博物馆岛”的手法,使旧中轴与新中轴在此处渗透转承。同时对“泛公园环”进行模式研究,营造现代城市内的公共活动空间。


(请横屏观看)


新|中|关——德胜门外地区城市设计


小组成员:李鸿宇,林暄淇

指导教师:黄鹤


设计说明:本方案从“交通”和“信息”两个关键词出发,一方面尊重了德胜门作为交通门户的历史地位,着重进行了交通设计,设想了二环下地的可能性,完成了一整套从地上到地下的交通系统的优化;另一方面挖掘出了德胜门地区未来作为中心城区信息门户的发展潜力,完成了一套面向未来的、由核心的T字型信息产业带带动周边的模块化产业社区发展的设想。最终在德胜门地区完成了交通门户和信息门户的叠合。


(请横屏观看)


题目七

问题景观


宅山


学生姓名:唐睿尚


设计说明:这次设计是对贵州省兴义市某山坡上一自建房的改造,原自建房面对靠山的自然环境态度消极,导致靠山面居住环境差。改造以当地特有的地貌特征为意向,将靠山面的交通空间重建,并通过各种意向构件的连接,重新建立山与宅的意义。临街立面与流线组织的改造依据为大小家庭与租客的复杂组成。



湿乐园-与雨水共舞


学生姓名:劉淳尹


设计说明:阿根纳造船厂作为一个滨海的工业废墟,其独特的形式与气质吸引着大量的人们前往。此次改造结合基隆“雨都“的气候特征,透过爬网、楼梯、水渠三套新系统与原有的船厂结构体系进行迭加,构建出一个与雨水共存的滨海公园。




场地矛盾——城市“孤岛”


两河四街位于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在城市景观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地段作为清河景观带上的重要过渡节点,东西向串联三山五院地区与奥森公园廊;同时从城市生活角度,地段是清河沿线沟通南北两侧住区的重要“缝合点”。然而其现状景观品质似乎仅仅起到功能性的作用,并未融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本组同学将地段的主要矛盾归纳为三点:

1.物质空间封闭:处于快速交通与社区围墙包裹之中,交通不畅,可达性差;

2.生态效益薄弱:蓝绿资源较丰富,但整体质量差,对于人们生活未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活动空间缺失:地段内存在丰富的活动场景,但缺乏相应的空间设计,活动主要聚集于桥头、街角等边角空间。



设计定位与策略:

根据本组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将核心概念落在了“生态”与“生活”上,通过清晰的路径设计,丰富的场地设计,流动的场景设计和系统的种植设计,保留地段原本的生态属性,同时使原本孤立的地段融入人们的城市生活。



设计基于对人群活动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整合出由景观轴包裹生活轴的空间结构,在不同功能轴上设置活动节点,实现多样化的空间设计。


(空间结构)


通过驳岸生态修复、点面结合的绿化网络、慢行体系与兴趣节点构建等等一系列生态提升与社区营造手段,将城市孤岛变为“百花深处”的活力片区。


(设计改造策略)



(总平面图)


(鸟瞰图)


清河南北——生态涵养与都市活力


根据清河南北两岸人群活动强度与环境质量的差异,在南北驳岸的设计中强化了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对比:南岸以城中村为背景,引入湿地恢复生境,通过生态湿地-城市农场-社区的过渡,强调居住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北岸以城市的高层建筑为背景,设计了口袋公园-垂钓平台-桥头广场等,强调人群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本组依据对清河枯水期,平水期和汛期水位的分析,将南岸中心腹地改造为湿地景观。平水期湿地独立于清河,而汛期与清河水位联通,起到防洪调蓄的作用。作为本设计的核心景观,湿地创造了人类干扰较少的生境,让人们能够在城市中观赏、体验自然。


除湿地之外,南岸还引入了生态驳岸,草甸,都市农场,防护林等生境体系,通过地形改造和种植,逐步恢复生态系统,丰富植物层次以吸引不同级别的动物消费者。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步构建,其可以满足的人群需求也会逐渐丰富,让生态和生活在这里结合,使得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居民生活的涵养效果。


(清河南岸生态景观)


北岸则通过景观步道与清河发生密切联系,通过小型公园及广场平台吸引周边居民,体现都市活力。同时相比南岸,北岸拥有更好的光照与更开阔的视野,可以为居民提供与南岸生态湿地对望的休闲观景体验。


(清河北岸城市景观)


四街与小月河——景观环绕的宜居社区



针对清河与小月河沿线的差异,设计考虑了自然景观与社区景观之间的区分与结合:自然景观为大尺度减少干扰的湿地/林地,而聚居区内则需要更小尺度的社区景观。设计提出了社区“软性隔离”的理念,外围绿化向社区内部渗透,而社区丰富的活动场景向社区外延伸,在内与外之间形成非物质的限定。


四街社区内部的营造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步:现状建筑拆除与梳理,居住片区划分与节点的改造;节点功能策划,植入商业与服务业,促进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拓宽车行道,引入慢行道路网络;围绕慢行体系布置绿化景观,形成社区内绿网……通过对居民活动要素的分析,本组选取了四街与小月河周边的重要节点,引入买卖集市、下沉式运动场、街心花园、坡地儿童活动场等功能,通过地形改造与植被种植,塑造流动的生活场景,营造安定与宜居的生态社区。


(小月河-四街社区景观)

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好看的小可爱记得点个在看哦



(づ ̄3 ̄)づ╭❤~

感谢观看,本期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