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像艺术家一样拥有无限创意灵感的人「创意设计作品的灵感」

时间:2023-02-02 09:41:09 来源:职场必修

大家好,像艺术家一样拥有无限创意灵感的人「创意设计作品的灵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我们对于西方画家的印象,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人画齐名,比如说达芬奇和《蒙娜丽莎》,比如说梵高和《星空》;二是人比画出名,比如说毕加索,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他一个人就占了4幅。最后一种情况是画比人出名,比如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蒙娜丽莎》自然是传世的经典之作;梵高的画作绚丽多姿,令人着迷;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着实是打破了一般人的审美习惯,一般人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


所谓艺术,究竟是什么呢?

所谓美与丑,又有什么标准?



1.《大话西方艺术史》

不久前,应朋友邀请参加了“欧洲300年经典画展”,原本怀着无限期待的激动心情,结果到了现场,面对上百幅风格迥异的西方画作,看傻了眼。


作为毫无艺术细胞的小白,除了举世闻名的达芬奇、梵高、毕加索,西方画家那些冗长的名字愣是一个也记不住。

什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一系列风格迥异的流派更是将小白们阻拦在艺术大殿之外。

还好,最近被推荐了一本书——《大话西方艺术史》,感觉自己一下子就厘清了3000年的西方艺术历程,在笑梗不断的文字中,轻松记住了40位艺术大师和20个艺术流派,连艺术审美能力都提升了一个台阶。

这本书的作者是潇涵,人送外号“意公子”,是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创始人。意外艺术用让人听得懂的话,讲新奇有趣的艺术故事,是国内领先的艺术爱好者聚集平台。


2.艺术是画得像还是画得抽象?

美的历程,最初从原始的山洞开始,经历了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古希腊文化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中世纪度过了漫长的黑夜,直到文艺复兴的曙光再次将艺术照亮。

然后是巴洛克时期的真实美,洛可可时期的“动感青春”,再到新古典主义的兴起,美在古典与叛逆之间来回奔走,没有定论。

所谓绘画艺术,不是“画得像”就是美,也不是“画得抽象”就是美。

艺术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艺术是原始的壁画,是古希腊的雕塑,是文艺复兴的油画版画,是现代的行为艺术,是用颜料一笔一划凝聚的作品,也是启动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产物。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要艺术家。”古希腊的灵动,古罗马的静穆,中世纪的呆板,文艺复兴的真实,巴洛克的华丽、洛可可的纤巧……艺术的魅力即在于其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3. 挖掘艺术宝矿

艺术固然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有人提倡原始的欣赏方法,就是不去了解任何知识背景,单纯地利用基本感官去感受博物馆的艺术。

这种欣赏方法固然简单,却不能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处魅力,未免可惜。

李欣频老师认为:“艺术和美就像是可以用一辈子的矿产,如果你没有找到这个矿产,那么会一直都很辛苦,因为自己想不出东西,缺乏灵感,艺术是全人类的宝矿。

艺术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它让我们相当于从地下室,一路升到101楼,这就是艺术的调频电梯。调频之后你要去哪里都会很快,而且是又快又好。”

艺术的水平高于现在地面上所有一切,因为它是高灵感、高直觉,所以高于一切逻辑。

就像李欣频老师所说,无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与艺术有关,都一定要打造一个艺术家版本的自己,一旦你把“艺术”注入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完全变成不一样的能量场,能带给你巨大的创造力。

比如说,当我们看画展的时候,如果提前了解这幅画的历史背景,就能够更好地穿越时间和空间,解读出画作的深层次信息,体悟到作者对美的认识、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获取创意灵感,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比尔盖茨曾在1994年以3080万美元从佳士得买下达芬奇写于15世纪的一份《莱斯特手稿》,比尔盖茨并不是单纯的收藏,而是把这份手稿变成了可供任何Windows用户使用的墙纸和屏保集合,该软件包与Microsoft Plus捆绑提供。

后来,比尔盖茨进一步将手稿制作成单独的CD-ROM版本,以每张50美元的价格出售,引起了抢购。

乔布斯更有意思了,直接带领员工去看艺术展,所以苹果的产品堪称艺术品。

他认为只靠盯住一件东西冥思苦想并不能带来思维上的突破。

用不同的创意轰炸大脑,才可以激发创造力。


03.从艺术作品中获取创意灵感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蕴藏着一个巨大的能量场,当我们的审美软实力得到提高,就等于多了一个艺术家的创意脑,可以随时从艺术作品中获取无限的灵感。

1.维纳斯:美的典范

“维纳斯”本身就是美的象征,她是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在古希腊神话里的名字是阿芙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



但是我们发现维纳斯并非丰乳肥臀,而是平胸;维纳斯身上还露出带有肌肉的线条,我们现在叫做“人鱼线”,怎么看都像是健壮的男性。

要知道,《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我们看不到她的脸和手,只看见大到离谱的胸部和肚子,充分体现了女性特征。


那么,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哪里呢?

首先,维纳斯的雕塑完美呈现了黄金比例,身体上下的长度之比约为0.618:1,脑袋和身体的比例是1:8,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最完美的“黄金比例”。

其次,这是一种创新,古希腊人开创性地发现了这个比例,从而建立了一种美的方程式。

同时,时代的进步影响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认知的变革和生活的充裕取代了原始社会的无知和恐惧,还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人们对于美的向往更偏向于男性化、健美化。

2.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

作为艺术小白,我们对于中世纪的印象有多模糊,就对文艺复兴的印象有多深刻。而我们最熟悉的画作非《蒙娜丽莎》莫属。

据说,关于此画的专著就有几百本,很多学者终身都在研究,这幅画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达芬奇本人。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谁?她是悲伤还是微笑吗?她为什么而笑呢?

有人说是因为孕育了新生命而笑,有人说是为了去世的孩子悲伤,也有人说她是个妓女,是在嘲笑世人,甚至有人说,她的笑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看画人的心境变化而变化。

为何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困扰了世人500年之久?

原来是因为达芬奇运用了“明暗渐隐法”,蒙娜丽莎的眼角和嘴角上高达近40层超薄油彩。

最新的多光谱扫描结果显示,如果我们将背后隐藏的笑脸做成动画,就会看到一个动态的笑脸。

研究显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加上特殊的绘画笔法下,她身后的背景与和神秘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的气息。

晚祷

3.回归自然

令人惊讶的是,全球流通最广的画作不是《蒙娜丽莎》,不是《向日葵》,竟是《晚祷》。

在西方艺术史中,神话和宗教始终是画家们创作的主题,库尔贝直言:“我不会画天使,我根本没见过她。”

库尔贝把画笔指向现实中的人群,而米勒直指农民——一个千百年被忽略的群体。

年少时的米勒到巴黎学画,也曾为了讨好顾客,画一些肖像画或是裸女,但仍受城里人的排挤,难以融入主流画派。

妻子去世后,他独自来到巴比松,重新捡起了自己最喜欢的题材,专注于农村生活。

于是,我们看到了锄地、砍柴、洗衣缝纫的画面,感受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对粮食的敬意。米勒坚持自己的风格,在无人理解和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创作了《晚祷》。



如果说米勒的画作让人回归大地,莫奈则让人回归自然。

旷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情景的复制,而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刻画四季变幻、生命更迭。

一幅《日出》,颠覆了前人,也开创了“印象派”的先河。

整幅画没有线条和轮廓,而是用不同的颜色来记录物体在光线下的变化,比如说用浅灰和紫色的背景,勾勒出朝气蓬勃的日出。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也给艺术界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为了追赶光线的变化,莫奈还创造出“连作法”,有点像现代的相机连拍技术,后来及演化成了系列化的特点。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8张嵌板画的《睡莲》,每一幅画的色调迥异,分别是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样子。

从莲花盛开到花瓣飘落,从新生到凋零,从绘画到哲学,此中意境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的边界。



4. 艺术的边界

面对印象派、野兽派的大胆创新,我们已经叹为观止了。

但是好的艺术不一定是美的,“丑”也并非美的对立面,相反,也能够带来比美更加震撼的效果。

艺术家们一次又一次探索新世界,也一次又一次打破艺术的边界。

比如说随心所欲的波洛克,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一幅《1949年1号》,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规则的线条,看上去就像是小孩子的涂鸦,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寓意,只不过是一种艺术行为的证明。

杜尚更直接,他在商店买了一个小便池,然后像艺术家创作完一幅画那样,签上姓名和日期。放到展览馆之后,被赋予了一个《泉》的名字,仅此而已,就成了一件艺术品。


他由此提出:“我认为它是艺术品,那它就是艺术品。”

从艺术行为到艺术观念,固守的艺术家规则不断被抛弃。

传统的艺术边界不复存在,所谓艺术,也越来越大众化。


04.永恒之美

庄子在《大宗师》曾说: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意思是说,人间的一切都可以遗忘,万事万物,乃至生命都可以抛弃,古今中外也没有区分,最后到达的境界是“不死不生”,这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思考和假设。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画家将生命的思考外显,把所见所闻抽象成作品,从而凝固成了永恒之美。

就在他们把世界凝固在画布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光芒永存,不死不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