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收藏要闻:评论:企业不“明”不“鸣”:建筑陶瓷的失“名”(图)

时间:2021-08-26 18:45:09 来源:中国陶瓷网

评论:企业不“明”不“鸣”:建筑陶瓷的失“名”(图)

今年可谓是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的多事之秋:集体提价、取消水煤气项目、《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单位能源消耗限额》出台、声讨百安居事件、出口退税率的下降……最近,“中国名牌”和建筑陶瓷宣布正式分手,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引发陶瓷业界的一场大地震。

震后之余,我们除了救伤治病清理废墟外,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是什么动了建筑陶瓷的“中国品牌”这块奶酪?

谁关心其中的清白无辜受害者?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害群之马?谁又想出了应对的万全之计?“中国名牌”和建筑陶瓷的分道扬镳,谁在坐收渔利?“中国名牌”事件击中了企业,能保证没有击中政府吗?

读了焦点装修家居网全文转载《瞭望东方周刊》署名童方的原文《建筑陶瓷“中国名牌”评选造假悬疑》,本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被点名的陶瓷企业外,还有数据的审阅确认、资格评定者,也就是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那些手握大权者的“疏忽”,难道不是“玩忽职守”的渎职表现吗?倘若政府的关卡把得严和准,哪会有“漏网之鱼”,并且不止一条。

因此,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的“中国品牌“事件绝不只是某个人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绝不只是某些不够“乖”的企业的问题,更多的是协会组织“调教”不够、政府监控不力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企业的不“明”和政府的不“鸣”导致了名牌不“名”,而不应归咎于“内部人”的举报或者产区间、企业间内讧式的互相拆台等等。


让建筑陶瓷行业既爱又恨的“中国名牌”
陶瓷企业的不“明”是被“中国名牌”抛弃的主要原因。总是靠所谓的甜言蜜语来讨欢心,“中国名牌”肯定觉得跟这个伴侣过日子不踏实,分手是迟早的事情。申报“中国名牌”的陶瓷企业里至少有一部分是靠虚报数据夸大实力而摘“中国名牌”这个果实的,可惜已摘到的要归还回去,尚没有摘到手的却在半空重重地摔了。

记得行业内一老前辈曾说过“诚信是世界难题”,此言为真理啊!我们中国人撒谎以人数最多比例最大而水平最低出名,偷吃不会抹嘴,讲的大话大多是小学生式的幼稚水平,而也可能是受上世纪“超英赶美”“、“大放卫星”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对数据资料案例等等的浮夸处理离谱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譬如《建筑陶瓷“中国名牌”评选造假悬疑》一文引用“内部人”的“其四,资产回报率问题。以4.8亿的资产生产将近23亿的产值,资产回报率接近5倍,如此高的回报率,但纳税却只有区区755万元,赋税率为0.33%,极其不合理。”倘若情况属实,那么当事企业和负责把关的政府官员的做法岂不是贻笑大方?!

由此可见,建筑卫生陶瓷企业为了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的短视做法不能不让人心寒和愤怒!申报企业深谙摘得“中国名牌”这一桂冠的好处,于是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猛地向数据灌水,也猛地疏通各环节关系。一系列的黑箱操作致使企业丧失了基本的行业自律以致突破道德底线。那些企业以为隐瞒实情虚报数据蒙骗官员就可以蒙混过关,可是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智慧的,想愚弄消费者的企业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不“明”的只是企业本身!

企业对质量的漠视就是对自身价值的藐视;对信誉的轻视就是对发展前途的忽视!

这次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以“一刀切”的形式断了陶瓷企业的“名牌”之路,这种操作手法过于粗糙。这和以小部分考生作弊为由而取消全部考试的做法有何区别?名推会作为政府权威部门,以如此消极的方式敷衍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诉求,会不会有推诿责任之嫌?

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不严加巡查,还以种种理由为“盗贼”大开绿灯,也难怪失窃事件频频发生,可惜连政府都难以意料的是,到头来自己反被曾帮助过的“盗贼”“光顾”了,虽然丢失的不是财物金钱,但是大众赋予的公信力的被盗损失更大。“这些数据都是经税务、统计、海关部门盖章确认的,你有疑问必须要举证才能确认。”作为世界最大陶瓷产区的行业协会领导,尹虹先生的投诉检举还是吃了这个重重的闭门羹。幸好山东淄博的“斯格米”陶瓷品牌公然造假的行为后来被证实(纳税额由初报的超亿元到后来承认的不足千万元),否则尹虹秘书长说不准被扣上一顶“诬告”的帽子呢!“去年,南海小塘的一家陶瓷厂因为出口产品大增而导致纳税额快速增长,引起税务部门‘关注’,税务人员专门过来打招呼,要该企业‘控制’一下,否则别焦点房地产网的企业很难做。”某负责人爆出的“笑话”保准让正直的人笑到想哭。如此“关心”企业的政府人员,该不知如何向抚养他们的纳税人交待?!

税务、海关、统计等有关部门的“官爷”对违规但富有的“孩子”的管教就应是如此熟视无睹的“关爱”吗?对金钱诱惑下的“虚报数据”的无动于衷就应如此的放任自流吗?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不“鸣”宠坏了建筑陶瓷的这个“乖”孩子。说不定会有官员说“孩子长大了,财大气粗可不好管教。”可是,不好管也得管啊,否则,法律就会管回你们这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父母官!

总结一句:“中国名牌”这个幼儿的不幸夭折,是陶瓷企业的畸形抚养和政府过分溺爱的结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