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艺术百科:评析 建陶行业上演的“中国名牌”闹剧

时间:2021-09-25 14:45:40 来源:新浪

评析 建陶行业上演的“中国名牌”闹剧

“一句话说取消,再一句话又恢复,原本神圣的品牌评比,就像一个皮球一样,一个月内被踢来踢去地‘恶搞’了一番。”当时的取消说得断然,但才过了一个月,突然又恢复建筑陶瓷“中国名牌称号”,有业内人士称,这样的决定如同舞桑巴般扭来转去,让很多商家对有关机构开始颇有微词。

2007年,注定是中国陶瓷行业的多事之秋。9月12日,建筑陶瓷行业原来的“中国名牌”称号又将恢复使用,使得8月份的“中国名牌”禁用令顷刻成为一纸空文,此举让人惊愕不已。

决定不断反复

建筑陶瓷行业首批“中国名牌”产生于2003年9月,东鹏、鹰牌、金舵等10个建陶品牌就在那年当选。

根据中国名牌战略推荐委员会的规定,“中国名牌”头衔有效期为3年。2006年,陶瓷行业的“中国名牌”理应进行“续牌”,不过,由于陶瓷企业“集体造假”的难言之隐使原计划“平稳过渡”的建筑陶瓷中国名牌陷入僵局。于是,评选不得不推迟一年,原已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陶瓷品牌有效期则顺延一年。

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到了2007年,建陶行业先后经历了两次出口退税下调,另一方面来自环保的压力加剧。8月份,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2007年第4号公告对外称,对建筑陶瓷不予评价。并同时宣布,从今年9月1日以后,瓷砖、地砖等建筑陶瓷产品就不允许再出现“中国名牌产品”字样,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再保留。

一时间,建陶企业集体落榜“中国名牌”评选的闹剧,把整个建陶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但到了9月12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在发布2007年第6号公告又称,建筑陶瓷原中国名牌产品标识可以使用到2008年8月底。

此次“反悔”距首次中国名牌“禁用令”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据了解,能重新恢复“中国名牌”称号,这是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及各地方协会积极反映企业诉求,地方质检部门和广大企业努力争取,后经名推委在广泛调查和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

对于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宣布“恢复建筑陶瓷企业原‘中国名牌’标识,延用到2008年8月底”,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傅维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评取消谁之过

近年来,鹰牌、金舵等“中国名牌”建陶企业,频频在奥运场馆建设工程中中标,雄厚的资本,技术的积累,人气的攀升,加之建陶巨鳄们新一轮的增资扩产浪潮,无形中加快了行业内洗牌。

于是,很多建陶企业不得不依靠成本下降,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暂得一席之地。他们还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想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那么“擦亮”自己的招牌就是“撒手锏”,于是,尽快成功申请“中国名牌”被提上不少企业的议事日程。

事多必滥,一场恶性竞争由此开始。

对于8月份建筑陶瓷企业集体被踢除在“中国名牌”产品大门之外,业界猜测纷纷,一说“企业虚报数据”,二则说陶瓷生产“不符合当前国家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

“建陶业内也有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没有污染的企业,显然这与所谓的建陶行业‘高污染、高消耗’无关。”面对猜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建陶企业存在着产品质量造假、企业申报数据造假、企业间互相揭短、恶性竞争等一些不自律的行为。

此同时,也有更多人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名牌”评选本身。

“企业热衷于评名牌,无非是‘中国名牌’被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职能’。评上‘中国名牌’的产品不但可享受出口免检待遇,而且还可以得到各级政府的层层特殊奖励和厚爱。更何况,‘中国名牌’头衔也是说服消费者的捷径。”从这些观点中可以体会到,建陶业所“上演”这出闹剧并不足为奇。

8月8日,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就以《建筑陶瓷“中国名牌”评选造假悬疑》为题对事件的真正原因作出了披露——2006年,陶瓷行业的“中国名牌”进行“换届大选”。评选进入数据公示阶段后,立即引发了整个陶瓷行业的集体质疑,有“内部人士”发表长篇数据分析文章对企业数据造假进行曝光,众议纷纷使“中国名牌”评选活动陷入“造假门”。评选被迫“暂停”一年,于今年6月再次步入省级公示环节。戏剧性的结果再次出现,同一企业在2006年和2007年公示的数据居然大相径庭,于是这些盖满红章的报表再次丧失了实际意义。

《瞭望东方周刊》在报道中称:“数字注水只暴露出名牌评选过程中的冰山一角,现在许多企业把评选中国名牌看成了一种市场投资行为,有的企业甚至为此专门成立攻关小组,甚至有企业放话出来,说花1000万元评个中国名牌都值。”

同时,某陶瓷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企业在一年内,关于帮忙参评“中国名牌”的电话,至少要收到不下10个。“这些电话都声称评不上绝不收费,‘帮忙费用’主要以策划、顾问费的形式收取。”该负责人说。

本报品牌顾问张奕峰分析认为,目前由于国内多个陶瓷产区的崛起,区域间名牌产品数量比重的失衡,也导致各个省市和企业想方设法跻进“中国名牌产品”行列,各家企业为了自己能获得“中国名牌”的一席之地不惜相互“撕咬”,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建陶行业评选秩序的混乱。

“这是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浙江省威盾商标事务所所长厉忠辉则认为,“虽说有些建陶企业可能存在数据作假等问题,但是既然建陶行业拥有立项资格,那就应该进行续评。如果一棍子全部打死,那么对一些洁身自好的企业来说太不公平。”

市场风平浪静

“中国名牌”取消、恢复的不断反复,让各界议论纷纷,好不热闹。那么浙江陶瓷市场上的反应如何?

近日,导报记者在杭州华东陶瓷建材市场、新世纪装饰城、杭州佳好佳居饰商城等杭州各大陶瓷品市场发现,大多数拥有“中国名牌”的陶瓷品经销商表示,“根本不知道称号曾被撤换一事”,也“从来没有接到过上头的通知要求撤换‘中国名牌’”。

“从近段时间来看,很多企业的销售量并未出现明显波动。”佳好佳1+1国际卫陶广场,新中源陶瓷专卖店的一位姓王的销售经理表示,前段时间有一家以前是“中国名牌”的商户被通知,不能再继续使用“中国名牌”的称号了,要把以前的名片、招牌都改掉。但是除此之外,其他企业并没有接到过类似的通知。

“其实贵的瓷砖并不是最好的瓷砖,他们(指大品牌)贵是因为广告费用大,所以只能把这些费用分摊到消费者身上了。”记者在走访各大陶瓷市场的过程中,也屡次听到了这样的分析。

在对杭州的各大陶瓷市场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虽然有90%的人认为,“中国名牌”是他们决定是否购买某种陶瓷的重要因素,但是,整个陶瓷行业之前的“中国名牌”禁令,反而让95%的消费者表示不会产生顾虑,因为他们更关心的是陶瓷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购买陶瓷最重要的是品质,而不是所谓的称号。”消费者陆先生的意见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