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艺术赏析:南昌瓷版画将成“国宝”却后继乏人

时间:2021-11-08 08:45:06 来源:陶瓷商务信息网

南昌瓷版画将成“国宝”却后继乏人

近日,在国家文化部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南昌市瓷版画榜上有名,有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类保护项目。然而,就在我们为南昌瓷版画即将成为文化“国宝”而感到自豪之时,又不得不面对南昌这一“草根文化”传承6代,再无后继之人的尴尬局面。
南昌市东湖区文化馆馆长舒筱玲,是瓷版画申遗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从2004年开始,她就遍访江西境内各位瓷版画艺人,收集整理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整整花费了3年的时间。2007年4月6日,南昌瓷版画正式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7日,舒筱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申遗的必备条件是,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必须有清晰地传承史;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所认知。而南昌瓷版画,完全具备这三项必要条件。

■申遗条件

创始于百年之前

舒筱玲说,虽然瓷版画始于清朝末年,迄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如果要追溯它的历史渊源,还得从唐朝说起。据其介绍,瓷版画是从我国传统陶器基础上演变而来。最初陶器只是为满足实用,到了唐朝才渐渐向装饰方面发展。明代中叶,西方珐琅传入我国,于是就增加了斗彩和五彩,为陶瓷绘画艺术增加了不少颜色。清代以后,彩瓷色釉发展到五彩缤纷的境界,一批文人画家开始介入绘瓷艺术。

直到1892年,瓷上肖像画创始人邓壁珊(江西余干人),在景德镇最早用九宫格画瓷像,为之后瓷版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九宫格仍是瓷上肖像画必备工具之一。

历经六代传承

随着清末西方摄影术的流入,邓壁珊在吸取中国传统瓷器彩绘的同时,不断创新,开创了瓷上肖像画的艺术领域。之后,江西新建县人王琦,师从邓壁珊,更加完善了瓷上肖像画技艺,成为第二代传人。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成为瓷版画第三代传人。在他的带领下,南昌市陆续开设了多家瓷版画店,鼎盛时期彩绘艺人多达三百余人,专画瓷上肖像的有二十余人。直到现在,这一民间艺术一直传承了六代。

瓷版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逼进南昌,绘瓷艺人被迫四处逃难,客观上将瓷上肖像画艺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抗战胜利后,艺人们陆续返乡,南昌又多了几家瓷像馆,其中包括梁兑石的儿子梁少石,梁兑石的徒弟吴月山、杨厚兴等开的瓷像馆。

在瓷版画后起之秀中,1944年出生的冯杰,在杨厚兴的指导,全面系统掌握了瓷上肖像画的精髓,成为南昌瓷版画的第六代传人。经过数十年研究,冯杰将瓷版画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其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同时,他先后为我国三代领导人绘制瓷像,并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此外,他所绘制的人物肖像,还被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收藏,成为目前南昌瓷版画最高水平的代表。

■遭遇尴尬

原有作用不复存在

“申遗虽然入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昌瓷版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舒筱玲说。据其介绍,手工绘制的瓷版画不仅受到投影瓷像、激光瓷像的冲击,而且它的实际作用也慢慢被取代。“过去,人们画瓷版画是为了让后人可以瞻仰先人的容貌,加上瓷版画不变色,不易破损,可以保存数百年,深受欢迎。现在,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一作用已不复存在。”舒筱玲告诉记者,如今瓷版画留给我们的是艺术价值和堪称精妙的手工工艺,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

面临后继无人局面

由于瓷版画学艺时间长难度大,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很难有吸引力,所以传至第六代后,目前尚无杰出的后继人,属于民间“绝技”。此外,瓷版画从清末留传至今,得益于政府部门把当年的艺人组织起来,收编在南昌市工艺美术厂,但在种种原因之下,该厂已名存实亡。失去依托的瓷版画艺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四处谋生。

更让人担忧的是,瓷版画传承队伍严重老化,全国从事瓷版画的艺人不足40人,得到正宗传承的只有十余位,且平均年龄近70岁,到了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

■最新进展

政府正着手制定保护计划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为保护这一南昌“草根文化”,在申遗之外,南昌市已成立了瓷版画研究所,还将组建培训基地。“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已着手制定长期保护计划,打造瓷版画品牌。如果申遗成功,南昌瓷版画将成为国宝,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必定进一步扩大,相信它不仅会成为世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抢手货,还会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艺术传承的队伍中。”舒筱玲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