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艺术百科:“千年瓷都”的美丽“窑变”

时间:2022-07-29 14:45:15 来源:

“千年瓷都”的美丽“窑变”

在绵延发展了1000多年之后,北流陶瓷业今天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拐点——逐步从“高污产业”转向“无烟产业”。

陶瓷业是北流经济之根,年产值近50亿元。与许多高污产业结出的果实一样,制瓷业带来滚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滚滚烟尘。近年来,当地环境承受力也在逼近临界点。“绝不能让子孙后代为我们今天的短视行为埋单!”北流市党委政府深感责任重大。

于是,一场混合着转型痛苦与重生喜悦的陶瓷产业大升级拉开帷幕,“千年瓷都”开始了美丽的“窑变”……

拆一根黑烟囱补助25万元

“轰隆”一声,一根数十米高的旧烟囱头一歪,倒在地上摔个粉碎。

4月15日上午,在北流市城区,烟囱的主人、陶瓷厂老板卢文玲远远地看着这一幕,长叹一口气,有几分不舍,又有几分解脱。旧厂的拆除、新厂的建造,要花费她大量资金,但形势逼迫企业转型,她必须走下去,期待新的更好的开始。

但对于130多万名北流人民来说,随着烟囱纷纷倒下,新的生活已经开始。

多年前的情形,令家住陶瓷厂附近的李光不堪回首:“细灰覆盖了整个城市和天空,一刮风,灰尘便扬起来,形成一团无边的迷雾,仿佛置身于沙漠之中。每天回到家,都要擦掉脸上那层灰黑色的粉尘。”

那些不停喷着黑烟的烟囱,就是污染的源头。从城外看去,大小烟囱密密麻麻地直指天空,像一片令人生畏的邪恶森林。

自去年开始,为彻底治理陶瓷企业黑烟污染问题,北流市对陶瓷企业开展了彻底的整治专项行动,由市委书记亲自抓,无论企业大小,皆在整治之列。不到一年时间,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便依法强制关闭了14家企业,另外对三环、仲礼等企业进行治理,强制安装静电除尘加脱硫塔14台套,拆除黑烟囱26条。

整治行动直接触及众多企业利益,北流市舍弃了强拆蛮干之法,而是采用“强制+协商+补贴”的组合拳,比如拆掉一根烟囱补助25万元,最大程度减少了企业损失。由于工作方法刚柔相济,整治行动得以顺利推进。

拆烟囱、关工厂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企业迁移行动也在进行。在政府的引导下,陶瓷企业逐步撤出城区,而位于郊外、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日用陶瓷工业园区正张开双臂迎接迁移的企业。

“企业要做到‘净身入园’。”陶瓷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温后尧说,“新迁入及新建的陶瓷企业必须要采用无污染的燃气窑、电窑,拒绝黑烟囱。”

除了空气污染,企业废水也被严格控制。2011年4月,广西第一个县级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在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投产,日处理污水5000吨,未来第二期投产后,将达到1万吨的日处理能力。

目前,陶瓷工业园区内已集中陶瓷企业45家,年产值33亿余元。

“煤改气工程”摘除陶瓷业污帽

煤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而传统烧瓷对煤的依赖,使陶瓷业戴上了“污帽子”。因此,陶瓷业要“脱胎换骨”摘掉污帽,关键之一就是升级燃料,将煤燃料更换成更洁净的天然气或者电。

在位于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的锦昌瓷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采用新型天然气烧窑设备对环境带来的改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蓝顶白墙的崭新厂房里,通透明亮,地上洁净清爽,制胚、上色、烧窑……各种生产有序进行。地上无煤灰,空中无粉尘。站在一台长约5米、高约3米的天然气烧窑设备前,企业老板邹森告诉记者,这条天然气烧窑线耗资450万元,自带有完善的尾气与废水处理装置,排污极少。

他分析说,天然气窑虽耗资不菲,但因天然气燃料含杂质少,烧出的瓷器白度更好、硬度更大、釉面色彩纯净温润,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售价自然更高。此外,相对于煤窑,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天然气窑的生产线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一条以煤窑为核心的生产线需要约400人操作,改造成天然气窑后,仅需200余人。

近年来,北流市引导陶瓷企业全面实施“煤改气工程”——逐步淘汰传统的“煤窑”及烟囱,新建更环保的新型“天然气窑”、“电窑”代替,并为此每年安排2000万元财政资金,对陶瓷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的贷款投入进行贴息扶持。

在市环保局,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个时间表——“力争2012年年底拆除城区及工业园区所有陶瓷企业黑烟囱,实现北流陶瓷企业再无黑烟污染的愿望。”这意味着如在年底之前实现目标,全市50多家陶瓷企业都将完成“煤改气工程”,而那些资金不足或不愿投资改造的小陶瓷厂将被环境淘汰。

“拆烟囱”和“煤改气”还未全部完工,但已给北流市空气质量带来了明显改善。据市环保局提供的空气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8月21日城区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值为0.311,到2011年12月21日,这一数值降为0.192。城区居民有着直接的感受。“如今在街头,树叶是翠绿的而不是灰白的,风不再轻易刮起尘雾,我们也不用掩着鼻子逃回家。” 李光感慨地说。

从“生产基地”迈向“绿色陶瓷城”

单从产量上说,有着“千年产业”之称的北流陶瓷业近年来可谓风光无限:年产日用陶瓷18亿件,连续7年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成为中国重要的日用陶瓷出口基地。

但是风光背后的发展软肋仍然十分明显。譬如,产量大但知名度偏低、售价偏低,一些企业满足于“小富即安”,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落后等。这种情形下,产业发展便过度依赖产能,加上技术的老旧,高污染高能耗便难以避免。

因此,在开展黑烟囱整治,引导陶瓷企业开展“煤改气”技术革新的同时,北流市逐步从整体上调整陶瓷产业发展战略,包括大力发展陶瓷贸易、提升产品定位、树立陶瓷品牌等,全面升级产业链,提高各环节附加值。

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手笔便是打造了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简称“陶博会”),为陶瓷产业的全面升级提供了高端平台。今年4月中旬举行的第二届“陶博会”,签约总金额达180亿元。

“陶博会”的主会场——北流国际陶瓷贸易城,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贸易城。贸易城的旁边还配套建设了仓储物流区,勾勒出陶瓷物流大格局的雏形。

与此同时,产品领域的革新也全面到来。众多陶瓷企业开始重视创新陶瓷生产技术,开发高端产品线,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三环集团率先开发高档艺术瓷,重金聘请了一批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驻厂,创作出各种珐琅彩、粉彩、重彩等多种名贵装饰瓷,填补了广西工艺陶瓷的空白。

对于陶瓷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市委书记李玉振说:“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在数年内打造一个高端洁净的陶瓷业,把北流建设成一个绿色瓷城、文化瓷城和商贸瓷城,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生产基地。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