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书法艺术概论「书法的四重境界」

时间:2023-01-01 14:21:21 来源:乔志峰

大家好,书法艺术概论「书法的四重境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试论书法艺术创作的8重“境界”

乔志峰

我算是非常“资深”的书法爱好者了,从初中开始练字,到现在已经超过30年。惜乎天资愚钝,且未经名家指点,一直都是爱好者的水平,在艺术殿堂门外徘徊,未曾真正入门,更遑论得窥堂奥了。

无知者无畏,几年前,我还敢时不时在网上晒自己的涂鸦之作,有网友索字,也敢恬不知耻地给人家写。近年来,实在是没这个胆量了。但要说学书法没有一点思考和收获,却也不至于。下面,我就不揣浅陋,说说自己“悟”出来的书法艺术创作的几重“境界”,供方家一哂。

1,知结体;2,知章法;3,知用笔;4,知用墨;5,知气息;6,知境界;7,随心所欲不逾规;8,出神入化。

这8重“境界”,当然是从低到高排列的。天资超迈之辈或许可以“跳级”,普通人就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慢慢“升级”了。以上述“境界”审之,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不少已然成名立万的书法家,终其一生只在前两重上打转转,也就是在结体和章法上下功夫,千方百计要把字写得好看、有装饰性,却连用笔之法都不会,其他更别提了。

对这8重“境界”,我的大致理解是:

1,知结体,懂得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



2,知章法,懂得一幅字的谋篇布局。



3,知用笔,这个争论比较多。我个人觉得,用笔分古法和俗法。隋唐之前,古人用笔纯出自然、不事雕饰、简单爽利,为古法;隋唐开始,用笔形成了一套繁琐的套路,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反复描画,不是写字,而是描字、画字了,藏头藏尾、精神尽失,是为俗法。书不学秦汉以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有例外,如欧阳询,《九成宫》等法度森严,每一笔如同机器造出的“标准件”;但其《梦奠帖》用笔却顺入直出,天机烂漫、神采焕发,是为神品。



4,知用墨。人皆知“墨分五彩”,讲的是用墨的浓淡变化和丰富层次。但用墨绝不仅仅是“墨分五彩”,而是指水墨在纸上通过渗化、流动而产生的内在韵律、节奏以及质感和变化。人们常说“善书者不择笔”,但很少有人说“善书者不择纸”、“善书者不择墨”,只有特定性能的宣纸和或浓或淡的墨色相融合、挥发,才会产生“化学反应”、出现超越用笔的神采。王铎善用宿墨,以及“浓墨宰相、淡墨探花”,都是知用墨的体现,他们的一点一画,自然蕴含万千变化和内在美感。



5,知气息。从这一重开始,就有点“玄妙”了,从技法和功力层面,开始进入精神感受层面,如与神会,往往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气息,或许可以用“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整体感觉和心灵感应”来勉强形容吧。



6,知意境。气息是一种感觉,意境就是这种感觉的升华。《兰亭序》的逸兴遄飞、《祭侄稿》的沉郁苍茫,一下子将欣赏者的身心带入一种非常奇妙的精神状态。



7,随心所欲不逾规。很多人可能觉得,这重“境界”是不是应该排在知用墨之后、知气息之前呢?这样想,是将“随心所欲不逾规”放在技术层面来考量的。其实,随手而书、只字片语便自有天地,才是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规”。《鸭头丸帖》只是一张便条,是真正的“一挥”,不料竟成千古名作,这才是进入了某种心手相应的层次了。



8,出神入化。此重“境界”非努力可达,甚至非人力可为,需要各种因素的机缘巧合,方能偶尔抵达和触碰。王羲之《兰亭序》、颜鲁公《祭侄稿》,都是其书法艺术的巅峰,妙手偶得之、事先无征兆,就连其本人,也难以再次重复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