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捧哏就是在台上听相声「相声的表演形式不包括下列」

时间:2022-12-03 15:25:22 来源:我就是个码字的

大家好,捧哏就是在台上听相声「相声的表演形式不包括下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打哏,相声专用术语,一般来说是逗哏和捧哏在表演相声时,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头借以逗乐观众的表演形式。从理论上来讲,它和伦理哏之类一样都是相声逗乐的方式之一,但并不是相声表演的主要形式。

作为一个次要的相声表演形式,打哏却在相声历史上引发过争议,我们来看看。

一、 旧社会到解放

根据旧社会老一辈相声艺人的回忆,最早的打哏所用工具并不是扇子,而是用来数钱存钱的钱板(常去游戏厅的朋友能知道什么样),那玩意木头做的比较硬,打到头上真的很疼。但在旧社会观众谁管你疼不疼,必须真打才行,而且必须打到捧哏头上两侧又硬又疼的地方才算。

好在后来相声逐渐升堂入室进入茶社,再加上纸币流行,钱板逐渐消失,于是拿扇子当打哏道具流行了起来。

扇子打头也疼,但一般来说是有技巧的,其中一个就是用手指将扇骨撑开,这样打在头上声音响还不疼。另一个不太讲究声音的方法就是把扇子打开一点儿,直接用扇面去打,那就更不疼了。

打哏道具的演变和表演形式的改革体现了相声文明化的趋势,毕竟在任何文明社会打人都不是一种文明行为,不值得提倡。

常用打哏的段子并不多,像《打灯谜》《口吐莲花》《酒令》这些会用到,尤其是《口吐莲花》其中捧哏打头这个戏份比较多,这段子演的好不好捧哏挨打的表情和动作很吃重。

到了解放后,常宝堃和赵佩茹在表演《新打灯谜》时使用了打哏,没想到虽然相声内容是新的,但打哏这种旧的表演形式却引起了很大争议。

有群众写信给报社提出问题,新社会不能有打人现象了,部队都要求不打俘虏,学校里老师不打骂学生,凭什么相声演员还要打人,哪怕是打捧哏的也不行。这件事在当时争论一时,但是最后还是“说相声也不能打人”占了上风。

于是在相声改革的浪潮中,打哏和臭活、荤段子以及伦理哏等表演形式和内容都当做糟粕在相声表演中去除了。

应该说,去除打哏和去除荤臭活一样没有对相声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不利影响,毕竟这也不是主要的表演形式,只是个别段子里才用的。因此当年去除打哏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二、 改革开放

1990年,侯耀文和石富宽表演了一个传统相声改编作品《口吐莲花》,这段相声也被誉为这两位的代表作之一,而这个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引起一定轰动效应主要是因为在表演中侯耀文大胆的恢复了打哏这种表演形式。也许在之前一些地方打哏已经表演过了,但真正引起全国关注和相声界关注的就是侯耀文这次。

我们从现在的录像中可以看出,侯耀文对这段相声做了一定的改编,他在用扇子时采用的是最轻的扇面打法,石富宽在配合上也是天衣无缝,其表情动作足够到位,表演取得了极大成功,也直接宣布了打哏的回归。

三、 变本加厉

在侯耀文石富宽恢复打哏演出之后,这种表演形式并没有立刻流行开来,原因就像笔者刚才说的那样,本身打哏就是小众的表演形式,其表演受到相关段子的限制不可能迅速推广开来,而且纵然改革开放了,但打人无论如何依然不能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另一种“打哏”如今在相声界舞台上开始流行起来,这种“打哏”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有打哏的概念,扇子基本上可以不用,而是改成直接肉搏了。严格来说,这种类似打架的表演形式已经不能归类于打哏了,甚至于都不能归入相声表演形式中。

其实说起相声界的历史,同时会说相声还会撂跤的艺人不在少数,像李伯祥、孟凡贵和李嘉存等人的撂跤水平都可以达到半专业的层次,但是这些人从来没有在相声舞台上表演撂跤,因为这根本就是两种技能。就像在撂跤舞台上耍嘴皮子是对撂跤观众不尊敬一样,在相声舞台上撂跤也不是对相声观众的尊敬,毕竟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观众是来听玩意儿的,不是看撂跤的。

那为什么现在的相声舞台上动辄出现这种突破行业底线的“打架”表演呢?笔者认为还是水平不够,热闹来凑这种指导思想决定的。先不管相声内容是否合适,先把一部分观众逗笑了再说,你不笑我红不了,你笑了我就红了。从性质上讲,这和网络上一些无底线恶搞博取眼球的一些小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就像马三立说的那样,这种超刺激的表演形式根本不是相声,说是闹剧也不过分。

就算抛开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这句话,这种薅头发、踹腰眼、满地打滚的表演内容就合适在公共场合上演吗?

也许有人会说,电影里都是假的你们不说,换成我们就是真的了?但是不能忘了,电影电视是隔着屏幕和荧屏的,中间的很多所谓打戏都是经过处理的,什么蒙太奇啊,借位啊能用的都用上了。

而相声舞台是直接面对观众的“真人秀”,演员之间甭管真打假打,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真打无异,这和电影电视是两个概念。此外,电影电视的内容和风险是家长和观众能够提前预知的,鬼知道带孩子或者自己看场相声会遇到薅头发、踹腰眼和满场扔道具这种表演内容啊。

看似舞台上“打架”这种表演形式不如荤臭活伦理哏那么扎眼,但其对相声艺术底线的破坏力和社会道德底线的毁坏力都是非常强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在曲艺界也是不会免俗的,任由不健康不合理的表演形式发展下去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如果说荤臭活尚可以狡辩为传统相声本来就有的话,这种动辄打架群殴的表演可是连相声老前辈们都没敢涉足的。

说到底,相声是一种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