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好文分享」有种音乐体裁 无论在哪个时期 它都独具韵律与情趣

时间:2023-01-27 09:09:13 来源:音乐无界

大家好,「好文分享」有种音乐体裁 无论在哪个时期 它都独具韵律与情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谐谑曲,是一种产生于文艺复兴末期的音乐体裁,最初指的是具有戏谑、诙谐特点的声乐小曲或器乐小曲,后海顿将谐谑曲引进奏鸣曲套曲并确立了它的使用地位,在浪漫主义早中期得到广泛的流行与发展。19世纪以后,谐谑曲则常常隐藏在其他大型体裁之中,以一种谐谑“精神”存在于乐曲中。今天,小编将与大家一起走进谐谑曲的音乐世界。

《G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

海顿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中的有些乐章,名义上是小步舞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谐谑曲的性质。例如,他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Op.76 No.1)中的第三乐章,名为小步舞曲,但音乐轻盈跳荡、气势奔腾,和小步舞曲清新欢畅、优美蕴藉的性格是很不相似的。


《谐谑曲》

巴赫

巴赫的《谐谑曲》采用了二部曲式,位于b小调第二管弦组曲的最后一段(BWV1067),主题具有明显的快速舞曲特点,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长笛明快、轻巧的演奏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情绪,滞缓的弦乐在低音区与之呼应,使乐曲显得诙谐而轻快。


《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

贝多芬最早在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大型器乐套曲中,贝多芬不仅丰富了谐谑曲的表现力,使它成为能够表现多方面音乐形象的体裁,而且使谐谑曲从表现外在形象的舞蹈性体裁,提高到成为能够表现在矛盾冲突中变化发展的心理现象和精神境界的戏剧性体裁。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是戏剧性谐谑曲的典范作品。这个乐章细致地刻划了从疑虑和犹豫中振作起来,坚定斗争信念的心理活动过程。


《小巫师》

杜卡

法国作曲家杜卡用了和贝多芬同样的手法。在《小巫师》的主要部分,始终贯穿着三小节的节奏。谐谑曲的主要部分分两个阶段逐渐加强力度、加快速度,向高潮发展。


《b小调谐谑曲》

肖邦

《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号Op.31遵循了古典谐谑曲的格式,运用混合曲式结构框架,组织安排音乐,作者表现了主题之间的鲜明的强烈的对比但是并不强调主题之间的融合,声部写作上更加的灵活自由,表现了丰富的戏剧性与更加明朗的情绪。


《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

柴可夫斯基作曲

在这首谐谑曲中,表现三种形象的三个主题,各有其自己的曲调、自己的音色和自己的调性。在尾声中,不仅用不同的旋律,而且也用不同的调性、不同的音色,把三个主题混杂在一起,重叠在一起,来表现复杂的心理感情状态。


谐谑曲,它为浩瀚庞大的古典音乐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灵动的活力,也为我们的音乐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