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国家一级演员是如何评定的「有没有演员不能出戏的」

时间:2022-12-16 11:33:17 来源:冷风娱乐show

大家好,国家一级演员是如何评定的「有没有演员不能出戏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两会期间,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作为影视界的代表,向大会提案为了助力影视界走出寒冬,脱离疫情带来的停滞影响,应出台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制度,畅通人才渠道,根据演员评定的职称设定片酬的上限和下限。

冯老师的提案可行性如何?

说起冯远征老师,无论哪一代的人,你可能不知道他的本名,但不会不知道下面这位经典人物。

就不拿多少人童年阴影的剧照唤醒大家的记忆了。

私下的冯老师,做人与角色相反,和蔼可亲,是出自人艺的老戏骨了。他出人意料说出这样"评职称"提案,被网友戏谑成终于出了一个超越安嘉和的新作品。

自身就是国家一级演员的职称,莫非是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

截至到3月的一份公开调查显示,因受严重疫情影响,2020年1-3月全国范围内取消或延期演出达2万余场,直接损失近20亿人民币。

面对如此巨大冲击的演出行业,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冯老师的初衷其实是好的,他的点在于"救市"。

早在2018年他就提出了建立专项艺术基金,培养编剧团体,为观众能呈现更多艺术精品。

一切皆是老艺术家的一份匠心。

但是,就说今年两会,首先就违背了一个两会讲话: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不能回归到计划经济。

冯老师的提案,似乎没有理解会议传达精神,演艺圈早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如若真的实施起来,假设空有流量明星被淘汰下去,很难不保证会大涌入一种既没有流量也没有能力的关系户们。

有关系的,好事尽享;没有关系的能者,一看反正不干职称也不受影响,那还是不干了吧。

现在还是寒冬,到时候只怕会走向末路。

试问谁有能力打破以下局面。

冯老师的提案还没有发生,就先不说预见的猜测结果。

且看隔壁学术圈,不也是一众为了培养人才的人才们,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去写论文、评职称,实际的学术成果不做统计,这类举措反而是催生出了一个倒卖论文的行业,这难道是最初希望看到的局面吗?

互联网时代,冯老师有个事情没有掌握到精髓,看电视剧,看电影,早就不是大众娱乐生活的刚需了!

流量的存在,影响影视市场复兴?

不过冯老师认为青年演员不会说台词,这点是没错的。

老艺术家,对演戏的严谨和认真有目共睹,其实不光是不会说,近几年,也有不少知名演员下场爆料过,甚至有演员是不背台词的。

不知道涛姐口中的女孩是否会反思自己的1234567把自己作到了演一个78年生女演员妈妈的地步。

演员郑嘉颖直接点名道姓,说跟颖儿完全无法对戏合作。

一味捞金,对待演艺工作不认真,屏幕上如果一再出现这种空洞表演,却能获得高额片酬回报,这样的现象长期被纵容,无疑是可怕的。

对待艺术,还是要保持一种基本的敬畏之心,选择做了这一行,请呈现给观众一些内涵,不要荼毒大众的精神世界。

背诵台词,应该是从事演员这一职业的基本要求,不能说仅仅背了点词,用个原声,这就能被粉丝夸赞吹捧了,这种怪诞的情况,我们的文化传承未来,着实令人痛心,老艺术家骂的好,多不要脸!

若是基本的敬业都没有,那趁早回去歇着吧。

当然流量的存在,也不尽然全是不足够敬业的表现。市场需求下,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形成了资源紧张局面下的竞争形势。

想当初,非科班出身的周迅、孙俪也是那个年代的流量,投资方敢用,自然是能创造一定价值。

现在有谁能否定她们的大花地位呢?

行业冷冬,到底该冷静些什么?

有件事还是必须要说一说,如冯老师所说去评定职称,最高级别的演员也不一定是观众最满意的。

他讲话的点,还是基于在搞唯文凭论那一套。正统科班出来的演员,就一定能配得上"职称"那套?带领文艺圈走向正能量风气?

且看不知知网翟博士,演技确实在同行中属于佼佼者。结果呢,学术造假不也是为了评级?

自认出身不凡,凌驾于真正的艺术之上,造假的行为如何能带来精致考究的影视作品?

有多少潜心学术研究的,至今对翟博士的行为还在咬牙切齿,市场容忍这种存在,耻笑流量们的捞金术,究竟是谁在辱没文艺圈?

冯老师的想法,其实眼光十分局限,看不清这个大环境的现状,有点自顾一小波人利益的嫌疑。假设现在当红的流量身家1个亿,相当于职称中的第一梯队。

这时候有个最好的剧本,必须按照职称分配,但制作出来后无人问津,市场却必须要按照职称支付演员薪酬。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控制过高酬劳后的最终目的。谁在从中获益?

是否有点自持过高,看不到大众的审美现状。

且不说流量,为何各种抗日神剧能充斥在各大卫视的荧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老百姓爱看。

用老一辈的话来说,人民群众喜欢的,你算老几呢?

过高的片酬确实令人瞠目结舌,这也不是占用了一级演员的待遇,就是市场给的,流量们的存在,也没有强迫,抢劫过民意吧?

何尝不曾刺激过文艺圈的活力,多少小说影视化,资本运转的利润,恰恰就是来源于有流量。

想要改善,真正为了观众,帮助那些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的影视化公司,不要一味盯着他们的口袋。认清现状,存在即合理。

老一辈的,可以联合起来号召青年演员,行为要与酬金相对等,"拿多少钱就干多少事"。

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愁无法提升作品质素。

《上海堡垒》是国内少有的科幻片,其实创意、制作也算精致,结果票房彻底失利。

可见近几年的流量影视作品,其实扑街不在少数,一切早就印证了,不要轻视观众的智力。

如何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才是文艺界应该齐心协力冷静思考的东西。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