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什么树可以做舍利盆景」

时间:2023-01-11 09:41:15 来源:易花得木

大家好,\\「什么树可以做舍利盆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舍利干”盆景起源于中国还是日本?


花木君

喜欢盆景的爱好者们,基本上都知道“舍利干”,近十余年,在历届盆景展览会上,参展的盆景当中,频频出现制作成舍利干的造型,也不乏获得大奖的作品。

观看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大型盆景制作,不少都是以“舍利干”为主要形式,一株硕大的树桩,在斧锯刀凿刨钻的电动工具的加工下,很快就会制作出一盆舍利盆景,然后围观者击掌赞赏,纷纷称誉,制作者往往也心满意足。在国际盆景博览会上,舍利干盆景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以日本为多。

再看国内,受到舍利干盆景频频获奖的启发,不少盆景制作者也纷纷将自己的盆景树桩予以改造,不管三七二十一,勿论造型和树干走势适不适合,先制作一个舍利出来,然后向朋友展示,或者拿去参展。

关于舍利制作,不少新生代对花卉盆景历史了解不足,片面认为舍利制作源自日本,美其名曰“日本舍利”,其实这是错误的,真正的舍利制作源自我国古代盆景制作的“枯木艺术”(简称枯艺)。

我国的盆景艺术源远流长,制作盆景的技艺经久不衰,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曾经考古发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就发现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这是盆景的雏形;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上林苑里面广植奇花奇草,多有诗词歌赋流传,现在发现确切实物的是唐朝章怀太子(655-684)李贤墓的甬道壁画上的果木盆景和山石盆景。然而由于古代生产力限制,盆景栽培一直只是在少数权贵和文人墨客中传承,文人墨客往往把情感寄托到大山河川,花卉树木上,并且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以及植木养花等各种形式来展现,久而久之,盆景文化和古代诗书画艺术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

就拿“枯艺”来说,源自自然界的一些古老树木,野外条件恶劣,历经多年风雨雷电,病虫侵害,因此形成了虬曲多姿,部分枝干枯萎,长期养分不足,树皮剥落,漏出木质部白骨化,以长寿树种为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松柏,尤其是柏树,“柏”者“白木”也,树皮较薄,经常容易出现枯干,而其他枝桠则苍翠欲滴,枯荣对比,展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极富艺术感染力,因此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之中,往往寄托着文人墨客的心境和品格气质。

比如宋代大词人苏轼,不但诗词歌赋名垂千古,而且书法绘画也是独树一帜,元祐三年(1088年),他画了一幅《小山枯木图》,他的属官同是诗人的大书法家黄庭坚复了一首诗《题子瞻枯木》来称赞:“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而在宋代,我国盆景文化已经比较流行,制作技艺逐渐成熟,宋代画《十八学士图》中就绘有老干虬枝、悬根出土的古松盆桩,可看出高超的盆景制作技艺。从而证明当时人们的盆景就有了“枯艺”。

到了明清时期,“枯艺”制作越来越受人追捧,出现了不少专门制作“枯艺”的手艺人,甚至有一种过于追求病态的盆景文化,这在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有记述,指出当时人们的因为书画文化求奇求僻的影响,把梅花树桩“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枯艺”的兴旺。

到了近代,盆景艺术分出不少流派,其中江浙一带制作“枯艺”为多,只是建国后百废待兴,为了填饱肚子,因此对盆景这种“奢侈品”关注度降低,再加上后来的浩劫,盆景艺术都被认为是杂草而割除,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才回过头来寻找以前丢失的技艺,在一些老艺人的坚持下,得以挽救了不少精品,所幸记忆得以传承。

而反观日本,其“盆栽”艺术源自中国唐朝,就连名字“盆栽”(Bonsai)都是汉语的音译,到了宋代基本上是全盘吸收,明清时期在艺术方面更是以我国“唯马首是瞻”,到了上世纪上半叶,虽然在军事和经济上我们处于劣势,然而艺术上却被日人推崇。就拿花卉盆景来说,我国的兰花和花卉盆景一直是日本高价收购的对象。

日本自平安末期至镰仓初期从我国南宋全盘吸收了盆景、盆石这些艺术形式后,逐渐与本国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历经室町、江户、明治等时代的演进,变成今天的日本盆栽艺术。从日本的盆栽艺术发展来看,上世纪中叶以前,总是稍微落后我国一步,然而亦步亦趋,在风格上模拟和紧跟,就拿“病梅”盆景来说,我们已经开始扭转,而日本才开始流行。

然而由于近代日本经济发达,战后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支持下,恢复迅速,同欧美交流甚密,盆栽文化作为众多东方文化之一得以流传到欧美,因此不少人误认为盆景是起源于日本,就连现在通用的盆景都是以“盆栽”(Bonsai)命名,这点我们不能不暗自惭愧,自己的艺术被别人学去,反过来还要向学生学习。

回到“舍利干”盆景上来,先说“舍利”。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源自佛教,最早是对僧众去世后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后来多指高僧大德火化后产生的结晶体,一般为白色,也有其他颜色所谓“五色舍利”等,由于坚固耐久,是得道高僧遗物,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敬仰,如今,在我国陕西法门寺,还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左手中指骨舍利。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文化从东汉传入我国,并且到六朝隋唐时期得以广为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从唐朝开始,日本派出遣唐使,在中国学习各种技艺,把很多我国的优秀文化输入到日本,在这之中,就有佛教文化和我国的盆景艺术。

由于日本是岛国,多自然灾害,忧患意识较强,日本人常有生命无常和宿命感,因此在佛教传入后信众颇多,很多人的审美观更趋向禅的空寂与枯淡。而我国的盆景“枯艺”技艺被日本人借鉴,同他们的文化相结合,并且把枯艺命名为“舍利”(我国盆景枯艺在以前并没有固定的命名),在国际展览上频频亮相,从而得到众多认可,“舍利干”盆景也随之蜚声世界。

我们现在的盆景艺术,虽然流派众多,各具特色,然而在“枯艺”上另有转变,不再拘泥于病态的人工雕琢,而是更在于意境深远,文化积淀,传播的人文思想内涵。往往根据树桩形态,适当引导,不大动干戈,不像日欧美那样,偏重于机械加工,更重于自然美和和谐美,这是非常正确的道路。

然而,一些人崇洋迷外思想严重,往往因为他人的爱好决定自己的艺术创造,没有把握住艺术的真正内涵,就拿书画来说,我们的传统艺术是多么的优秀和瑰丽,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结果,西方艺术的纷纷涌入,一些所谓现代艺术的鼓噪,以至于现在形成了一个“四不像”书画“艺术”。

而盆景艺术,有的更是在走回头路,就拿“舍利干”盆景来说,依笔者拙见,首先需要制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的积淀,“胸中元自有丘壑”,这样成竹在胸,然后挑选初具雏形的树桩,略加改造,经过艺术加工,展现给人们一种自然美的享受。

自然舍利,历经多年形成,骨干优美,纹理自然,而人工制作舍利,针对大多数人来说,布局和构图难以突破,树干的自然形态难以展现,只是雕凿后涂抹石硫合剂,烟熏火烧,然而痕迹太重,仔细观看,实在难以恭维,无法表现出自然界的舍利形态,还有狗尾续貂、画蛇添足之嫌,实在是不值当。

就笔者而言,并不反对制作“舍利干”盆景,反而是非常喜欢舍利盆景,尤其是柏树舍利,其中以崖柏舍利盆景最为美妙,其在高山峡谷崖壁上,历经数十年的风吹雨打,骨干洁白,形体虬曲优美,略微加工,就会制作出美不胜收的精品。而对一些人工制作的舍利盆景,雕凿痕迹过重,简单粗糙,胸无点墨,缺乏意境,则退避三舍,望而却步。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18-8-4易花得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