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秦淮非遗大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曲艺类——南京白话|秦淮非遗

时间:2023-01-21 15:09:13 来源:秦淮文化

大家好,「秦淮非遗大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曲艺类——南京白话|秦淮非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京白话

项目类别:曲艺

南京白话是一种运用南京方言逗人取乐的喜剧曲艺形式。它与南京评话、南京白局一样,是乡土曲艺百花园中的艳丽花朵。

2008 年,南京白话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夫子庙地区是传统的曲艺场所,现今的永熙茶楼就是以南派相声大师张永熙的名字命名的。这里仍然是南京白话等曲艺活动的重要阵地

民国时期,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色人等咸集于此。各路曲艺名家荟萃南京,竞相献艺,各领风骚。此时盛行“南漂”,北方相声艺人老万人迷、万人迷、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高元钧、赵振铎、顾海泉、李伯祥等艺人相继来到南京,谋求发展空间。他们凭着厚实的语言功力,赢得了南京听众的欢迎。相声这种曲艺形式,终于在南京站稳了脚跟。

桃叶渡仿佛是一座“不夜城”,许多南京白话演员来此表演节目,往往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与此同时,在南京的一大批相声观众群中,有两位原先说南京评话的同父异母兄弟周凤明和钱天笑(原名周凤亮,后来改此艺名),他们看到北方相声艺人在南京的“火爆”演出,便开始动起了脑筋。如何将北方相声之长,融合到南京本地的曲艺中,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南京观众?于是他俩开始摸索,决定摒弃北方方言中不为南京民众所接受的一些生僻口语,而直接改用南京方言插科打诨,以此增强表演的现场效果。经过大胆改革,他俩在1930 年的演出中初战告捷。此后两人又尝试把更多的南京口语、土话用于相声节目中,像 “乖乖隆的冬”、 “啊是地呀”、“活烧包”、“韶死人了”、“舌搭子”、“十里八达”、“夹生”、“犯嫌”、“二百五”、“海里胡天”、“算活拉倒”、“癔里八怪”等方言,一齐融合进相声里去,竟然一下子获得了成功。但是闯荡江湖的民间艺人,相互之间存在着门户之见,不少北方相声艺人对钱天笑的这一做法不屑一顾,认为是不伦不类,甚至还予以蔑视,拒绝与他同台演出。不久以后,周凤明也因种种原因,放弃“南京相声”,重操南京评话。面对这种情况,钱天笑不改初衷,独自“撂地”演出,毅然地坚持了下来。他用南京方言演说许多单口相声,如《解学士》、《武则天》、《纪晓岚》、《袁世凯当皇帝》、《蔡锷云南起义》等著名段子,在夫子庙轰动一时。

然而,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钱天笑心里有一些困惑,这使得他的表演一直处在依附于相声,而又不被相声艺人所认同的尴尬境地。但他创造性地运用南京方言来演说逗乐的形式,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在根据同名传统相声曲目移植而成的《杂学唱》中,钱天笑将原来用京剧形式来学唱的内容,改成用南京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南京白局、民间小调和扬剧等来表演,常常让观众拍手叫绝。《杂学唱》可谓是南京白话雏形期的曲目,虽然钱天笑没有为此艺术形式命名,而他却为“南京白话”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永熙与丁少华少儿相声学校顾问、指导老师合影

1954 年,钱天笑参加了南京相声演出小组(该小组1956 年改名为“群鸣”相声队,1958 年整体并入南京曲艺团),他的“南京相声”才得以与北方相声同台演出。但由于钱天笑的表演还停留在用南京方言简单地对相声曲目进行模仿,而在具体的题材创作、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等方面缺乏艺术的系统性和鲜明个性,因此一直无法以独立的地方曲种自立。尽管如此,他的表演还是很受南京受众欢迎的。

1963 年,秦淮区文化馆业余曲艺演出队演员李宗瀚、梁汉辰等人,编演了曲艺节目《老相识》。该节目通过两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的邂逅,彼此以亲身感受讲述南京城在解放前后的变化,从不同侧面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品用南京方言表演,现场气氛热烈,取得了极大成功。通过分析,他们发现,源于生活、贴近百姓的东西,加上南京方言的表演形式,无疑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由于该曲艺借鉴了南京白局的一些表演形式,不如就取名“南京白话”吧。最终在几代曲艺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南京白话这一地方曲种终于“瓜熟蒂落”了。

20 世纪70 年代末,南京白话演员查志华( 左一)、石公权( 左二) 表演南京白话《包您满意》

20 世纪80 年代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赵炎与南京白话演员卜俊保( 左三) 和查志华( 左一) 合影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南京白话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1976 年,南京白话《红心曲》参加江苏省文艺调演,获得了演出二等奖;1977 年,南京白话《包你满意》参加南京市职工文艺调演,获得演出一等奖、创作一等奖,1979 年该节目参加江苏省职工文艺调演,又获得创作和演出两个一等奖,并成为南京白话的传统保留节目。1982 年,南京白话还表演了《柜台》、《三分钱》、《桑树芽》、《太平天国》、《哭笑不得》等优秀曲目,产生了较大影响。1989 年,《庙上风情》参加了“中国艺术节(南京片区)”的文艺演出。南京白话演员查志华、卜俊保合说的《众星捧月》,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在观看演出后,对南京白话的艺术特色给予高度评价。当代书坛“草圣”林散之也为南京白话留下了“南北相声”的精湛题词。

丁少华少儿相声学校导师合影

南京白话的影响由此不断扩大,并且开始在镇江、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地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演员有黄志祥、梅军、石公权、查志华、刘建成、顾少忠、卜俊保、刘奎龙、曹道行等约20 余人。他们所表演的节目除了有传统段子,有更多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如《管理新风》、《人情债》、《三分钱》、《包你满意》和《路路通》等曲目。

南京白话市级传承人丁少华

南京白话的艺术特色。南京白话从早期对北方相声的简单模仿,到真正形成本地独特的曲艺形式,它既遵循了相声艺术的一般规律,又形成了一些自身的表演特点。在曲目的表叙方式中,南京白话将相声原来的客体性叙述转换为第一人称自传性叙述,表演重于说表,增强了观众的亲切感。它依靠脚本的喜剧性、表演的戏剧性和南京方言土话独特性取胜,完全摆脱了北方语言的束缚,也淡化了相声“四功”、“四法”等基本表演规则。

南京白话小传承人参加《乡音金陵》专场演出

自从南京白话诞生以来,它大多由业余演员登台唱主角,基本上依附一些曲艺团体而生存。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民间文化受到冲击,南京白话表演活动逐步萎缩。

到了新的世纪,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一些“非遗”项目得到保护传承,南京白话也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像开心茶馆、永熙茶楼、问渠茶馆等一些场所,成了南京白话表演的重要阵地。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十分爱用老南京话进行表演,还在手机微信里互发南京白话段子,在电脑网络上欣赏南京白话。

开心茶馆是表演南京白话等曲艺的重要场所之一

目前,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丁少华、查志华、李宗瀚。

(周安庆、 孔幼平)

图片来源 | 龚文新 及 《秦淮非遗谱》

责编 | 轻叩studio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