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北京小吃相声「青蓝剧场京味相声」

时间:2023-02-02 15:25:39 来源:北京城old

大家好,北京小吃相声「青蓝剧场京味相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北京人的幽默就不得不提相声,相声这种北京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表演形式背后其实有很多有趣的事儿,比方说相声二字儿到底该怎么写,相声头一个是相,相其实就是相貌,按相声圈儿行话说就是脸上得有买卖,变化要大,肌肉要松弛,有了相儿了,声音才能跟着出来,所以相声是以相带声

虽然现如今象声二字儿变成了相声二字了,但是对于一个相声演员来说最早的象声二字的内涵并没有消失,而是融进了表演当中,现在所说的相声一般都认为产生在清朝咸丰年间道光年间,然而还有一种说法,相声出现的时间比这要早很多,大约是在西汉时期

相声表演分逗哏和捧哏一般在一段相声结束的时候捧哏的总爱说一句:别挨骂啦,这句话其实是从大名鼎鼎的东方朔说起的,东方朔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西汉时候的人,相传东方朔这个人的性格用咱北京话来说就是贫,经常在皇帝跟前谈笑取乐,而每次皇帝听完之后总爱说一句,别挨骂啦,这就是捧哏结束语的由来

无论是作为捧哏演员还是逗哏演员他们带给观众的都是一种气场,而这种气场正是来源于演员的表情动作,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相声毕竟不是小品,话剧,仅仅依靠表情动作是不能胜任相声的这种表演形式的

毕竟相声是靠说出来的,看似简单的表演形式却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现如今有一词儿叫‘笑点低’说白了就是说这人能把冷笑话听出爆笑的效果来,作为相声演员,观众的笑点有高有低,该怎么掌握也都很有讲究,捧逗之间的默契都是多年积攒下来的,其实这些技巧就是咱们常听到的两个相声里的专业名词,包袱和哏

哏其实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东西,而包袱说白了就是铺平垫稳,就是一种铺垫,而哏就是笑点,一层一层地把包袱打开,露出里面最搞笑的核心

不仅如此要想逗大伙儿笑还需要很多别的技巧,在十几分钟内要把人物,事件,缓冲和矛盾以及地点都要表达出来,所以需要一个第三者,从某种层面来说相声演员其实也是一个说书人

捧哏跟逗哏之间的关系就像一部动画片《猫和老鼠》一对儿相声演员就相当于汤姆和杰瑞,俩人在斗法,按道理说猫应该拿耗子,因为它耍不过猫,但在相声里耗子恰恰把猫给涮了,正是有了这种看似对立,看似较劲的关系才使得相声里的包袱更显得可笑,同时这也就达到了逗人发笑的目的了

相声看似简单是因为表演不需要太多道具,但也是最难的,因为演员要通过各种技巧把观众逗笑,这并不是简单的哗众取宠,而是语言的魅力!

说完了相声再来说说京韵大鼓


现如今可能只有老北京人知道京韵大鼓,熟悉京韵大鼓,而且这都是从《重整河山待后生》开始的,其实这原本是电视剧《四世同堂》里的主题曲,而演唱这首曲子的正是京韵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骆玉笙老先生,老爷子浑厚沧桑的唱腔,无疑为这出伯充满国恨家仇的电视剧《四世同堂》平添了几分苍凉与愤慨之情

说起北漂这个词儿大伙儿想到的都是在北京工作的人,其实对于京韵大鼓来说虽然它名字中含有北京的京字,但它最初的身份却是地地道道的北漂,听过京韵大鼓的北京人都知道,京韵大鼓不但在旋律上,就连在唱腔上都是地地道道的京腔京韵!


之所以说它是北漂出身是因为它来源于河间府,说起河间府大伙儿第一个想到的都是驴肉,但是这儿除了盛产驴肉之外,还在咱北京的文化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实京韵大鼓的前身有过好几个名字,最早叫木板大鼓后来又叫京音大鼓


然而这种大鼓真正来到北京并且扎根下来还要得力于一个人,他就是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刘宝全,过去老人不都说吗,一代鼓王刘宝全把它引进了京津两地,后来定名为京韵大鼓,因为后来改掉了一些河间的口音,以普通话为基本语音,所以定名为京韵大鼓


其实从河间到北京看似只有两百多公里的路程,但是从木板大鼓到京韵大鼓却是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其实不论是京韵大鼓还是其它鼓曲最早都是以说长篇故事为主,说白了就像电视剧一样,一集接着一集,而后慢慢加入了各种伴奏,使得长篇故事有了伴奏旋律,就跟MV一样


京韵大鼓的唱腔主要就是旋律性相当强,观众听起来感觉会很悦耳,因为京韵大鼓其实是曲艺的形式以说书为主,它是说唱艺术的总和,现如今想看京韵大鼓还真不容易,因为演出不多,专业的演员更是少之又少

原因也很简单,要想唱好京韵大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无论如何,京韵大鼓和相声一样都是京味文化的瑰宝,本文由北京城oid原创,抄袭必究,欢迎关注北京城oisschool公众号!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