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河南民居文化的地域环境特征「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时间:2023-02-03 14:37:14 来源:豫货通天下

大家好,河南民居文化的地域环境特征「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自古则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建筑中河南民居的发展同其他类型建筑的发展一样,会受到诸如,人文、自然、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从地域环境视角探讨河南民居的建筑特征,河南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载体,体现着这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社会历史文化,地域性特征对建筑产生着深刻影响。

1 河南民居文化背景分析

河南省位于中原文化区域,华夏文明的核心。因历代所辖区域大部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广大地区,故称之为“河南”。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秦时属豫州。《周礼・职方》和《尔雅・释地》中云:“河南日豫州”。它居“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 “中原”一词是一个地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淮河上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大约的范围是今天河南省行政区域范围。从文化学的角度讲,“中原”是指汉族及其前身――古汉族、华夏族的实际分布地区。中原文化使之指中原地区的人们在中原地域环境背景下,随之次范围内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产生相互关系而形成可特定的文化、礼制及生活方式的总称。

在上下数千年间,河南长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其一直奉行的就是传统的汉民族文化。始于秦朝受中原文化中的法家思想的影响,国家大一统形成,促进了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时期,逐渐兴盛和繁荣的时期则是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这期间河南不仅是全国封建政治统治的中心地区,而且经济文化也占主导地位。唐代时出现了儒、释、道三家伦理思想合流的趋势,加快了中原文化“异化”的速度。北宋时期河南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选择了儒家正统思想为其统治服务,从而使以儒家正统思想为中心的中原文化成为指导和支配中国封建社会一切行为的准则,中原文化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和象征。

汉民族文化及生活的基本模式是礼,注重秩序化的群体,是汉民族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由“礼”而产生秩序社会,由秩序社会而产生了思想体系、政治体系、家族体系、经济体系和生活体系。于是,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体系便应运而生。 “礼”是尊祖崇古思想体系系统化、规范化、逻辑化和具体化的结晶。“礼”是宗法和等级相结合的产物,中原文化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建构,体现了师法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的一种“和谐”。

2 地理环境对河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2.1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河南与6省毗邻,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省界范围东西宽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境遇辽阔,土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河南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西部海拔高而起伏较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河南境内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其中,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豫西北和豫南地区。河南省地跨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境域内河流众多。地表水资源的年内分配高度集中。汛期雨量丰沛、径流集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黄河,贯穿整个河南省,全长700多公里。

2.2 地理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河南民居建筑特征

河南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概括来说是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气温南暖北寒。根据自然地理形态,将河南省分为豫西山地、豫东平原、豫北山地、豫南山地、南阳盆地等五部分。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将河南省分为四个地区:郑州以东的开封、商丘和东南部的周口等地称为豫东;郑州以西的洛阳、三门峡所辖称为豫西地区;郑州以南的许昌、漯河、驻马店、信仰和西南的平顶山、南阳等地称为豫南;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焦作、鹤壁、濮阳等地称为豫北。

豫东平原是淮河及其众多支流河道两侧分布着地势平坦的片带状冲积平原,冲积平原上点缀着片块状沿河洼地。属于河南湿润多雨区,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平原、滩涂地区地下水位浅而丰厚。受当地自然环境的约束,先民们选择了圩子这种聚落形式,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安排生产与生活。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传统建筑的主要表现在圩子聚落泽水而居的建筑形态和建筑布局与构造形式上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潮湿多雨的特色。

豫西地区包括荥阳、巩义、偃师、洛阳、新安、义马、渑池、灵宝等县市区域。古代史的豫西地区降水充沛,土地富庶。《礼记・礼运》提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也就是说窑洞就是上古穴居方式的遗存,体现着华夏民族虽古犹新的传统文化品性。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该地区民居的典型特征――窑洞以及窑洞与四合院的结合形式。

豫南地区属于河南省湿润的多雨区,是建筑热工分区中的夏热冬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聚落的选址适应山地形态,依山傍势,建筑的布局和构造方式为适应夏季通风、冬季保暖和坐北朝南的要求,而产生了南阳荆紫关民居村落这一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实例。

豫北地区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焦作、鹤壁、濮阳等地区。豫北山地在河南省内属于干早少雨区,是建筑热工分区中的寒冷地区,气候特征接近河北,冬天寒冷、干燥、多风。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聚落的选址要适应山地的形态,建筑的布局和构造方式要适应冬季保暖、纳阳等方面的要求。冬季为了获得阳光以补充室内温度,建筑的朝向以南向为主,东向次之。豫北平原地区院落的南北间距较大,以更好的接纳阳光。 3 经济环境对河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3 经济环境特征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从历史上就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这种经济结构特点对河南地域文化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在农业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河南早期适于农业生产而发展迅速,成为了国家的中心。河南的农业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重亲情、和谐、中庸,积极地作用在于务实,让人容易养成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其负面作用是有保守的一面。经济结构形式对传统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宏观的方面,它对聚落的地区分布状态,聚落的结构形式和传统建筑型制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3.1 经济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河南民居建筑特征

河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在。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河南自古是王朝更替、战乱频繁的地区,古语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南省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河南是中国的关键交通枢纽。如今所称的陇海交通线,实际上就是自古以来横贯中国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也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和当今所称的“欧亚大陆桥”。中国的二、三阶地相交处,为中国古今南北交通大动脉,即今谓之京广线。两大交通线在河南交汇,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更加密切了河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河南在全国经济活动中的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作用。

4 社会环境对河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4.1 社会环境特征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国家、民族、社会、文化、人口、语言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并且涉及各种社会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南北差异是文化区域差异的主旋律”,河南的豫北、豫西、豫东地区属于中国南北文化分界线的北方文化范围,地域文化的很多特征融合成为了中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文化的融合比较充分。中原文化主要指以中原地域为依托的,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自然之间形成的对象性关系而产生的特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

4.2 社会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河南民居建筑特征

中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的学说以“礼”为中心,“礼”是宗法和等级相结合的产物。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每人伦原理的集中体现,儒家的伦理规范就是伦理秩序,它注重群体的秩序化,抑制个性的发展,宗族制度以血缘关系确定人与入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影响了聚落的布局方式。聚落的每个层次,都存在着内外空间的界定及内部的结构转换。在聚落内外空间转换上,聚落的边界作为社区内外空间分离与转换的节点,承载着丰富的仪式行为,是意识空间之所在。注重与家族利益相关的一切文化现象。传统建筑中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空间就是对“礼”制的空间形象表述。建筑内部的布局形式是为了体现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或者该空间在群体中的地位,反映出在建筑布局形式的决定礼制观念高于实际生活的特点。体现出尊卑有序的布局,符合礼制约束下的院落制度。与宗法制度契合的,以家长为核心,其他人按照与家长的远近亲疏来构成的关系网络赋予活动空间相应的内外有别的性质,是与宗法制度中的封建家长制的尊卑关系相契合的使用方式。

5 结论

传统建筑的地域特征是由地方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这三种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层面对传统建筑地域特征的形成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于河南所处的中国之中的地理位置,河南的传统建筑曾被认为没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河南传统建筑从择地、平面型制、空间形式、构造技术到细部装饰装修,都蕴含着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河南传统建筑形成的深层结构,决定着传统建筑风貌特色的形成。地域社会文化对建筑地域特征的决定作用来自上层。特殊的地域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对建筑的地域特征的产生构成决定作用。无论是经济手段还是技术构造手段,都是为了完成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制定的目标。自然地理环境是建筑地域特征产生的基础,其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经济地理环境是传统建筑发展的基础,对建筑特征的形成、性质和分布也有深刻的影响。

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能将含有丰富历史信息的传统建筑很好的保护下来,就能使地域文化的风貌较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重新关注地域性,关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的特征,寻求传统建筑与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文化环境的结合,对于研究传统建筑,探索一种在地域文化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有很大帮助。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