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中央美育云课堂「美术云课堂」

时间:2023-02-06 13:17:22 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大家好,中央美育云课堂「美术云课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对我们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纷纷,而“健康”无疑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医疗空间、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设计作为与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学科,应当何为?作为后备军、准设计师们,设计学院师生又将怎样思考、观察、探索?

针对与“疫情、健康、医疗”最为切题的“大健康创新设计”研究型课题,由设计学院青年教师程书馨带领18位学生完成,特邀三位业界指导戴廉、李聪亮、Clive van Heerden参与。他们以“设计驱动创新”切入“大健康”领域,基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发,投伸各异的感知触角和观察模式。面对最为关键的“健康”话题,他们又是如何探索性地重构生活方式、挖掘有价值的议题的呢?一起来看!


云 教 学 手 记

(根据程书馨访谈内容整理)

创新设计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以来形成的新方向,包含创新方法、设计工程和战略设计三个板块,《大健康创新设计》是面向三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同学的研究型课题,八周的时间里,课程和辅导从开题调研、创新设计到商业趋势三个步骤进行。同学们需要开展大量跨领域研究“输入”前期调研的信息,找到潜在创新机遇,并最终输出成果。“大健康”不是传统医疗产品设计,而是引导同学们对于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展开全面的关注,同学们开展大量跨领域研究“输入”前期调研的信息,从“防病-治病-养病”等环节中寻找潜在创新机遇。经过大量研究后都是自主选题设计,最终成果形成“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危机应急”和“生活方式”四个主题。

大健康创新设计课题进程

创新方法论输入与输出

以往的创新设计课程以团队合作进行设计为主,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进行创意碰撞与合作的“空间”,这个空间一是从物理环境来谈,比如设计学院五层咖啡厅或六层的透明玻璃教室都是很好的碰撞合作场域,二是一种氛围,把原来学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的同学、不同性别与性格的同学进行组合,让大家不是和自己熟悉的好朋友进行协作,组与组之间也会有互相的促进和鼓励,也比较容易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往往会催生一些创意的火花。尤其在面对高年级的研究型课题时,老师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我不会直接去“灌输”知识或方法,也不会直接帮学生做设计方案的选择,而是为同学营造一个便于进行创意发散、且不惧怕试错的环境,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促进非常重要。

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教务处孙韬处长、设计学院宋协伟院长、设计学院张欣荣副院长检查课程并与师生互动

由于疫情原因,我们从2月下旬《大健康创新设计》线上开课以后,院领导们也经常进入到课程直播间,与同学们进行互动、鼓励大家开展健康领域的创新设计。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营造这样的“创意环境”变得十分重要。由于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家里学习,目前的授课平台也是基于视频通讯的方式进行,对于讲座类课程可能影响相对小些,但是如何能启发同学的创意实践会有一定的挑战。

首先,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不同,家里是否有其他亲属和宠物等也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需要比在教室中有更强的自制力和专注度,我往往也会比较不忍心让大家一直盯着电脑来上课,坐姿和视力健康都会需要加倍注意,如何激发同学的兴趣和调动主动性非常重要,之前有看到案例说国外有数学老师在射击游戏里残破的窗户上写板书进行教学,也是对于传统网络教学物理环境的突破。另外,由于不像教室能够为学生形成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如何形成班级的感觉,如何促进同学们的交流也比较棘手,同学可能会对熟悉的朋友在视频授课过程中进行截图和制作表情包等,但是作为老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和自己不熟悉的同学进行创意碰撞成为了一个难题。

“大健康创新设计”结课合影

我在这学期的课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线上多平台资源使用:今年的《大健康创新设计》课程前期准备了12门线上课程资源,从公共卫生、医学、心理学、商业、科技创新等角度为学生进行知识补充,也给大家介绍了影视资源和阅读书籍等。本来需要邀请医学、健康和商业领域的导师一同授课,线上教学后可以组合线上已有的公开课程资源,会降低教学成本,也会拓宽资源边界。

2、分组头脑风暴与点评:我希望尽可能运用多元的教学工具,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注意力。比如其中很重要的头脑风暴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我们有效利用不同的线上工具,也给同学们创造讨论的机会,我给同学进行了两种不同类别的微信分组,比如基于大家不同的性格、性别和主题的更随机的分组,也有基于主题一致的分组,不同的分组会带来不同类别的创意碰撞和讨论,在5个人左右的小范围内进行讨论和线上头脑风暴的练习,在群组的同学非常积极的甚至自主约时间一起进行思维发散。

线上头脑风暴课程截图

3、学习效率提高:同学们普遍反映线上授课不容易迟到也不容易缺席,面对诸多信息同学们可以自主安排视频授课以外的时间自行学习,每个人针对自己的课题进度、学习习惯等来安排时间。

4、线上连线专家:这次课程非常有幸邀请到三位在业界很厉害的老师们从医学、商业和战略等角度对同学们进行指导,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原因大家都在线上工作的话,可能也会很难请到他们,也节省了老师们路途的成本和时间,非常有效的沟通。

戴廉老师指导网络授课现场 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在读博士

李聪亮老师指导网络授课现场,凱智资本创始人

戴廉老师从“大健康”产业一线对每一个同学的项目进行点评,李聪亮老师从“投资”一线给同学们讲述商业模式并指导每个同学如何从商业角度完善设计项目。

中央美术学院外籍教授、前飞利浦“设计探测”总监 Clive van Heerden指导授课现场

Clive教授授课过程中,程书馨老师手动打出实时字幕

Clive van Heerden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外籍教授,目前在伦敦居家隔离,本来他应该这学期来北京和大家一起上课的,没想到疫情突然到来而不得不取消了行程,在和外籍老师英语授课时,我不再需要一句一句给同学们语音翻译成中文授课,而是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软件打出实时字幕,虽然翻译工作依然很烧脑,但是可以给每个同学节省了一半的时间,同学们像看英语电影的中文字幕一样(笑)。

李芷菁同学创作协助父亲戒烟的“孵化香烟烟盒” 在家一起做设计实验

另一点很重要在创新设计教学中是走出校园的设计调研,由于不能出门,同学们通过线上进行资料的调研,我也锻炼大家线上的调研能力,比如《大健康创新设计》中同学们从前期开题的时候搜集中英文的线上资料大量案例分析,再到与家人形成了更密切的调研,自己的父亲母亲往往成为了核心用户,比如李芷菁同学设计协助父亲戒烟的“孵化香烟烟盒”,比如祝嘉蔚同学和家人一起调研如何预防糖尿病的课题。这个应该是以往同学们在学校上课时所不会有的,与家人通过课题调研的方式形成了密切的互动。

过往线下授课现场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没能和医学院或健康产业联合开展课题,希望之后能跨界合作继续开展“大健康创新设计”课题。我觉得这次疫情之后,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也许会有质的改变,充分应用网络技术所带来的赋能会是对线下设计教学的一个很有利的拓展,但是如果只是按照原来线下的思维方式来应用网络工具可能也未必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还是要创新。


云 课 堂 简 介

程书馨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新设计方向教研室主任,创新设计师、工程师。荣誉毕业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戴森设计工程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工程专业,荣获理学、文学双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交流学习。


三年级研究型课题《大健康创新设计》

授课教师:程书馨

特邀指导:戴廉、李聪亮、Clive van Heerden

学生名单:徐世雯、李佳洋、鐘心、常雨晴、程子穆、齐祥、肖天怡、李芷菁 、徐新姿 、祝嘉蔚 、于子涵、高然、李晨 、魏子雄、戴淙岩、杨钧夫、姜艺佳、成竹

部分参考书目:

《瘟疫与人》 | 威廉·麦克维尔

《枪炮、病菌与钢铁》 | 贾雷德·戴蒙德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 | 丹尼尔·平克

《创意智商》 | 布鲁斯·努斯鲍姆

《设计改变一切》|蒂姆·布朗

《决定未来的十种人》|汤姆·凯利 / 乔纳森·利特曼

《必然》 | 凯文·凯利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 | 尤瓦尔·赫拉利

《基因传》 | 悉达多·穆克吉


学 生 云 探 讨

01 心理健康主题

李晨

作品简介:这是一款3D音乐引导反馈的睡前放松动作系统,主要针对睡前电子屏幕成瘾的人群。

用手机模拟立体声引导动作

动作轨迹记录

我们之前上课基本是在线下师生面对面授课,与这次的区别大概就在于线上线下吧,还有就是是否可以出门调研。以前只会看一些线上教程,现在的网课是把信息输入到师生交互再到小组合作都放在线上进行,使用的平台会根据上课模式的变化而变化:腾讯会议(视频 音频)、微信群(图片 音频 链接)。我个人觉得线上授课比起线下更高效一点,大家分时间段的汇报也会让每个人都有自己时间安排和计划,线上给出建议也会更自由一些。这次网络课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大健康的构建、增进选题/调研/实验的方法论、得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对于设计之于大健康的看法。


齐祥

作品“压力飞行”

作品简介:“压力飞行”是一款结合心理叙事与社交探索的飞行游戏体验平台。该设计以游戏的方式让用户进行与真实时间线匹配的星际探索。收集压力指数的变化影响游戏进程,同时也可以进行线上纪念,日记记录,心理干预游戏等心理叙事功能体验。

作品设计过程

以前上课都是在教室,可以长时间待在教室和老师同学讨论,面对面交流,线上课程变成远程交流。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分配。不太希望能够长期网课,我更希望可以与人在真实空间交流,疫情期间充分意识到为什么会有“我们”这个词汇,人真的是社群动物。经过网络教学学习,我对项目的梳理更加明确了,对自己学习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了学习管理自己的十分重要,有了综合的提高。


杨钧夫

作品简介:我的作品是基于现有或者可能发生的通讯变革,探索AR时代网络社交可能出现的模式,由此来对网络社交恐惧人群进行关怀。

之前我选择的是首饰方向的课程,会有相应的工房进行实际操作。老师的辅导内容也是按照每个人的个人特性因材施教。这次我选择了创新设计这个课题,虽然有很多陌生的内容,也只能是网络上和老师进行交流,并且更大程度上的依赖了网络,但最后带来的收获是工作方式上的突破。之前也接触过网课,但都是大班教学式,没有互动。现在上的网课还是按照我们设计学院专业性的“打破壁垒”式的小课堂,要克服很多困难,达到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我个人更偏向看见老师能面对面的交流,网络视频授课总是让我不安,但总是得去克服emm...在特殊时候进行网络教学是一种选择,如果能面对面进行学术的交流还是能减少一些不便与麻烦。有可能是沟通上的,有可能是实际操作过程上的。

网络教学比较方便的地方是是如果在没听明白,或者忘记关键点后,可以用录屏、截图的方式在课后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但视频性的学术交流也能实打实影响到我个人的体验。我在线下是比较活跃的人,可是在网络上,我还是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现在是一个不设限的时代,网络技术的介入是未来设计媒介的一部分,很难说能在对我的创作本身不带来什么影响,我们都是在不断的接受中吸取养分进行自我的革新。我现在还在不断地去感受这些影响。

这次课程收获很大,基本是有关课程学习或者工作模式上的影响。偏于实际解决问题的“创新设计”给我带来了很多在工作前期、特别是对于问题整体分析,用创新手段进行解决的更多的媒介和方式。


戴淙岩

作品简介:我的作品是以传统物流为基础的设计,基于社会人群的心理互助递送系统,成立新职业用于寄送用户的实体物件,以达到线下个人心理安慰。

流程设计过程图

以前都是线下上课的,老师同学面对面,但是现在网络教学课业压力比线下大。我过去没有接触过网课,但是感觉网络上,教学资源可以更加丰富,不会局限于地区和时间。在家进行网络学习效率有一定提升,比较来说是网课效率高,但是某些方面是线下方便。

通过网络,我也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比较能挺能适应,就是压力变大了。我以前是首饰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没有创作实物就是没有作品,以后会考虑结合网络技术。这次的收获也很多,比如发生事情后总会找到办法、对策来解决当前问题。


徐新姿

作品简介:IoT不良情绪捕捉系统。以家具为情绪信息中介,捕捉不良情绪。对其他空间内的情绪信息进行筛选,找到相同信息,作出反馈。

之前上课是和同学老师一起在教室上课,学习氛围比较浓。大家可以有一个很及时的沟通。现在是通过网课学习、与老师同学们沟通。时间上会更加便利一些,因为大家随时都可以在网络教室碰面。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面授课的效率会比网课的效率要高。因为我的父母和弟弟因为疫情的原因都在家办公和学习。而且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点都不一样,因此难免会干扰到对方。

我可能更希望以后把面授课和网课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因为网课时间自由这个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大家时间凑不到一起的情况出现。这次学习的经历使我收获良多,与平时见不到的领域专家们进行了视频交流。同时,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了,也令我的设计思维方式更加系统。对我来说,比较不能够适应的地方,就是必须要打开摄像头上课。



02 生理健康主题

常雨晴

作品简介:这是一款轻量化的窗口风筝,在室内通过窗口就可以游玩,通过简单的物理游戏在现在不便出门的情况下轻松实现眼部放松,预防近视。

之前线下上课可以和同学老师进行无时差的交流和一些小组讨论,大家对时间的把控会更加高效,课堂也更为灵活。这次线上授课就大大减少了大家互动的环节,对激发彼此灵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大家在线上的时间都是零散的,讨论时间会很短暂。但是就我的情况来说,网络授课“太分心”了,毕竟在家有很多“诱惑”——比如突然闯进来关怀你给你送水果的母亲,虽然很幸福但是学习的话还是在学校会更加高效。

设计过程

网课的好处就是你只需要提前五分钟起床刷牙洗脸就可以开始上课,早饭都可以在课上边听边吃,保证了充足睡眠,提高了效率,不能适应的点是容易分心跑神,即使开了视频你也永远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也不能及时反馈和互动,面对冷冰冰的屏幕毕竟还是没有于真人面对面更有交互感,如果线下授课的话我课堂氛围会更活跃。

对于设计学院来说,想必介入网络和技术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其实设计更加注重于融合多种资源进行再创作。这次课程对我来说很特殊,因为之前不是这个方向的,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适合自己一套系统的创新思路和学习方法,这个技巧可以应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中,比项目本身要有用的多。


李芷菁

作品简介:戒烟计划以“工具+服务”的方式,基于游戏化的情感交互与引导,多方贴合用户情绪与欲望从而帮助其达成目标。

设计过程

我以前的学习是线下授课,围坐一桌,在教学楼内进行。线下授课就是方便和同学之间有更多交流,线上的话可能就少一些。过去接触的网课都是录好的,规定时间内看完就可以了。现在的设计网课可以和老师实时互动,而且不是一直讲知识。我们也需要向大家汇报功课进度。网课效率还是挺高的,老师会把每节课之后的任务布置的很细致,我们在下一节课来临之前需要完成。我认为授课形式与效率没有太大的关系。

网课还是挺方便的,比如可以在聊天框里随时打字,对于平时在课堂上不太敢举手发言的学生来说还能促进交流。记不全的知识点,还可以随时截屏。但是自己一个人对着电脑上课,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始终是孤独的,还是希望能快点回到学校学习。对我来说,比较有收获的地方是:学会用各种方法克服学习困难,但比较不能够适应的点在于长期对着电脑上课做作业容易头疼。


魏子雄

Wefit 开源运动平台——作品简介:建立开源的线上运动平台,创造全新的属于自己的运动,并可以与他人进行互动竞赛。

之前的课程大家会高频率地在教室中进行讨论和碰撞,老师会邀请到很多其它领域的从业者和老师来做讲座和工作坊。特征是讨论时会碰撞得比较激烈。相对于线上的话,一方面可以邀请到更多的跨领域老师来进行交流,因为线上的交流成本变低了;但同时我认为学生间的碰撞和交流没有在学校里强,积极性会略低一点。

像这样的网课没接触过,但是在网上看教程和其他专业方向的知识是比较习惯性的。直播的网课还是第一次上。我因为一直是一个人在家,想和同学讨论时也只能线上进行,我比较看重持续长时间的学习氛围,比如两周或一个月,而不是断断续续的几小时。所以对我个人来说,其实课堂进行和在学校时的流程差别不大,知识的传授也不会因为线上而打折。

每天一个人靠咖啡找学习氛围

我不期待“网课”这种模式长久进行,但是可以利用线上课程去争取很多其他领域难以到达学校授课的老师进行交流,当然,面授课的效率更高。我个人的收获和在学校里差别不大。不太能够适应的是每天的状态属于“上课想项目,下课就想晚上吃什么”,周遭环境不是学习的氛围,这个比较难以适应。我一直习惯于数字化创作和学习,前期影响不大。但是在制作工作原型阶段会有很大的影响,不在北京,无法对接到一些平时可以对接到的资源。所有事情都靠淘宝解决效率也会变得很拖沓。这次经历,是人生第一次正规网课的体验,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钟心

作品简介:我所设计的是个性化皮肤检测系统,可以将皮肤问题可视化并输出你的皮肤问题以及需要改善的生活方式,使护肤更加便捷和方便。

以前上课都是在教室,同学老师面对面上课。会邀请课程专业相关的方向的专家来进行指导,差别的话就是从线下变成了线上。之前没有接触过网课。感觉别的网课和设计网课除了学习的内容不同,应该没有太大区别。对我个人来说,网络学习效率一般吧,居家环境会使人慵懒,毕竟是一个居住舒服的地方。当面授课效率比较高吧,毕竟面对面交流能比网上交流更方便。

收获的地方还是学习了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的地方还是觉得当面授课可以更好的吸取知识想法并输出。这次课程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到了创新设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03 危机应急主题

程子穆

急救包效果图

之前我上的课都是偏向艺术创作,风格和这堂课大不相同。艺术创作为核心的课程的重心在于美学与思辨,很多时候并不会非常在意作品的可行性和价值,对于艺术来讲这些并不是重点,它探讨的更多是一种艺术的可能性和角度的独到性,而这些课程主要采取查阅已有作品-讨论作品角度-辅导完善方案的教学模式。大健康这门课则不同,它的核心就是系统理性的项目设计,对于用户和市场的一系列调研是第一位的,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大健康这门课中大家做出的ppt中都会含有大量的数据和分析,教学的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围绕着项目展开,每一周的教学都好像随着建筑一同攀高的脚手架一样与项目进展紧密同步。

课程中展示的应急系统示意图

实话说,面授效率可能还是略胜一筹的,这是一个二维和三位的区别。二维升到三维,仅一个维度只差就多出了无限种可能和无穷多的信息,即使有摄像头,我们收看到的信息也只能局限在二维的屏幕之上,用这种二维载体来表述一个现实中的存在时出现大量的信息损失是无法避免的。

对我来说,实际上坐在家里上课有时候挺舒服的,但很多时候是舒服过头了就会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似虚非实的奇怪状态,并不是特别有利于学习效率。有时候还是得把自己逼出“舒适圈”才行。网课其实和平时上课没太大区别,但是有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每个人可以根据喜好自己更换虚拟背景,有这个虚拟背景个人演讲的时候多出了或应景或荒诞或有趣的感觉,算是自己选择了一个演讲氛围。不适应的话主要是为了不让噪音打扰到别人平时都要关着麦克风,有时甚至要关摄像头,等要发言的时候经常说了半天发现忘了开麦。

临时假牙制作包功能模型试验

设计作品使用流程图

网络方面的开发空间是很大的,我平时就是以交互和游戏为主所以也经常和数字媒体打交道。网络是个很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前有句话说一个抱着手机的21世纪的小孩比20世纪的图书馆馆长都要知识渊博,的确是这样的,网络可以给你带来方便而且海量的资料,而且其实即使不去刻意在意人们也已经在不约而同地通过设计开发网络的可能性了。

这是我上过的第一节完整地带着我推进一个项目的过程,收获还是很丰富——了解客户、感知市场、模型研究等,这些技能都是设计师走向商业市场时必须掌握的,要说课上教我的这种“对大环境的分析”决定了设计成败也不为过。


徐世雯

急救求生日常化,玩AR养成游戏成为求生达人

之前的课程都是在会议室听老师讲ppt,基本上是各自找视角好的位置坐下,记记笔记拍拍屏幕。过方案的时候与老师预约好时间,有空的话听听其他同学的方案,没空的话过完自己的部分就回去接着做了。这次网络授课,对于我来说最不一样的就是“过方案”这部分,大家都开着视频认真听每一个同学的方案并且互相启发,也的确很有帮助。其实在线下的时候很少能如此真诚地互相聆听。

学习效率参差不齐吧,主要看deadline。网课的效率说实话更高一些,因为线下授课请假说身体不适也可以翘掉一次汇报,但是网课身体不适只要手指能动也可以交作业......我的确有点被网课“逼疯”了,每周1356都是deadline......Shuxin老师真的活用教学平台,每次手机冷不防收到消息都是做也提醒(夸张的说法)。其实这样挺好的,众所周知,中央拖延学院是央美的外号,尤其设计学院的学生,在死线边缘来回试探。就是得有严格的时间计划才能够充分发挥设计水平,期待这种模式长久进行吧(虽然下学期我大四也没课了哈哈哈哈哈)。

这次上网课收获挺多的,和同学间的交流多了,20个人的方案都记得很清楚,推进过程也全程跟进。感觉一门课自己上了20次。但最不能适应的大概就是网络状况了吧,不是每个人都在网络环境好的地方。我家网络断断续续的,上课就会用手机开热点给电脑,这两个月话费烧得挺快。这次对我来说,提升最大的就是交流、演讲能力吧——从十分钟的报告压缩到三分钟、一分钟、20字,再回到3分钟,就会发现3分钟能把事情讲的很清楚。



04 生活方式主题

于子涵

作品简介:这个项目是关于针对脾胃虚弱的人群进行一个饮食方式和习惯上的设计,以其更加方便和健康的辅食来改善胃部一次性承担的进食量基于平台服务的辅助的袖珍小快餐,形成一个以家庭或办公室场景为前提从购买到进食到消解垃圾(满足对于零垃圾的用户需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及对于未来个性化饮食的展望。

于子涵在家进行设计创作

这次疫情使得我第一次体验全网络授课,原本模块化的时间被整合的更加完整,因此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自主思考的安静环境,在上课过程中也更加集中,在家对于社交、休息、做作业的时间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之前上过的网课可以说是单向性的,老师提前录制好课程,相当于并不能和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但是在疫情过程中的课程,是双向的沟通方式,老师会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点评,也会组织头脑风暴的训练,及时的反馈会提高效率和方案质量,本次网络课程收获最大的就是完善系统的学习设计的方法和流程以及多次动手去尝试,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全方面的体验。但个人不能确定是否是长久进行的一个模式,因为首先基于疫情期间无法外出的情况,如果在以后继续实行大概会更加考验自我管理能力。但如果作为一个课程的辅助工具,是很好集结资源的方式。


高然

作品简介:基于对生活方式的探讨,以色变贴纸为核心的食品时限提示系统。

之前的课程是课堂大多是面授课程。课堂上能随时跟导师和伙伴互动、讨论,能得到一个随时生动的反馈。现在因情况特殊进行网络授课,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能和老师和朋友面对面及时的互动,平时在学校可以经常见到老师同学。比如,对于一些设计问题,我们经常会在课下随时有一个交流,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也能碰撞出更有意思的idea。面对面交流之间的距离远远小于网络授课,同时这个问题也是网络课程最大的弊端。面授课是最习惯的一种授课方式,所以在一开始的网络课程非常的不习惯。但是随着课程推进,我也逐渐习惯网课了。部分设计要求独立性,所以在自己的熟悉的环境中听课和工作效率也会变高一些。

高然在家中进行测试

对于大部分的设计师,从前的工作大多也都是依赖于电脑和网络,所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专业上的影响还是很小的。相反,在家中的空间里面也可以放心地做一些实验。对于设计,网络和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不管是概念上还是idea上都有一定影响,结合自己的创作和设计风格。


姜艺佳

作品简介:健康护照旨在帮助用户养成自主健康意识,提供了一个将健康数据的转化平台,鼓励并辅助用户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关注健康。

姜艺佳在家学习状态

之前是课堂讲授,一位老师对应多位学生,老师是视线汇集的中心。疫情期间线上授课感觉是去中心化的,每个课堂参与者都会得到相同关注度。就我而言上课的效率更高了,但是如果讲到自己没有那么感兴趣的部分,也很容易分心去做别的事情。之前上过语言培训班的网课,视频授课只是增加了跨地域的便利性。上设计网课时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交流讨论更加顺畅了,比起在真实的课堂上大家要活跃一些。

对我来说,相反的倒是觉得上网课是有点自由。我认为网课方式对讨论交流类的课程来说比较适合,就比如设计课,需要大量的思维碰撞,但如果是刚偏向去听的理论课,也许在没有视线监督的情况下,大家容易睡着。有收获的地方是,网络上隔着一层屏幕交流反而拉近了关系,以前在课堂上不太熟悉的同学之间也开始交流了,这大概是互联网模式的社交优势。不太适应的是有时候需要一直开着视频,电脑过热哈哈哈。书馨老师在课上会让大家轮流点评,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更多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


祝嘉蔚

作品简介:《 改变你的行动:Information Bill 》利用了利他主义思维模式,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产品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目标用户,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及老人的青年家属。首先确定想让对方改变的小目标,然后收集双方基础的身体信息及可采集的消费信息,完成每日任务,当你的任务完成度对方的元气指数就会越高,你努力做出的改变也会每天以发票的形式打印在爷爷奶奶的手里。

实验测试图

思路迭代图

产品展示图

以前上专业课都是线下,基本上都是3:20的师生关系,老师也都会请到3、4位对于学科很有帮助的社会方面的专业人士或是学院的国外客座教授来或者授课或是点评。每次课程都收获满满,对自已能力也都有很全面的认知。这次就变成线上了的,和未发生疫情相比较可能就是缺少了医学方面的援助,缺少了一个国外院校老师的长期指导,但是相反老师为我们找到了很多的国内外网络公开的优秀课程,像是哈佛、MIT、清华的课都是平常线下很难接触到的优秀资源。我之前学习的网课都是公开类型的或是在外面为了拓展自己的能力区域而自学的技能课程,只能说是加餐了,全靠自觉。而这次的设计课程就是一顿完完全全的“正餐”。因为大学生的自制能力更强,再加上老师的备课十分充分,所以并没有松懈感,工作量也并没有因为不是线下授课而减少。

如果说面授的学习效率能到达95%,网络课程(有兴趣的,像我们这次课程)的效率也可以到达70%了,我认为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比率了,课堂进行中我们80%时间都会把摄像头打开,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可视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网络课程的授课过程注意力的不集中的情况,太容易发生了。作为一类课程活跃度非常高的课程我们的效率就已经降低了,如果课程本身活跃度不高,学生本身缺失兴趣,我觉得是一种很可怕的学习状态。但是好的方面是,也会鼓励老师更新授课方式,与学生的互动方式。

上网络课程和同学老师的沟通还是更少的,都说大学时期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如果生活学习模式是处于一种脱离社群的社会模式,在群体中工作学习是非常非常重要,是对于健全人的心理思维方式的重要方式。我每天都会和同学聊很久关于学习项目的问题,因为学科差异的原因,我们学科思路的产生方式就是基于不断的思想碰撞,反复推敲讨论。虽然现在我们可以打电话 甚至视频,但是网课依然不能取代校园生活。长期居家学习,远离社会就会有一种虚拟人生的感觉,而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不是一个靠电子屏幕能生活下去的学生。


肖天怡

作品简介:关注女性健康问题,针对女性经期出行的饮品设计,大致分为现做饮品和袋装口服液两种形式,针对用户长期不居家的女性人群:初中/高中住校生 大学生 上班族 … 旨在使用一种温和的产品呵护女性健康,时尚便捷。消费者对于产品有更多的个性化诉求,他们热衷通过消费品体现生活态度,喜爱具有社交属性的产品。

设计网课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主导课堂的是同学们和自己的方案,会更有自主性,也更加活跃,但是课程频率和文化课有些不同。设计课的频率较低因为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完善方案,对我来说,面授课和网络课来讲效率对我个人都差不多。我个人比较期待网课模式长久进行吧,原因可能在于我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不需要老师长时间督促或者辅导,个人的自由度会很大也有足够的时间查资料改方案呀,跟老师的沟通随时在微信里面讲就好,网课的模式我比较适应。

可能隔着网络我反而会比较活泼,小组讨论的时候交流反而多了,面授课上课我还需要化妆啊什么的网课完全不需要节省了我很多时间,在看同学的方案交流的时候直接能共享屏幕也很方便。超级适应没啥不适应的老师可能比较不适应吧对着屏幕干讲可能没那么有气氛。网络教学比起以往更有仪式感,通过思考、表述、形成文字、讨论、整理文字几个环节,可以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表述更准确。

网络教学可能更偏理性一点吧,更偏重讲述和思考。我觉得网络教学一定会对我的设计过程产生影响,但“很大”谈不上,因为无论网络教学还是工作室教学,这些都是手段,无论使用任何载体,最终传输的内容最为重要。网络教学也有训练到我们的表达能力,就是把思考过程,遇到的问题尽量表达清楚。而且本来我的专业也都是需要网络和技术的介入,一直都在结合资源进行创作,同时也得益于最近网络课程的增加,我能够旁听很多其他老师的课程,这是现实面授课比较难做到的,在这段时间有很多大佬的课程我都能通过网络蹭课,如果是在学校就很难实现(因为我比较怂不认识的老师不敢蹭课)其他网络平台也上线了很多课程,我也在结合这些宝贵的资源完善我的设计。


成竹

作品简介:今天吃什么?方案从独居老人的饮食出发,设计一个与子女协作记录独居老人健康数据并为其提供健康餐饮规划的平台。

调研实验过程

现在学校开设的设计网课同步直播,互动参与性更强,可以及时解决问题。我觉得,网课的对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少,效率更高。我更期待以后可以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与学习内容有灵活的调整。这段时间的网络教学我比较有收获的地方是会更灵活分配自己的时间,并且疫情期间在家学习帮助我更关注身边的环境,从自己的生活切入最大化收集利用资源。但因为是自己独立在家完成没有过多的机会可以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交流。

这次课程是在特殊时期完成的课程,也是第一次这样进行线上的学习,与老师沟通推进方案。在疫情期间探讨人类大健康话题,很多真实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让我真正有对“大健康”的感悟,老师也在选题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让我们可以抓住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并辅导我们深入调研,完善方案。


李佳洋

作品简介:方便携带操作简易能够适用于办公室等特定场所的艾灸仪器,与能够根据用户健康状态推荐最适方案的论坛类平台(包括艾灸区域定点、药饮推荐、食疗推荐)。目标对象是存在健康问题但是因为场地和时间限制难以进行健康保养的办公室人群。


我之前上课都是线下面对面的模式,这样的方式小组讨论更加的方便,并且课堂上可进行的互动也更多一些。过去是有接触过网课的(在学习建模软件的时候);但是当时上的网课主要是录播,没有互动没有方案的反馈和建议,现在上的设计网课相比之下互动更多。对我来说,感觉还是面授课的效率更高一些,网课很多时候,同学之间方案的相互建议是有些不敢说的,但是面授课的时候私下也能随口聊两句,但网课相比于线下面授课来说还是要轻松一些的,压力小,并且相比而言面授课更能集中注意力。

比较有收获的地方,其实跟线下课程的收获是没什么区别的,谈不上有什么基于网课的单独收获;不太适应主要是开视频很不适应,镜头恐惧症要死了,而且网速也很成问题,一开摄像头就开,就闪退。这次课程的收获,是建模软件的又一次学习,还有学习了一些设计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


《大健康创新设计》课题原意向与医学院或者健康产业进行课程合作,邀请相关工作人员或医学院学生联合设计,促成跨领域创新碰撞效果,虽因疫情无法实现,但此次即为起点,更待跨学科之间的深入合作。对课程感兴趣的小伙伴、有关“大健康”“创新设计”,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区探讨!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新设计

当人们谈到“创新”的时候,往往侧重于科学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创新设计」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以来推出的新方向,旨在结合设计、人文与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方法论,同时基于对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与技术等方面的分析与洞察,探索人类社会未来的复杂需求和可持续的“设计驱动创新”的解决方案,培养具有国际前瞻视野、跨领域设计能力、跨文化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洞察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板块:创新方法、设计工程和战略设计。

「创新设计」方向将“创新”时间轴线划分为:「渐进式创新设计」1-3 年的近期未来, 「革命性实验创新」3-5 年的中期未来, 「战略性趋势设计」> 5 年的远期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图文资料由教学师生提供

整理编辑/张译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