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鉴藏赏析:邢慈静《临王羲之书》

时间:2021-09-15 11:45:02 来源:

邢慈静《临王羲之书》

1.jpg

邢慈静《临王羲之书》

《无声诗史》赞道:“慈静书体,颇类子愿(邢侗),画品清雅,亦彤管之秀,名家鉴赏不虚也。”

清代莫树椿亦感叹:“(邢慈静)不独诗才清妙,而字画之婉畅浑脱,尤非宋元以后笔墨。嗟乎!天之钟灵毓秀,诚不择人,何独于夫人而特厚也!”

像邢慈静这样诗、文、书、画俱佳,且与须眉相颉颃的女子,在历史上着实寥若晨星;其高深之造诣,亦可由此领略一斑。

邢慈静(1573-?),号蒲团主人、兰雪斋主,临邑(今山东临清)人,邢侗第八胞妹,贵州左布政马拯之妻,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书法远取李北海、卫夫人,近师其兄邢侗,书风遒逸率真、妙润爽俊。擅竹石,尤工白描观音,画品雅秀清隽。刺绣、诗文亦无所不精。清乾隆《武定州志》记载:“慈静,博学善属文,诗有清致,书画俱称绝品,与兄侗齐名。”曾双勾《之室集帖》。有《兰雪斋集》、《非非草》、《自书杂诗》传世。

大凡女子要在以男性为主宰的历史上流芳千古,她们或者身世变幻、磕绊一生,或者才情横溢、惊动四方;或者情感纠结、愁肠孤寂……经如此这般不同寻常的磨砺雕琢之后,才为人们所挂怀。邢慈静命运坎坷,饱尝世间的凄苦、情感的孤寂,长年在清灯孤影里惆怅,这也为其才华的展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古之女子往往将学养当做闺房中的一种消闲或修行,因而她们搞书法属于非自主的边缘化行为。但在无意中,她们挥洒出来的是才情。如邢慈静,她的书法如其诗之清新可人,如其画之清雅秀妍,深为时人和后人所褒扬。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邢慈静《临王羲之书》(见图)为缎本,草书,纵155.6厘米,横27厘米,凡两行,共29字。此作虽未记载书于何时,但察其精湛书技,乃可称之为成熟之作。我们可以看出,这件作品写得简净利落、灵秀古劲、映带自若、游刃有余,完全在书家的料想和把控之中。这幅作品的文辞亦如书风之淳朴:“吾笃喜种菊,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志大惠也。”这里,没有藻饰,不涉浮华,书家内心的向往袒露于字里行间。

邢慈静此作与邢侗简净遒逸的书风不谋而合,若不仔细把玩,或掩其姓名,恍惚而过,则会误认为是邢侗的手迹。细赏,乃觉健中寓娇是邢慈静书法的一大特色。邢慈静不为一般女书家柔媚娇丽、细腻婉约的姿态所囿,师今追古,得浑庄茂朴之遗韵。观其所作,细致娴雅,挺拔劲秀,奕奕生动。这里,有恰到好处的秀媚,又巧妙地避开过分圆熟的俗态。深厚的摹古功底,使其对笔毫的控制很到位。她以露锋劲切入纸,行笔率意凝重,笔势果敢翩跹。宋米芾曾言:“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书作中,线条细劲、坚韧而沉稳,圆转迂回,不飘忽,无虚散,含纳收束利落;块面粗壮、厚重、憨实,与线条相映成趣。线条的粗细、开张,巧妙地调节了布局的疏密;黑润盈溢的墨气,一路华滋,在视觉上反生浓淡之别。

不同于王献之“一笔书”的畅快淋漓、骎骎而书,不似“颠张醉素”的腾跃狂涌、喷薄而出,也不如徐渭的豪荡疾驰、云烟缭绕、一片荒疏,邢慈静以笔断意连之势架构书作,在每字的末了收束笔意、停止行进,以一个小钩或一个回环使转的小动作来营造空间上的萦带之感。通过“小尾巴”的暗示,她让连者非连,含着、收着,而秘响旁通,反骤增贯然行气。我们看到,在她的书作中,笔愈简而气愈壮,一味奇矫向前、醇厚流畅。通篇信笔而书,各字向右上取势,紧实而欹侧生姿;行距疏,字距密,大小错落,俯仰揖让。落款也以简贯之,“慈静书”三字更显灵动率意,气贯长虹,势不可遏。款后的两方白文印“马邢卿印”和“慈静”在填补下方空白的同时,也给作品增添了厚重感。与此作相比,她的草书《诗翰册》结构疏松开张,酣畅有余而略失沉稳,不若此作精谨。

然邢氏此作开篇几字略显平实,似在摸索中前行;之后越写越随性、洒脱,犹如脱缰之马、离弦之箭,一发而不可收。“田”、“为”、“惠”三字的转折均为圆弧状,笔调走势大都在一个方向上进行,略显单一,有雷同之嫌。而其转折笔调虽多为圆弧,但丝毫不显绵软羸弱,此或与迅疾的笔速有关。

冼玉清在《广东女子艺文考》的自序中谈到古代家庭促成才女形成的因素中,首先提及“名父之女,少禀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渊博的家学底蕴给邢慈静提供了优越的氛围。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她还必须像其他男性书家一样下真工夫。邢慈静的这件临作,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