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艺术百科:突破藩篱见天真

时间:2021-09-27 09:45:02 来源:

突破藩篱见天真

隶书起源于秦末,兴盛于东汉,至魏晋开始衰落。隋唐时期虽然还有隶书的遗迹,但已是强弩之末,不成气候。元代的赵孟頫诸体皆能,但他笔下的隶书也只是徒具形式,不足以观。原因无他,时代使然。隶书真正获得生命,重新得到振兴,是清代以降的事情。

blob.png

高凤翰 杂画图之秋海棠玉簪 上海博物馆

清代初期残酷的“文字狱”使得平生空发议论的书生们噤若寒蝉、手足无措,许多人纷纷转向训诂、考据、校勘等远离政治的学问。训诂、考据和校勘离不开碑版,那些或置于庙堂、或立于荒野、或埋于地下、或刻于山体的碑版、墓志、造像记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在对其进行研读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些碑版书法的价值。

于是,人们竞相访求碑刻,传摹捶拓,又躬身临池,大加提倡。在这种大背景下,被人们遗忘已久的隶书走到了前台。于是,大批以写隶书见长的书法家诞生了。高凤翰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blob.png

高凤翰左手书法

我们这里要欣赏的是南京博物院所藏高凤翰的《游平山堂诗卷》(上图为作品局部)。此卷写于丙辰,即乾隆三年(1736),隶书,绢本,纵39.6厘米,横185.4厘米。是年,高凤翰54岁,正是一位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时期。

很长一段时间,隶书都是以书丹的形式刻在石头上的,人们用来临习的范本也是石碑的拓片。这就涉及对原作的理解问题。善于学习者是汲取其中的精华,包括原碑的气势、精神、风貌,不善学习者只是注重表面的形式甚至皮毛。因此,习碑者多如过江之鲫,但成就高者则凤毛麟角。然而,正是这些“凤毛麟角”,代表了清代隶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如伊秉绶、郑簠、桂馥等。

blob.png

花卉册之一 册纸 29.8×44.5cm 1725年 故宫博物院

隶书上承篆籀,下启楷行。它既是一种独立的书体,也是一种过渡时期的产物。一般来说,隶书的入手并不难,只要经过基本的训练,它的笔法、结体甚至章法是不难掌握的。但隶书又是很难写好的一种书体,难就难在写出自家面目,脱开前人的窠臼,给这种长期用于碑版的书法赋予新的面目以及新的形式。高凤翰的这卷隶书显然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从用笔上看,这件作品虽然遵循着隶书“蚕头燕尾”的一般规律,但也有着许多创新之处。在书写过程中,高凤翰通过笔画的起伏,大胆追求变化和动感。如其中的“平”、“成”、“风”、“物”、“夕”等字,线条粗细悬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火”、“飞”、“名”的撇笔和“去”、“露”、“林”、“各”字的捺笔,大胆伸张,形象生动。

blob.png

高凤翰的《游平山堂诗卷》(上图为作品局部)

在结体上,高凤翰也是细心经营,巧妙安排。如“謌”的“言”旁整齐划一,有意做等距离排列,右部则上下大小悬殊,极富变化;“去”字的上半部重拙中有飞动之势,下面的“厶”则用笔圆转,与上半部形成鲜明的对照;“松”字左部结体稳健,右部则颇为空灵,可谓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贤”字将“臣”、“贝”两部做上下排列,紧密相连,“又”则大胆落墨,稳住重心,令人不得不惊叹书家的创造力。在章法上,这件作品不拘一格,富于变化,既疏密有致,又自由洒脱;全篇文字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

高凤翰(1683-1762)字西园,亦作西亭,号南村,晚号南阜,山东胶州人。雍正五年(1727)以诸生举贤良,官绩溪知县。乾隆二年(1737)以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坐事,被诬结党,遂遭废斥。工诗文,擅书画。书法圆劲生动,敢于突破陈规,自成一格。55岁时右手麻痹,用左手挥洒,笔愈苍辣,因又号“左生”、“丁巳残人”。平生嗜集砚,所藏至千余方,并手琢砚铭。

又擅治印,宗秦汉,苍古朴茂。郑燮所用书画印章多出其手。著有《南阜诗钞》、《砚史》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