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文化艺术:书法市场: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间:2021-09-30 09:45:04 来源:

书法市场:想说爱你不容易

学术主持:薛元明

主持人语

从改革开放至今,书法市场化经历了一个起伏变迁的过程。书法家由观察到摸索、由思考到行动、由培育到开拓,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艰辛的过程。市场越来越像一块诱人的蛋糕,牵动着每一位书法家的神经。看到早先“下海”的书家财大气粗、风光无限,许多书家艳羡不已,也纷纷向市场伸出了橄榄枝。于是,市场便成了指挥棒、风向标。一些书法家不再潜心于艺术上的精进,而是像股民一样,每天捉摸市场走势的K线图。作品一旦进入市场,便存在生生不息的“斗争”——心理上的斗争、生理上的斗争、理想与现实的斗争、真与假的斗争、藏家与卖家的斗争……

随着市场本质越来越为人所了解,书法家对待市场的态度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视市场为生命,一味为市场奔忙,忽视艺术发展本身的规律;有的在艺术与市场的矛盾纠结中痛苦地徘徊、挣扎——一方面因为喜欢书法、敬重艺术而想有所造诣,另一方面又想用书法在市场上换得生存的物质条件,赢得做人的尊严和艺术的尊严;也有的人藐视市场给一些书法家带来的财富和声誉,认为那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任何一个书法家,不管如何绝顶聪明,一边写作品一边想能换到多少银两,肯定写不好,更不能在艺术上走得长远。

如今有了多种营销的观念和手段,艺术市场价格普遍虚高。而有的人从实惠的角度考虑,走价廉物美的批量路线,一天卖几件到十几件作品,收入几百甚至上千元,全家日子过得滋润舒心。不过这样做的人,可能是一个极有责任心的家庭户主,但不是一个艺术家,因为他关注的是市场规律,而不是艺术规律。眼下许多人把搞书法和书法家混为一谈,认为搞书法的就是书法家。而现实未必如此。一些人别无所长,鬻字为生,自是无可厚非。但他是不是书法家,应该另有判断标准。

书法近三十余年的发展值得每一位书法人自豪,书法市场的发展也着实给书法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市场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神秘魔盒,里面既有天使,也有魔鬼。因为其诱惑力大,所以人们便像飞蛾扑火,更多憧憬的是美妙,而很少去理性地考量得失,以及如何去把握它。而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市场不是首选,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要走向市场。艺术要走向成功,甚至可能必须走“极端”——目标就是进历史博物馆,将来定有“高价”。但这“高价”只属于书法史,而不属于任何人,包括书法家本人。

blob.png

抱璞生

由于书法家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买家口味各有偏好,不可能都在同一个方向和层面上,故而在市场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辩证地看,这些矛盾也是推动书法发展和变革的力量。近日,我们组织书法评论撰稿人抱璞生、河南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谷国伟、南通市书协主席丘石和书法篆刻家、书法理论家薛元明,围绕书法市场九个方面的若干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当代书法一方面要将博大的传统继承下来,寻求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面向市场,保持自身的活力。对于书家个体来说,目前这两方面如何做到兼顾?书法家目前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抱璞生:我觉得我们不应当绝对地看待书法走向市场这个问题。不是所有人的作品都要走向市场,更不是随便一个人的作品都能卖得出去。书法的活力不是靠市场激发出来的,就像书法的发展不是以展览为指归一样。我觉得即使书法作品走向市场,也是以作者艺术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目前的情况恰恰是,很多人只是刚刚学写几年字,入了几个展览或者得过什么奖项,就急于把作品换成银子。这样急功近利,往往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既影响了自己书法水平的提高,又限制了自己作品市场的长远发展。其实书法市场就像一座金字塔,只有高端作者的作品才会得到市场的追捧;而大部分位于塔基的作者,指望靠卖字买房、买车、养家糊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些人大部分还从事着其他的职业。

谷国伟:对于任何一名书家而言,生活是第一位的。倘若有书法之外的经济来源维持日常生活,艺术就应该保持纯粹。书法家应将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放在首位。考察如今的书法市场,不难发现其正在走向纯粹化,真正好的书法作品,社会及市场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目前,真正能依靠书法生活并保证很高生活质量的书家数量很少;仅仅依靠书法维持生活的,在贫困线以下的占多数。

blob.png

谷国伟

丘石:我觉得中国的书法家更多的是艺术的爱好者(大约99%),而不是艺术的从业者。因此,他们无须去兼顾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作用,而仅是从兴趣出发,或者上升到艺术传承的责任意识高度,只关注艺术发展本身,而对艺术市场的态度则是无所谓的;而真正以书法艺术为专业、为职业的书法家或生产者(大约1%),则必须兼顾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前者关乎地位,后者关乎生存。我是属于99%中的一员,不会去主动找市场。当然,如果市场找到我,我也不回避。

薛元明:如今,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已不是问题,即使不做书法家,也可以有饭吃。想想几十年前的老书家,生活清贫,甚至一文不名。因为他们的书法具有一种神圣性,所以才得到普遍尊重。我们知道,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很多书画家都是靠纯粹的润格来生活。目前,这种状态正在逐渐恢复,是好事情,但问题也不少。一些书家的日子过得非常滋润,却写不出好作品了。书家卖字,凭劳动挣钱,应该说没有错。但书法天生就不是卖钱的,出售不过是“内衣外穿”。我认为不必一味拒绝市场,但绝对不要过于盲目迎合市场。如果只是考虑怎样满足买家的口味,那么艺术本身的价值便无从谈起。艺术就是自我。

主持人:考察当今书法发展现状,你们认为真正驱动书法车轮前进的是什么?市场在其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当代书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书法审美标准的失落?

抱璞生:我认为真正驱动书法车轮前进的,是书法家个人的努力。我一直认为搞书法其实是书法家的一种个人修炼,而不是一种群众运动。市场和展览,只是书法发展或者运动过程中的一个助推器。不单是当代书法,任何时代书法的核心价值也不仅仅是艺术价值,重要的还有人文方面的价值。我不知道主持人所说书法审美标准的失落指的是哪些方面。如果是指书法审美标准的世俗化,那么,我认为是书法语境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造成的。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书法作者,有多少人认真通读过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那套《历代书法论文选》?

blob.png

丘石

谷国伟:真正驱动书法前进的,仍然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热爱。虽然书法市场在驱动书法发展的进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并不是主要的因素。当代书法的核心价值是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其中所蕴涵的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书法审美标准的失落,是当今社会大环境所致,导致人心浮躁和功利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媒体或者出版物对审美标准的错误引导,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丘石:进入现代社会后,书法从实用功能中彻底解放出来而成为纯粹的艺术品类,且逐渐地学科化、专业化、职业化,我认为这是驱动现代书法车轮前进的主动力。市场化因素对书法艺术本身的发展有外部的、局部的影响,但不起主导作用。当代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依然是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是内在的韵致,而非外在的形式。书法审美标准的失落,是由现代社会快节奏、重形式、重功利、多元化的生活生产方式,与传统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所构成的矛盾导致的,而调和这些矛盾直至达到相对的和谐状态,则需要一定的时间。

薛元明: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展览。其实真正推动书法发展的是书法自身的规律。艺术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市场有市场规律,二者均各行其道。作品进入市场,就变成了商品。但书法属于特殊的商品,不能完全从属于市场关系。也就是说,卖得最好的未必是艺术性最好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并不见得对等。当代书法的核心价值或者说历代书家的精神价值不曾改变。导致书法审美标准失落的原因太多,有社会分工、专业化、简化字、古典文化环境丧失和“官军”大批涌入等多重复杂的原因。

主持人:有些人慨叹市场不懂艺术,或者说在书法市场上,艺术审美是缺位的。那么艺术性与市场性究竟有没有矛盾?书法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blob.png

薛元明

抱璞生:如果市场不懂艺术,那么发出这些慨叹的作者,其作品价格一定能够卖得比傅抱石、齐白石他们高。很多矛盾都是作者自己造成的。我认为当代书法市场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官本位”思想的存在和影响,二是艺术水平评价标准的混乱,三是营销机制的落后,四是作者文化底蕴和创作态度的问题。

谷国伟:艺术与市场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矛盾: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市场未必完全接受;市场接受的,艺术性未必很强。书法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鱼龙混杂。究其原因,主要是商家把赢利作为主要目的、忽视艺术本身所造成。

丘石:艺术性与市场性的矛盾是肯定存在的,因为艺术是趋美的,而市场则是趋利的。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美”与“利”的不对称、不同步,即:艺术价值高的作品,市场价值不一定就高;市场上受追捧的作品,往往并不以艺术价值为标准。

薛元明:艺术和市场是两个标准。有时为了迎合市场,难免会降低自己的审美品位。而单纯注重自己的品位,可能没有饭吃。其实对于书法来说,目前还不存在这个问题。真正的好作品是会被接受的,而糊弄人的东西从来都登不了大雅之堂,“现代派”被拒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总体上,艺术与市场不存在太多矛盾。就某个人来说,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存在不相符等特殊情况。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炒作、造假、官位等于艺术水准等。要步入良性循环,需要整个圈子的努力,而不能寄希望于某个人。

主持人:商品经济时代,每个书家都要面临市场的选择与被选择。众所周知,书家的创作心态与市场规则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迎合市场可能会失去自我,不迎合市场则可能面临经济困扰。希望各位结合自身的体验谈一谈这方面的感受。

抱璞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书法家的作品走向市场,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力问题。建议大家好好研究一下石开老师作品走向市场的过程,应当有所启迪。我认为他是一个成功的个案。

谷国伟: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也很现实。确实有一些艺术水准很高的书家,为了迎合市场,违心创作一些书法作品去换取金钱,最终导致自我迷失。笼统地说,一件书法作品,不管其艺术性如何,都会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书法作品的市场,我没有刻意去寻求,也没有去主观迎合,我的宗旨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若有与我的作品产生共鸣者,我就销售一些;没有,就坚守自己的选择,慢慢走自己设计的路。我不会为了迎合市场而做一些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

丘石: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和爱护,书法家尽可能不要去迎合市场,也无须过多关注市场。靠书法吃饭的,专业的书法家应该在乎市场,职业的书法家必须顺应市场。

薛元明:我不是书法专业出身,也不靠此为生,书法是纯粹的业余爱好,感觉还行。

主持人:目前书法市场是否真的存在价格偏离价值的状况?以平尺论价是否合理?

抱璞生:我认为高端书法作者的精品价格,相对于国画来说,还很低。一般作者的作品价格,还是应当由市场来调节。对于同一作者的同等质量的作品,以平尺论价有其合理性。

谷国伟:目前书法市场还是过于混乱,有些有艺术水平而没有什么官衔的,作品价格偏低;有些执政者,作品价格反而很高。无怪乎人家说,故去的卖不过活着的。此言虽是戏言,但很有道理。有些收藏家看重的是书家现在的位置,而不是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这是导致书法市场价格偏离的最主要原因。以平尺论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完全合理。

丘石:较之中国画市场,书法的价格偏低,篆刻的价格更低。以何种方式论价,当以约定俗成和买卖双方认可为宜。

薛元明:偏离的情况很多,有名无实的卖高价,有实无名的卖不上价儿。“平方尺”实际上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单位,应该按件计价,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同样内容、同样大小的作品,艺术质量也会有差别。

主持人:当前书法市场对每个书法家的定位标准是否合理?应该由谁来给书家定位、给其作品定价?是某个利益之外的机构,还是商品化链条上的作者、经销商和买家?

抱璞生:市场的定价不以是否合理为标准。市场定价从来不听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话,它只以供求量的平衡作为尺度。供不应求的时候,作者自然会慢慢涨价;供大于求时,你不降价,别人可能不会着急购买你的作品。有一种情况例外,例如我老抱,现在润例千元一平尺,一年也卖不出一两平尺,但是我不降价,因为我有正式的职业和稳定的工资来源,不指望靠卖字赚钱吃饭。反过来,谁如果非要买我一幅字不可,就按这个价格。

谷国伟:书法市场对书家的定位,主要还是依据书家的润格进行适当调整而做出的。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还不太合理。对书家作品价格的定位,应该还是依据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影响,由市场作为指挥棒进行定价,书家的润格仅仅只是一个参考。

丘石:由艺术品经纪人机构结合横向、纵向因素为书法家个体参考定价为妥。

薛元明:总的来说尚合理,局部不合理,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现在买家懂行的越来越多,不完全看头衔,既便宜又是好货,谁会绕开走?很多根深蒂固的因素需要慢慢改变。我觉得作者自己可以定价格,但即便开出天价,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理想和现实碰出的结果就是真价钱。书法家对自己的水平应该心中有数、合理定位。我认为,书法作品的价格由某个机构来决定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按头衔不按水平没有办法衡量。就拿协会来说,中国书协会员本身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主持人:书画家制定润格一般每年加一点儿,理由何在?是与物价上涨同步,还是与个人艺术水平提升同步?依据何在?

抱璞生:我觉得没啥理由。可能大部分人在想,涨价对于买家来说,就意味着作品的升值,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自己的作品。但是有的作者,却是通过提高价格来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书写,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书法的研究与创作。只涨价不长本事,时间长了会让人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作品定价已经很高了,但水平不见长进甚至是每况愈下,那么东西就会越来越没人要。

谷国伟: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许多书家到一定年龄之后,其艺术水准在逐渐走下坡路,但是其润格仍然保持逐渐增加的趋势。以此来看,他们提升润格,依据的是物价的上涨,而不是自己的艺术水准。

丘石: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薛元明:各人有各人的理由,都在追求“步步高”。其实那些书家一年涨价一次或者多次,均说不出正当理由。我看有很多人的水平是王小二过年——

一年不如一年、节节败退呢。上涨幅度过大,总有一天会爆炸。凡事总会有个尽头,不是吗?

主持人:赝品泛滥对书法市场的伤害是很大的。请谈一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让书法市场回归诚信、走上正轨。

抱璞生:书法作品鉴定师这类职称好像还没有开评。挂牌营业的类似机构和个人,真正权威、有影响力的也不多。还是靠提高公众的欣赏与鉴别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吧,虽然任重而道远。

谷国伟:赝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被造假者的书法作品有很好的销售市场。但赝品的大量充斥对书家本人的书法市场有很大的扰乱,这是不可否认的。从古至今,书画造假现象普遍存在。要想避免这种现象或者使这种现象不存在,我感觉很难。

丘石:应该由书协权益保障委员会来考虑这个问题。随着法制化进程的推进,这种现象应该会逐步消失。

薛元明:要靠法制的威慑力量和道德诚信的引导力量。

主持人:书法家、书法市场和消费者(包括收藏者)三方其实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就像过去戏曲演员、戏院与观众的关系,应该互相尊重、维护,而不应尔虞我诈、互相猜忌。请谈一下这三方应该怎样构建书法市场的良好生态环境,让书法家从实现价值转化的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给他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回馈,让商家合法经营、赚取合理的利润,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抱璞生:三者处于同一个利益链,而未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认为只有合作的双方、三方或者多方,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实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三方从来没有放弃过利益的追求与市场的博弈。他们的关系,只能通过市场来调节,在相互妥协中实现平衡。

谷国伟:书家、书法市场、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脉相承,是一个链接,联系起来就是一个链条。要想构建一个和谐的书法市场,书家可以和画廊之间签订协议,由一家或多家画廊进行作品代理,并且以最优惠的价格、最优秀的作品给画廊让出一定的赢利空间。此外,书家要自尊。当消费者、收藏者直接和本人联系购买作品时,一定要保证作品的价格高于给画廊的价格。这样,作为中间方的画廊才能正常销售书家的作品,保证三方都互惠互利,以此营造和谐的书法市场。

丘石:关键在于艺术品市场的成熟程度如何。而培育书法艺术市场确实需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全社会对书法艺术作为商品的认可。因为这一市场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健全之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步完善。但无论市场化程度怎样,都不可能左右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进程,也不会影响到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因为经济价值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书法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

薛元明:世界是同荣共生的,应该树立一个共同利益观。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财富无限制地扩张。不过要明白一点,钱是赚不完的,钱也不是人生价值的全部,而个人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书法家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味只想着挣钱这点事儿,肯定走不了多远。真正有追求的书法家,内心深处是“不差钱”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