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赏析:速成无门的培训

时间:2021-10-02 07:45:25 来源:

速成无门的培训

关于各类书法培训的信息资讯,我们现在随处可见。从知识普及的立场上讲,这是社会开放、价值多元的产物,是好事情。对于某项知识专利的普及,我们只有借助媒体的信息发布和培训模式的信息传播,才能实现效能的扩大化和最大化。

书法培训的繁荣有其积极意义,这是有目共睹的。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期间,我们多提倡的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书法培训在那样的时代不可能产生多元化。随着新时期书画活动的升温,书画艺术受到日常和主流生活的追捧,培训热、办学热应运而生,对书法知识的普及和观众审美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需要这种信息开放,只有这种开放,才能形成知识集群,培养出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引导力量;我们应该欢呼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在学习书法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字帖和工具书多了,专业媒体多了,书法的专业人才多了,书法活动多了,每个地区都有各自有影响力的名家,他们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航者,从而推动了学科建设。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书法在这个时代也成为升学、谋生、成名、升官、发财的可操控工具之一。这是现实的,也是悲哀的!书法在某些境遇里没有回归到其学术本位,而被利用和玷污了!最典型的就是书法被名欲、财欲和权欲的强势占领!一些善钻营的人发明了各种钻营谋略,使这些私欲得以公开和放大。这样一来,书法艺术的学术立场和艺术环境何谈净化?就书法的培训而言,可用“鱼龙混杂”来形容。

blob.png

作为学习方法,如果在培训选择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则后果无疑是让人沮丧的。明代朱熹曾说:“教学者如扶醉人。”而“教学者”如果自己就是一个“醉人”呢?那就真成为一个“罪人”了。而且,教学者成为“罪人”,已经不在少数、不是个例了。

面对混乱的培训,我们首先不能相信广告,尤其是广告上说的某某教学者被称为“××大师”,给某某领导写过字,并被挂在客厅,被某某大会堂、某某博物馆颁发过收藏证书,更有甚者说被某某领导用直升机接过,等等。听到这些“招牌”我就浑身发冷、冒虚汗,为书法被利用而感到羞耻。我要告诉读者的是:这些通常是自编、自导和自演的闹剧,即使在某些环节真有其人、其事,也证明不了此人是什么“权威”,因为最终还要依靠实力说话。

另有一种培训绝不能信,就是为某某展览而办的速成班。这种培训班打出的招牌就是为某某展而备战,教学者自是名家,甚至是某某展的评委,这自然具有权威性。但问题是,这些培训都有借机敛财之嫌———培训时间很短,费用很高。然而,许多热衷于参展、获奖的人仍然蜂拥而至。这种速成培训很有市场,并被某些专业院校、协会所认同。

但是,这种认同是站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之下的,更有急功近利之嫌。培训不排除就某种字体、图式一一强化,直奔参展和获奖。参训者也许会偶然得偿。但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培训可以,速成无门,这是铁律,也是经过历史验证的。

宋代苏轼曾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必须依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轨迹,唯有数十年上溯古法的勤奋,方可自谋新面,切不可、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短期的“速效”培训而到达艺术的彼岸。实事求是地说,依靠短期培训,在某种技法和观念上可能会有所提升,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真正速成,几无可能。要知道,现在有些媒体的版面也缺乏公信力。只要花钱,某些“名家”就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

因此,一些所谓的“名家”及他们的一些不负责的言论给公众带来很多误导,我们必须审慎对待。

“培训可以,速成无门”,这是本文的标题,也是我们捍卫书法艺术之神圣的标语。希望在鱼龙混杂的培训面前,我们做一个“醒者”和“省者”,不要让表面的繁荣使我们的双眼蒙灰、使我们的精神蒙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