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鉴藏赏析:潘玉良自画像

时间:2021-10-04 07:45:18 来源:

潘玉良自画像

潘玉良的油画《临窗自画像》(见附图)作于1945年,现藏安徽省博物馆。画面高73厘米、宽59厘米。在画面的右下角,有落款“玉良,45”的字样。其中,“玉”字的下半部分压缩得特别紧,“良”字的最后的捺笔,伸出得较远。这种签名方式,跟潘玉良在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相似。阿拉伯数字“45”即是“1945年”的简写,也是潘玉良作品中常见的年款方式。除此之外,潘玉良还喜欢用汉字为作品署年款,比如她的油画《黑白辉映》的落款写的就是“一九三九”。《临窗自画像》中的潘玉良,轻轻地斜倚在窗前。她用右手扶着一瓶花,左手自然地垂落在身前的桌子上。她的背后是一扇打开的窗户,窗外是邻近的房屋,以及在远方的天空上飘荡的流云。

祖籍江苏镇江的潘玉良,原名张玉良,1894年3月22日生于安徽桐城,191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1年毕业后考取安徽省政府的公费赴法国留学。先就读于里昂的中法大学;之后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师从德卡。1923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达仰。1925年毕业后,入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继续研习油画,得到绘画系主任康洛马蒂的赏识,直接升入该系的三年级学习。

blob.png

潘玉良的油画《临窗自画像》

1927年,潘玉良又考入该学院的雕塑班。1928年,潘玉良学成归国。潘玉良归国之后,先后举办过5次大规模的个人画展。其中尤以1929年底由王济远主持操办的潘玉良归国画展震动最大。展览以“中国第一位女西画家画展”为标题,展出了潘玉良绘画作品二百余件。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潘玉良画集》,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潘玉良也被人称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潘玉良除了绘画创作和教学之外,还曾经和汪亚尘、朱屺瞻、王济远等人一起创办了“艺苑绘画研究所”,同时编辑发行了两期《艺苑》特刊。可惜的是,潘玉良此次回国只住了9年。1937年,因为参加巴黎的万国艺术博览会和筹办个人画展,潘玉良重返法国;并在此后定居海外,直到1977年7月22日在巴黎因病去世。

《临窗自画像》描绘的是生活在巴黎的潘玉良。从第一次踏上巴黎的土地,到1945年在巴黎创作这件自画像作品,前后已历经二十余年。潘玉良早年的身世凄凉坎坷,走上艺术道路之后所经历的艰辛,也不是普通人所能够想象和承受的。她对艺术的执著、对祖国的热爱,还有对潘赞化及子女的深厚情谊,并没有因为岁月的变化和空间的阻隔而淡化。

惟其如此,潘玉良的艺术作品中始终都蕴藏着真诚、质朴和耐久的力量。潘玉良的坦诚和对别人的关怀,在曾经与她有过交往的很多画家的记忆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临窗自画像》中看到的那样,就连她盘在头顶上的发髻和一年四季都极为普通、不修边幅的衣着打扮,也使人倍觉亲近。因为天分、眼界、履历和兴趣等多方面的原因,潘玉良对于绘画题材的涉猎范围相当广泛。风景、静物、人体、花卉,无所不包,亦无所不擅。徐悲鸿曾经评价她是“游踪所至,在西方远穷欧洲大陆,在中国则泰岱华岳、黄山九华……皆多量撷取其妙象以归”、“平日所写,有城市之生活,与雅逸之静物。

于质与量,均足远企古人,比美西彦”。具体到潘玉良的《临窗自画像》,有三个特点:一是潘玉良对于空间的处理和把握方式。从画面的前方到后方,潘玉良依次安排了瓶花、人物、窗户、窗外的房屋以及远方的天空总共5个层次的物象。由近及远、有虚有实、层层叠叠、推进有序,使得画面空间的营造蔚为丰富多样,并且取得了浩远的纵深效果。二是潘玉良对于不同对象的质感的敏锐感受以及贴切的表现方式。

比如衣服和窗帘的布质、窗户的木质以及花、花瓶、房屋、天空等不同对象的质感,都表现得恰当而生动。三是潘玉良对于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的表现,也把握得恰到好处。

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在视觉语言的处理上,呼应而协调。这一点,不管是潘玉良画自己,或是类似于《黑白辉映》(1939年)、《菊花与女人体》(1940年)等作品中的画模特,都一样地给人以真实可感、呼之欲出的感受。肖像题材的绘画,达到如此的地步,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