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文化艺术:宋吟可的《春雨》图

时间:2021-10-09 07:45:20 来源:

宋吟可的《春雨》图

中国画非常讲究“画外意”。所谓“画外意”,即通过画家在画面上描绘的物象和营造意象,令观者产生联想和想象。

宋吟可先生的这幅《春雨》图,对“画外意”的体现可谓淋漓尽致。该幅作品高70cm,宽68cm。乃宋吟可先生81岁时的力作。画面物象不多,作者仅仅通过江边溪岸石矶上,几只鸬鹚的不同姿态,随风摆动的垂柳,江岸石矶边留下的鱼篓,几样简单物象的描绘和意匠安排,将观者引入无限遐思。春和景明,杨柳扶疏,新条嫩枝倒垂岸边,水面上映出倒影。江中鱼虾不时跃出水面,渔人驾舟,鸬鹚在江上忙着捕鱼捉虾。鸬鹚一次次入水捉鱼,又一次次飞回船上,渔人将鱼从其口中取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和人们捕鱼的繁忙景象。江上天气变化莫测,江溪上风涌波起,突然间风雨骤至,渔人忙不迭的招呼鸬鹚登船,摇舟返岸避雨。这下可乐坏了忙了半天的鸬鹚,渔人把它们留在岸边的洲渚石矶之上,四只鸬鹚栖息在石矶上,意态闲逸,或梳理羽毛、或嬉戏、或远眺。风停雨歇之后,渔人满载而归,喜洋洋、乐滋滋的卖鱼沽酒归家,远处村落中翠烟袅袅,笼罩在一片红霞之中。

作者在处理画面时,可谓匠心独运,截取全过程中的一个画面,画面看上去虽满,但物象不多,主体突出。四只鸬鹚和石矶以对角线的构图方式安排,柳枝从画面上方和左方斜垂而下,穿插得宜。老枝嫩条笼着朦朦的浅青绿色,营造出细雨霏霏的意象。虽没画出整株垂柳,却给人留下江溪岸边,杨柳扶疏,垂柳成荫,树下系着小舟,渔人躲在岸边茅店避雨的想象空间。

blob.png

宋吟可《春雨》图该幅作品高70cm,宽68cm乃宋吟可先生81岁时的力作

“画外意”表现的极为充分。石矶之上,四只鸬鹚刚刚上岸,抖落身上的水珠,姿态各异,神情不同。栖息在矶头的两只,意态闲适;中间一只,展翅回首,张着长喙鸣叫着;另一只则只画出背影,侧颈食胸,可能正在用它那长喙梳理着胸前的羽毛,亦或正望着水中潜弋的游鱼呢!一枝竹篙斜插在水边石矶旁,上面系着半浸在水中的鱼篓。鸬鹚以浓淡墨大笔挥写,笔触随解剖结构而变化,造型准确,浓淡墨对比鲜明。

江溪边的石矶大石,寥寥数笔勾出轮廓,再以饱蘸浓淡不同的花青,大笔触渲写,体现出石面湿润光滑,苔痕满布,苍翠欲滴。鱼篓以较干的笔墨勾勒出大概,墨色富于变化,即有质感,也体现出结构关系。柳枝亦以浓淡不同的笔墨,信笔写来,穿插自然,交搭得宜。作者没有具体表现柳叶,却很概括地体现了细雨淅沥中,雨雾朦胧,柳枝、柳叶在风吹雨淋中随风摇摆的妩媚印象。

整个画面构图虽满,但并不滞闷,画幅四周染以淡色,烘托氛围。墨痕湿润,水气淋漓,更显得生动空灵。所敷色彩不多,且多淡色,如花青、赭黄、淡赭等,湿笔轻带,但却变化微妙,清淡宜人,充分地表现了江南春色和细雨中的水汽弥漫,一片湿润的江南雨景。

给人一种“未必柳条能作雨”,“才吹小雨又须晴”之想。

宋吟可,1902年生,卒于1990年,原名荫科,江苏南京人。1917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厂绘图部学习。三十年代流寓广西,任桂林美术专科学校讲师,四十年代迁居贵阳。1942年后从事国画创作。

建国后,历任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组组长,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贵州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二、三届理事和贵州分会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有《宋吟可画辑》、《宋吟可国画选集》行世。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