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赏析: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时间:2021-10-12 09:45:27 来源:

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文人画是指一种绘画的风格或流派,陈师曾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指出“文人画非谓文人所做之画,而是指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而文人谈学论道的风尚,也使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教育倾向于对玄禅意味的追求、对墨戏的玩味。

一、不求形似,追求笔墨的书法趣味

隋唐开科取仕后,形成文人士大夫阶层,与其趣味相适应的、追求雅逸风格的水墨画迅速发展起来。至宋代苏轼为写意画家指出了借物抒怀的途径,也为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主张开辟了前景。传为苏轼所作的《古木怪石图》可能就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郁闷,以盘曲如圜的枯枝老干宣泄心情。正如米芾所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自此,中国花鸟画步入了自觉的审美表现阶段。

blob.png

元代画坛呈现出一些重大的变化,赵孟頫\就首倡“复古”并追求笔墨的书法趣味。文人画逐渐兴盛,并逐渐替代院体画。赵孟頫\书画同源的理论被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广泛接受并影响深远。自此以后,书法成为文人画家必修的功课,在绘画中用书法笔墨的浓淡虚实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注重诗书画一体的理论修养

传统文人画对于画理的认识除了在大量题识、诗跋和专门的理论著作中有广泛反映外,还在画诀、画谱等绘画教育著作中有集中的体现。

大多数文人作画不过是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他们更注重的是文化方面的修养,强调诗词歌赋与书法的修炼。强调诗书画的一脉相通,并主张把诗词歌赋中书写不尽的情思流溢在书法和绘画中,以补充文章诗歌的不足。

三、识鉴品评,不拘常法

鉴赏古人名迹,博览世贤作品,赋诗作文,成为宋元以后文人的好尚。题跋书法诗文之讲究,画理书理之趣旨,品评见识之高下,都对文人画家提出了书法诗文、理论眼界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成为文人书画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魏晋时借人物品藻之风演变为诗文书画的品鉴风尚。南宋前期文人的水墨梅花竹石上承北宋文人画写意传统而继续前进,多以不忽视对象形神的画法抒写胸臆。后期的题材由于一味执著于“四君子”而不尽如人意。

元代花鸟画坛比不上宋代的绚丽多彩,可是单纯清明,充满静气,耐人回味。文人画家笔下的花鸟形象拉开了与现实中花鸟的距离,具有特定文化观者的内心认知。

虽然,宋代米友仁不拘常法作墨戏而为逸品,但有迹可循、有法可依乃至精妙一路的画风并没有偏废,也属于“士大夫之画”的范围。苏轼画竹学文同,李公麟逢名迹必临摹,他们的画未尝无法可依。元代画风虽然有变,但文人画观念以及文人画教育思想方面,非“逸品不拘常法”所能包含。

由此可知,传统文人书画教育及品评虽不拘法度,但也不偏废法度。

四、人品修养的教育

文人画讲究人品,人品不好的人,是难以受到文人画家的称赞的。郭若虚“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的精论,就突出地强调了对人品修养的重视,它直接和画品的高低相联系,对人们品评画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人品角度出发的批评,赵孟頫\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就颇受争议。因此,在文人书画的教育中就倾向于对画家人品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而在对书画的品评中,人品的高低也是评论书画的主要标准之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