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文化艺术:唐代篆书复兴简述

时间:2021-10-13 09:46:26 来源:

唐代篆书复兴简述

历时千年的“篆学中废”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篆书的实用价值为其他更简易、更便于书写的书体替代。后人“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不曾省其本源,亦是必然。而于篆体留心不多,用力必少,偶作小篆亦不循秦时旧制,再加上不精文字之学,讹误时出,随意变易。

考察初唐篆体书法,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书家作篆依旧是积习未除,文字结构与书写形态大半是放诞而远驰秦小篆法度者。即便是名家书作,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632年),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贞观十五年641年)之碑额篆文,篆法亦见荒率,不甚高明。

唐代经初唐五朝八十多年,迎来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政绩显殊,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更是“旁求宏硕,讲道艺文”(《全唐诗》卷三《明皇帝传》)。于是文艺如诗歌、绘画、雕塑、书法等皆一变初唐清劲、绮丽风格为豪迈雄浑、丰硕茂逸,卓然有大气象,其中诗歌、书法成就尤为突出。

当时书坛各种书体争蹈洪流,汇聚合之,而篆书也于寥寂几近千年之后迎来了姗姗来迟的复兴。

blob.png

唐后期是篆学全面复兴的高峰时期,之前种种于此汇聚,集众美裁为一体,有彬彬之大气象。四五十年间,名家佳作迭出,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给。当时专门的篆书家就有李阳冰、瞿令问、袁滋、季康、李庾等人。

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人。约生于开元九、十年(721-722)间,卒于贞元初年,官至将作少监,文章简洁雅健,堪称“一代大作手”,留心小篆贻三十年,精研字学,勤奋异常。其以秦小篆入手,参以籀文,广收博取,一变李斯廓落严整之风,“开阖变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遂极其妙”,为一代绝笔。阳冰终成篆书复兴大业,其自许亦颇高:

“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

“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唐·李阳冰《论古篆》)。

李阳冰以篆书独步唐朝,抗衡时贤,超迈前人,名极一时。宋朱文长作《续书断》,置李阳冰为唐宋书家神品三人之列,至元郑杓更是列其为古今书家十三人中,以为其“独蹈孔轨”、“过于秦斯”。

李氏传世作品很多,然唐时原刻已不多见,许多碑版几经翻刻,怯薄细瘦,古意荡然,无从评判,以致后人于李氏书风见解有摸象之弊。相比之下,尚能传神的有《怡亭铭》(永泰五年十一日永州)、《般若台铭》(大历七年立福州)、《新驿记》(大历九年八月二日立渭州)、《颜氏家庙碑》额(建中元年)、《崔裕甫墓志》盖(建中元年十一月)。

世论唐篆于李阳冰推崇备至,其实从中唐其余诸家作品看,较之少温,亦无多让。其各擅己长,各臻其美,或古文朴厚,或悬针劲挺,或玉箸遒美,皆卓然有大气派。然诸家皆名不显于书史,只因古今书论,虽言物理,实关人心。物理固然,而人心趋势求同,往往以耳代目,或一叶遮目,难及其余,使贤者不显达于世,去之愈远,钩沉愈难。

晚唐篆书承盛中唐复兴之余绪,习者也众,书作亦多,然强弩之末,颓势难回,无有堪与前贤相颉颃之人物。

“自阳冰独擅后无继者。”

“唐世篆法自李阳冰后寂然未有显于当世而能自名家者”(宋·欧阳修《集古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