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26 13:41:11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大家好,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读书笔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读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文化是什么?”自大三开学以来,已经有多门课提到关于这个词语的定义,不过都是作为一个专有名称的后缀,大都是为了引入课程后面的学习,例如《大众文化》这门课,是为了研究日常生活的一些审美活动与文学艺术;又例如《国外汉学文化概论》,是为了研究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知;再例如我们现在所学的这门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为了研究中国文化。经过了这几节“开学第一课”对于文化的定义,我对这个词语有了初步的认知。

而《中国文化史导论》这本书,在还未开始阅读之前,我认为它是一本与历史文化有关的书,在中国这个特定场景下,从各个方面阐述中国文化为什么形成,又是如何形成的。

读一本书,首先我会从了解它的目录开始,我认为这是快速检索到自己感兴趣方面的捷径,这或许是应试教育给我带来的一种功利性阅读方式。

我大致看了目录,联想到了以前高中时候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历史时期的学习,老师总会从大的时期背景展开教学,背景分为思想、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这样考试的时候可以分点答题,让答案更加清晰明了。而运用到写读书笔记上来,我可以先分类,然后再把每个方面分开谈,所以当我看见这本书的目录,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把每一章的内容归纳到一个明晰的大方面。

比如把“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合”等归纳到“思想”这一层面,把“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归到“经济”这一方面,但是我很快发现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因为有些章节,例如“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到底是应该分到“思想”还是“社会生活”呢?“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应该归到哪一个类别呢?这样看来按照以前的方法来归类阅读是行不通的,于是我只好自觉按照顺序从头读起。

这本书从中国的地理环境开始,再逐渐延伸民族融合、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中国文化一整个大的框架已经初显,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一直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我根据中国近现代的遭遇,大概有了一些想法,其实不论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还是钱穆老师这本书,都讲的是中国历史事实,但是侧重的方面是不同的,历史教科书侧重于以史为鉴,不能再让中国走上故步自封的道路,所以将重点放在那些弊端上,就是让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而本书侧重于文化,主要是从中国文化源头开始,侧重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展开,整本书都是围绕着中国民族自身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来谈。

身为现代人,我们再回顾中国历史,就会有一种上帝视角,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近代中国的经历,所以我们认为古代人闭关自守不好,可是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呢?在那时候中国人的眼里,他们并不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国家,他们认为中国是“天下”,是整个世界,这就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所营造的一种“氛围”,这是中国古代人的思维局限,但这是无可厚非的,这都是客观环境导致的,从主观上来看,中国一直都是主张社会平等、国家富强的,但因为中国本身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文化是向心凝结的,是对内追求稳定和平的;而西方社会也同样由于本身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追求对外扩张的向外征服的;两种文化因为一些客观环境慢慢拉开了差距,而中国更是在积贫积弱时遭遇了西方的侵略,这样的结果,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中国终将知道自己不是“天下”,最终还是要走向近代化的路程,这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进化。而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就像是一棵树,不断地长出枝叶,但它的主干,是屹立不倒的,中国一直走的就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这一条路,这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中国国家民族的生命。

读了钱穆老师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首先就是消除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偏见,从历史史观来看问题;其次是更加懂得变通,不再囿于自己的认知视野当中,高中历史那一套确实适用于应试教育,但是读书不能抱有太功利性的目的,应该先避开现实世界的纷扰,沉下心去感知,收获会更大;最后就是增加了对中国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一些理解,能更好地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更加自信。

本书写于抗战时期,放到如今来看,钱穆老师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期望真的实现了,中国还在坚持着自己道德的本心,并且找到了与之相适应的道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随着国力的提升而增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演进的目的,还在继续前进。古代经典中的“可大可久”来形容中国文化之特质,既是古代人的先见之明,也是中国人现今的努力方向。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