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议论文的修辞手法及使用「谏逐客书第四段的修辞手法」

时间:2022-11-26 15:17:10 来源:tongker

大家好,议论文的修辞手法及使用「谏逐客书第四段的修辞手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把臣下对君主的过失进行规劝、要求君主改恶从善的行为称作进谏。中央政府往往还设有专门的官员,称作谏官或言官,以示圣明君主能够广开言路、从善如流。

但事实上,进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往往劝谏者与被劝谏者之间的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他所劝谏的对象往往是对他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人。因此,过谏者不可能采用过于直接的方法,要“采用”迂回委婉的方式达到进谏的目的,既能使君主改过从善,又能够保护好自己。这种进谏方式便是讽谏。可见讽谏是一种高级的语言技巧,是最高级劝谏艺术。

下面,我将从讽谏的切入方式、陈述方式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对“讽谏”艺术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三、修辞方法

在进谏中还要讲究语言艺术,就不能不提到修辞的运用。修辞,就是运用各种巧妙而有效的方法,把言谈话语修饰得情真意切、理透言明的表达技巧。修辞运用就表现在要运用各种修辞风格上。不管是哪一种修辞风格,都不例外地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进谏语言的说服力。这里就介绍讽谏中最常用的几种修辞风格。

(一)引用:

引用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格,引用的内容有经典、史事、寓言(隐语)等等。不管是哪一种引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增强论证效果,提高说服力。

1、引用经典

在战国时代,《诗经》、《易经》、《尚书》等是当时最具有权威性的经典。如果在进谏中引用这些典籍上的话语,不但显得有文化韵味,还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宫之奇谏假道》中,虞王认为自己同晋侯同为周室宗亲,所以不会加害自己,准备借道路给晋国,去灭亡虢。宫之奇为了说服虞王,引用了“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不管是《诗》还是《书》,在当时来说就是金科玉律,古人圣贤的权威不容置疑,引用这些经典,在进谏中无疑如虎添翼,更具说服力。

2、引用史事:

借古讽今、以古例今,是大臣策士所常用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之一。大臣策士们为了阐明某种看法,往往借助史事的引述,引述过去曾有的现实,使今人得到启发。

这种手法比较常见,如前面提到的《国语叔向贺贫》中,叔向引用了“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官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这个历史事实,使自己的论点有了事实的依据。

引用史事例证观点的方法在先秦的文献中频频出现,可见其作用在进谏中不可小觑。作为讽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3、引用寓言、隐语:

寓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比喻的扩大。适当地特别是在进谏时运用些妙趣横生、形象生动、意味无穷的寓言故事,既能使听者易于理解,又增强了说话的生动趣味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在进谏中,语言陈述毕竟不能详尽所有微妙,而用寓言故事却能十分贴切地点明一切,直观明白且颇耐人寻味,使听者更易明白。

这些生动形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佳语妙句,省却了长篇累牍式的叙述,着着实实帮了策士们的不少忙,使得进谏更易为君王所接受。

(二)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更加真实地把握事物的本性,常常需要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在进谏中,通过正反比较,更有利于说明自己独特的见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为了向齐王说明自己的道理,就就那自己的事情举了一个小例子,通过客人、妾、妻子还有自己,对自己“与城北徐公美”的看法,进行一翻比较,从而得出了“私、畏、求”对齐王的蒙蔽。用个人的三蔽比齐王的三蔽,由表及里,从小及大。入情入理,通过设喻讲清了道理。

对比有时也表现在“利”与“害”的比较、“得”与“失”的比较上。

例如《国语叔向贺贫》叔向向韩宣子列举了栾武子的事情以及其子孙的事情,做了一个对比。栾武子虽然贫困,但是却努力图强成就了一翻事业,而他的子孙却各个难于自保。

在进谏中使用对比,除了能说明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还能使君主明显地看到对比中的优劣。让好的更好坏的更坏,这样一来促使君主作出选择自是轻而易举了。

(三)夸张: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常常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数量、作用等,以加深人们的印象。语言夸张的影子随处可见,而夸张这一修辞格的作用主要是增强或削弱心理压力,从而利于进谏的成功进行。

《庄子说剑》庄子说: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这下,赵王茫然失措,追问“诸侯剑”。庄子又道:“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这段话大有夸张之势,听后使赵王无限向往。

在《战国策》的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就以生动的个案显示了语言夸张的魅力。颜率为使齐王的非分之想落空,极力渲染了运九鼎之难:“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夸张的语言在这里起了强大的心理作用,使齐王望而生畏。

可以说,夸张这一修辞格在进谏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增强或削弱心理压力,滔滔不绝、极尽夸张铺陈渲染之能事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一种说话技巧,显示了说话者的热情和力量从而利于进谏的成功进行。

(四)假设:

在进谏中,为了使君王采纳意见,往往需要把预期的结果也呈报上,以增加可信度。这时,就需要假设的出现。

《战国策东周欲为稻》中,东周与西周的利益发生冲突,作为东周说客的苏子“乃往见西周之君”,在西周君面前利用假设的手法摆出了放水与不放水的结果:“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这样一来西周君便觉得“放水”更符合自己的利益,苏子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种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无论是好是坏,都一一摆在了君主或诸侯的面前,选好的选坏的就由君主自己决定了。可见,假设这一语言艺术手法在进谏中的说服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五、透过先秦散文看“讽谏”的现实意义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是讽谏艺术的精髓所在,也正是讽谏这种语言艺术,最大的现实意义所在。

“讽谏”作为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它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后世的诗词歌剧以及赋都深深打下了其影响的烙印。作为研究,我们应当更看重“讽谏”背后蕴藏的技巧和关注其实用价值。

虽然时代的背景有所不同,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但是人与人的交流总有相同之处。即使是在我们日益文明的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长幼、工作中的级别关系,所以在生活与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念和利益冲突。所以,议论、说话、谈判必不可少,能够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又不触怒别人,使别人乐于接受,这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语言能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古人所倡导的“讽谏”艺术,正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教材,正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