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珠海市2019优秀产业青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报告总结」

时间:2022-12-08 10:13: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大家好,珠海市2019优秀产业青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报告总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接下来我将继续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新时代青年的力量!”2022年9月,在完成了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三下乡”)后,来自珠海的广东财经大学大二学生朱乐宜这样描述她参与活动的感想。

暑假期间,不少高校学子选择以参与包括“三下乡”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面貌,在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的当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炎炎夏日中彰显青春风采。

“他们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与能力,真正走入社会,为民俗文化、传统经典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对自己而言是一种锻炼,对社会而言也创造了真正的价值。”对于这些高校学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李洁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走访广州唯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以当地民俗文化为“推普”抓手

朱乐宜所在的“三下乡”调研团队,为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粤讲粤广”队广州分队,他们所参与的项目,是“三下乡”旗下的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据了解,该活动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同主办,吸引了全国1068所学校2989支志愿服务团队约3万名大中专学生报名参加。

“我们从2022年7月开始筹备,组建了一共7个人的调研团队。”朱乐宜介绍,团队选择以广州作为调研地点,在前期开展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确保调研项目真正做到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团队发放了超过1200份问卷,对广州的普通话普及程度进行了初步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调研方案。

团队部分成员前往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022年8月,团队根据前期获得的反馈与指导老师的建议,在广州市内多个地点同步开展调研活动。其中,位于番禺区石楼镇的大岭村,是广州市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村落,其悠久的历史和以核雕文化、蓝染文化为代表的独特民俗文化,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团队的另一位成员彭嘉祺表示:“我们发现,大岭村近年来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获得了游客们的关注,普通话也顺势在大岭村也得到了迅速普及。”她介绍,大岭村不仅有专人对村民开展普通话培训,使村民能为游客提供基本的导览服务,还长期欢迎高校学生前来开展“推普”活动。通过这些举措,村民整体对普通话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团队在大岭村合影留念

据了解,大岭村目前正以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旅游 文创”产业发展,响应“乡村振兴”。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广大村民的普通话水平,以适应有关工作推进的需要?彭嘉祺表示,调研过程中,团队通过走访当地的核雕创作基地“平核堂”、拜访基地负责人彭德平,逐渐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团队拜访“平核堂”负责人彭德平

“彭先生告诉我们,他在基地经常向游客介绍核雕文化,在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程,许多外地的学员也会前来基地学习核雕的技术,这些事情都需要以语言作为媒介。以统一的语言作为媒介,能够显著提升文化的传播效率,而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彭嘉祺表示,调研团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以当地民俗文化作为抓手的“推普”工作主旨思路,并开展了相应活动。

多措并举开展“推普”活动

吸引累计千余名居民参加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不少居民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仍然不高。朱乐宜介绍了其中的原因:“很多居民日常习惯使用粤语,他们有的是受年龄或自身水平所限,确实不太会讲普通话,有的则是思想观念、情感上对普通话或者‘推普’工作有所误解,觉得使用普通话就是要消灭方言。”

团队在大岭村调研期间,商讨活动方案

对此,调研团队针对不同的人群,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流程。彭嘉祺表示:“对于小朋友,我们将普通话中的易错字读音写在各式各样的气球上,通过游戏的方式将这些气球发放给小朋友们,以此强化他们对普通话的运用;对于老人,我们会使用普通话向他们讲述传统民俗文化故事,或者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历史故事,让他们认识到,普通话与本地文化是可以共存的。”

团队与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合影留念

通过这样的方式,团队吸引了累计千余名居民参与学习普通话的活动。彭嘉祺表示:“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开始对我们的活动并不感兴趣,但是当我们用普通话讲述他们熟悉的故事时,他们也会逐渐留意、聆听;某些字的普通话读音小朋友可能一直都记不住,家长教了很久也没用,通过参与我们的活动,小朋友马上就能记住,效果十分显著。”

团队向小朋友发放气球

调研活动时间虽短,团队成员感触颇深。朱乐宜表示:“看着那些原本不太会讲普通话的居民在成功发出相应读音后那种欣喜的神情,我们也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于传承自身民俗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从‘推普’的角度来说,我们与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

学生与当地居民互相交流

有利于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以“推普”进一步发扬民俗文化,这是朱乐宜、彭嘉祺与团队成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感知社会面貌、助力社会治理的真实写照。在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资深媒体人宋晓阳看来,参与像这样的实践活动,无疑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举措。

团队发放调查问卷

宋晓阳表示:“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走出家门,以自己的双眼,把书本上的东西与现实中的东西进行对照,而不仅仅只是依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为了解社会,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宋晓阳同时指出,以民俗文化作为“推普”的抓手,无论对当地居民还是开展“推普”的高校学子而言,都是一件收益颇丰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我向你学习民俗文化,你向我学习把民俗文化介绍出去的普通话,双方都是受益的。这也提醒我们,‘推普’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有相应载体作为支撑,不能是空中楼阁。”

团队向小朋友发放宣传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李洁也持有着类似的观点。她认为,高校学子深入乡村积极开展“推普”活动,不仅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是增长见识的绝佳契机。

李洁表示:“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真正走进社会、走进乡村,他们能够了解到最质朴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另一方面,当地百姓通过学习普通话,不仅为当地的民俗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让外人能更为了解这些文化,当地的百姓同时也拥有了更强的能力,去保护、传承自己的这些文化。”

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张景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