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谈谈旅行的意义」

时间:2023-01-03 10:45:07 来源:楠悦读

大家好,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谈谈旅行的意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字数2979,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旅行的艺术》


本书作者阿兰·德波顿 ,才子型作家,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新闻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学校开设课程,出版书籍,主持研讨,发布视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在《布拉格之恋》结尾处的梦境上扎上一针,渗出的淡蓝色便可以为德波顿的一路行程着色;任何行路的真实色彩都被这心路的蓝色、薄雾中的蓝色幻化了,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诱引;空间丧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时间懒散地化为一缕幽香;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华兹华斯、波德莱尔、凡•高们和德波顿这位才子在心灵深处共鸣的悸动了;与德波顿同行,前路是去往远方的行程或是夕阳中向家园的回归……

01、我们为什么要旅行




旅行为什么那么重要?作者认为,旅行是一种对未知的享受,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向往,也是一种享受不一样风景的沉迷。


1、逃离现实单调的生活


比如,波德莱尔出生于1821年的巴黎,从小他就梦想着去别的国家旅行。然而当他真的踏上去印度的轮船时,竟发现旅途如此难熬,异域的风景也完全不能让他振奋精神。因此,他在船只停靠毛里求斯时就要求返航归国了。德波顿认为,波德莱尔属于“空想旅行家”的群体。


什么是“空想旅行家”呢?他们甚至不用踏出家门,只需依靠想象力就够了。对波德莱尔来说,即使旅途中途夭折,他还是执着地迷恋着“远方”,甚至终其一生都被港口、码头、火车站这些代表着旅行的场域所吸引。甚至,仅仅是一个“离开”的想法就让他精神振奋。


德波顿认为,波德莱尔看中的是对旅行的幻想,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标记,代表高贵的追索者的灵魂,而这种追索者从不满足于故乡的所见所闻,尽管他们清楚他乡也并非尽善尽美。实际上,这是一种难得的理想主义:他们目睹现实的妥协,却仍像孩童般怀着理想去看世界。而波德莱尔将这样的追索者称为“诗人”。


德波顿发现,了解一个西班牙教堂的建造历史只会让他打瞌睡,而并不能“升华”他的生命。同样的,跟随旅行团走马观花,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新的风景。


2、发掘自我


那么,什么样的旅行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益处呢?德波顿认为,或许由好奇心驱使的旅程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非凡的认知。


比如,十八世纪末,有一个叫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德国人到南美洲旅行了整整五年,他去想知道南美洲的生态、地理和植物是怎样的。当时欧洲人对南美洲所知甚少,连准确的地图都没有,更没有关于那里的地质、植物和原住民的任何资料。因此,洪堡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踏上了旅途。

他沿着南美洲北部的海岸线和南美洲内陆,行进了15000公里,一路上采集了1600个植物样本,并发现了600个新品种。他重新绘制南美洲地图,测量出气压和海拔高度对植物种植的影响程度,还研究了亚马孙河盆地土著的宗族仪式等等。回到欧洲后,洪堡在接下来的20年里出版了一部30册的百科旅游集《新大陆赤道地区之旅》。


德波顿评价说,洪堡对世间万物的了解,几乎不可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所能完成的,而帮助他做到这一点的,便是这场“求得真知”的旅行。洪堡旅行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发掘事实,验以证之。这也极大地拓宽了他人生的尺度。


实际上,旅途中的景点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由好奇心驱使的旅行就像用一条链子把这些珍珠穿起来,更容易在我们的内心留下深刻印象。


德波顿认为,好奇心就是由一连串向外拓展的问题所引起的,而学会“提出问题”对思维能力的锻炼很关键。


比如,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也可以问问你的旅行目的地,这里以前发生过什么?这个地方对他们的影响是什么?在问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后,你可能就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观光游览了。也就是说,旅行给了我们一个探索和发掘自我的机会。


02、如何提高旅行的审美能力




作者认为,只要我们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实践和提高审美能力,便可以更好地感受和“捕捉”旅途中的美。那么,该如何提高旅行中的审美能力呢?


1、观察


德波顿认为,其实就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来细致地观察世界。


比如,1888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在那里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柏树的素描。梵高画中的柏树看上去像被同时从不同方向来的风吹得摇摆不定,呈现出一种类似火焰的形态。这是梵高观察到,并且希望我们看到的,而这一细节却很少被别人发现,这或许就是艺术家细致、独到的审美。而观赏这些画作,可以让我们透过艺术家的审美,观察到以往忽略的东西;鉴赏得越多,我们便会发掘越多美的细节,从而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


2、捕捉


除此以外,德波顿在观赏了梵高色彩纷繁的画作之后,也开始习惯于从他画上的色调来看世界。因此,当他去普罗旺斯旅行的时候,他已经能看到以往未曾发现的色彩之间的对比。


比如,在房子旁边有一片紫色的薰衣草和黄色的麦田毗邻;房子的屋顶是橙色的,与纯蓝色的天空相映;而绿色的草地上点缀着红色的罂粟花,草地的四周则是夹竹桃。就连夜晚也变得色彩斑斓,透过梵高的眼睛,德波顿看到了夜空中的深蓝和暗绿色,星星的淡黄、橙色和绿色,甚至比白天的景色还要精彩。这样,德波顿就将欣赏画作的审美能力转移到了现实世界,发现了很多以往忽视的美景。


可能你会觉得,绘画这样的艺术离我们的生活挺远的。但实际上,旅途中的审美升级并不局限于画作。而这些艺术作品也能让我们在旅途中慢下来,不再走马观花,更细致地观察眼前的风景。就像德波顿所说,艺术不可能完全凭借自身力量创造热情,也不可能是从凡人所缺乏的情感中产生,它只是推波助澜,诱发出更深刻的感受,使我们不至于因勿忙和随意而变得麻木。


当我们慢下来,身处旅途中的美景中时,是不是都想拍张照将它记录下来呢?德波顿认为,这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拥有美”的冲动。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捕捉旅途中的美呢?


同样是通过艺术。德波顿强调是一种对于美的敏锐感知——在旅行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绘画或写作等方式,来描绘眼前美的事物,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输出,静下心来感受和理解那些促成美的元素,比如光线、色彩、形状等等。


德波顿认为,只有关注到美的细节,才能对眼前美景产生更深刻的记忆。而这种观察通常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停留在某一个地方,这就杜绝了走马观花的可能。


使用者们不是把摄影作为积极而有意识的观察的一种补充,相反,他们将它作为一种替代物,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自己就把握了世界的一部分。


但德波顿认为,拍照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因为和绘画、写作不同,照相机不会让我们去关注细节。对于一片景色真正的拥有,实质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注意到各种元素并且了解它们的结构。只要将眼睛睁开,我们就能见到许多美景,但是这份美在记忆中存留多久却要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的程度。照相机模糊了观看和注视之间、观看与拥有之间的区别;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择取真正的美,但是它却可能不经意地使意欲获得美的努力显得多余。


其实媒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进行观察,所以不管是以摄影还是拍视频,写旅行随笔还是画画,只要是放慢脚步,用心去理解和关注眼前的美,都可以将旅途中的美留在记忆中。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