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怎么消除两人之间的隔阂」

时间:2023-01-03 17:41:06 来源:青衫微语

大家好,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怎么消除两人之间的隔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文学名著,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可以学到我们在家庭和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文学名著是前人留下来的精神瑰宝。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并不宽裕,那么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确保较高的阅读效率呢?今天我们来用一篇文字速览《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共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加上《小引》和《后记》,一共十二篇。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人物画廊: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这位淳朴、善良的劳动妇女深情赞美;从寿镜吾、藤野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老师深深的敬意,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到了他对父亲那种强烈的爱。正是从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我们感到了鲁迅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温馨回忆。

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中的10篇散文,都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文献。其中一些作品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有很强的思想性,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理性批判:

1、对封建旧俗及文化糟粕进行了深刻地揭露、讽刺和批判。

2、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3、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

4、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