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杨万里诗歌的特征「小池古诗」

时间:2023-01-04 17:57:05 来源:历史大课

大家好,杨万里诗歌的特征「小池古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杨万里涉及底层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数量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少有关注。

在《题刘伯山蕃殖园二首》中有“老子平生只荷锄,误携破砚到清都”之语,将自己本性定位为一位农民,这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心理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对充满质朴气息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诚斋集》中,诗人以农村田园风光为创作题材,通过对自己所见农村生活图景的描绘,塑造了一批纯真质朴的底层劳动人民群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底层劳动人民形象在诗人笔下呈模糊到清晰的变化过程,《诚斋集》早期作品对农民形象的描写往往喜好从大处着笔,将其放置在整体描绘的图景中一笔带过,如《过百家渡四绝句》中“远草丛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丛” ,只是粗略地点出在自己视角下远方田地中劳作的农民,而未对人物具体性格特征等作进一步描绘。

随着对农村生活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在为官期间和羁旅行役之中与农民接触的不断增多,诗人对这一劳动群体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对民生疾苦开始有了感同身受的体悟,《观稼》“老子朝朝弄田水,眼看翠浪作黄云”, 寥寥数语便塑造了一位每日辛勤劳作却依然无法抵御干旱侵袭的底层劳动农民形象;《插秧歌》中,诗人将这种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发挥到了极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接、拔、插”等四个充满劳动气息动词的准确运用,不仅真实地描绘出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劳作场景,也从侧面说明诗人对农民细致的观察眼光。

尤其是在此诗末尾,诗人将农民急于劳作而拒绝“唤渠朝餐歇半霎”的心情用“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样生活化的口语表现,成功地将田中农民抢种时的急迫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万里诗歌中塑造的底层劳动人民形象具有符合农村生活状态的自然真实感,诗人既能站在理性的高度在诗中客观描绘南宋底层劳动人民困顿的生活状态,也能以别具诗意的眼光审视辛勤劳作的人民,通过对其细节描写,将看似平常的生产生活描写得富有艺术情趣。

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特殊亲近感,这大抵与其渴望田园悠闲恬淡、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有一定关系。也正基于此,诗人塑造的农民形象才更贴近日常生活,更为真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