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山西景点云冈石窟「敦煌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时间:2023-01-14 13:49:04 来源:亮点的旅行

大家好,山西景点云冈石窟「敦煌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云冈石窟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两窟同期开凿,是典型的佛殿窟。洞窟前均有立柱开间大象承托希腊式廊柱,这是北魏雕刻家在中国汉民族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建筑艺术的典型新创。

第九窟(阿閦佛洞)

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前室北壁门拱上方雕仿木构屋檐。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


第十窟(毗卢佛洞)

与第九窟布局相似,窟门为方型,门楣与明窗之间雕刻大型须弥山,雕刻动静结合,情景逼真。洞窟后室主像为弥勒佛,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南壁拱门上方并列雕刻7尊坐佛,拱门左右及门框上雕缠枝忍冬对称的瑞鸟衔草纹,门楣上雕五朵突起的莲花,花蕊之中跃出活泼可爱的化生童子,美轮美奂,为云冈石窟装饰纹样精品。


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营造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汉风渐渐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因清代施与彩绘,洞窟色彩斑斓、异常华丽故称“五华洞”。我们去的时候,第11-13窟日常保养中没有对外开放。

第十四窟

第十四窟形制较为特殊,前檐两立柱把洞窟分为三间,窟内中部又有两根千佛方立柱支撑窟顶,形成后部大型佛龛,这是云冈中期形成的一种新窟型。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前立壁、南壁及部分窟顶旧已坍塌,仅东千佛立柱残存。1994年,依照旧有的洞窟形制恢复了前立柱及后部西侧立柱。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前部西壁南侧共雕有七层佛龛,保存较完整的有四层,最下层有一幅构图简练的维摩诘经变浮雕,佛龛外又有大流苏的三层出檐仿木构佛塔,类似印度的单体塔。

第十五窟(万佛洞)

方形单窟室,洞窟高近十米,窟内四壁布满排列整齐的千佛,这些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现保存下来的造像还有一万多尊,故又称万佛洞,



西壁正中雕刻鱼鸟虫及水藻,极为生动活泼,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下方龛楣伎乐飞天,天衣灵动,缥缈若仙,飞翔的态势与上方波动的水草,韵律谐合。这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北朝石窟雕刻艺术的创作,云冈石窟中仅此一例。

第十六到第二十窟为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洞窟,因为是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故称为“昙曜五窟”。这些洞窟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技艺精湛,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经典杰作,这五个洞窟以大像的雕刻最为突出。五尊大佛分别象征北魏的五位皇帝,因而充满了浓重的皇家气息。具体哪一尊佛像代表哪一位皇帝,并没有定论。

第十六窟(立佛洞)

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牟尼高13.5米,肉髻高耸为波状发纹,右手高举施无畏印,清秀俊逸,立于莲花座上。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窟内四壁及洞外壁满雕千佛,与高大的主佛形成强烈的对比,烘托出浓浓的宗教氛围。



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一尊弥勒菩萨像。其身上印度贵族装束依然稀可见,头戴高宝冠,胸前配有蛇饰及长璎珞,带臂钏及手镯,束腰收腹,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第16窟、17窟,是云冈“昙曜五窟”中的两个窟,属云冈早期石窟。

第9、10窟,第11、12、13窟,属云冈中期石窟。

第14窟、15窟,属云冈晚期石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