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鉴藏赏析:郭承毅与南通板鹞风筝

时间:2021-10-16 17:45:28 来源:

郭承毅与南通板鹞风筝

风筝在我国北方称鸢,南方称鹞。江苏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要产地,以板鹞风筝最具代表性。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鹞,历来以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音响效果闻名于世。据清乾隆《南通州志》记载:“风鹞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备,大者数丈,软翅者能一排九雁、十三雁,春天竞放,他邑所无。”就此记载看来,在清乾隆年间南通的板鹞风筝制作工艺水平已相当高超。至清代末年,南通已与北京、天津、潍坊齐名,成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

blob.png

龙头鹞子

南通板鹞风筝其形平整如板,以六角板鹞为多,也有由多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联星式。其特点是在鹞面上装有数十只乃至成百上千只大小不同、排列有序的哨口,放飞到空中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可传至几里地之外,十分雄伟壮观。

blob.png

六十一联星

南通板鹞风筝,古今流传,多有名家。郭承毅即是南通板鹞风筝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氏风筝亦为南通板鹞风筝的重要流派之一。郭承毅的父亲郭文和(1922—2004)自幼备受板鹞风筝艺术的熏陶,得到当时著名灯彩风筝艺人石子寿多年精心的传授。石子寿在当地可称为扎糊灯彩、风筝的高手,为业界人士所推崇。其制作的灯彩风筝作品曾在民国初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为中国民间艺术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在石子寿师傅口授心传的指导下,郭文和潜心钻研,刻苦磨炼,经过六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使扎、糊、绘、放四艺皆精,并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改进制作工艺,不断创新品种,终于形成了造型众多、独具特色的南通郭氏风筝。

blob.png

六十一联星(局部)

郭承毅为郭文和之长子,由于生在风筝世家又自幼喜爱民间风筝的制作和放飞工艺,所以在多年随其父学艺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传统风筝的制作技艺。但郭承毅并不满足现状,为了能够更全面地提高艺术水平,他边学艺边读书,1962年毕业于南通工艺美术学校,当年分配至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专业从事风筝等民间工艺的研究和制作工作。对风筝艺术执著追求的郭承毅,在工作岗位上专心致志地钻研了四十余年,他历任南通民间工艺室主任、工艺美术研究所副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

对于今年64岁的郭承毅来说,几十年来他的大多数时间都在琢磨做风筝。长期的艺术实践,为他继承和发展南通风筝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传统风筝的设计制作有许多创新,在彩绘艺术和哨口板鹞的制作技术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风筝图案最大的特点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他在设计图案时围绕着动与静的特征来美化装饰风筝。“静”则要求风筝在地面观看的效果,色彩鲜明,渲染均匀自然,墨线挺拔准确;“动”就是鹞子放飞天空中的飞翔效果,要有栩栩如生的动感。在郭承毅的工作室里,到处都是板鹞风筝和制作板鹞风筝的半成品或原材料。当问起这些材料时,他如数家珍,从扎、糊、绘、绷、雕几十道工序,一一道来。

为了让我们听明白,他每说到一道工序都要拿出实物做演示,说到兴起时,都要现场表演一番,很是精彩。从此可以看到他对板鹞风筝由衷的热爱之情。

郭承毅还对板鹞风筝相关的民风民俗、历史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南通鹞子的彩绘艺术》、《精美的南通风筝》、《南通风筝在南通》和《南通郭氏风筝》等文章。

鉴于郭承毅多年来在传承和发展南通板鹞风筝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1996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板鹞风筝)的代表性传承人。此外,他还担任着南通风筝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南通分会副主席等职。郭承毅表示,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南通板鹞风筝得到更大的发展,使古老的民间技艺再创辉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