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学会这3个小技巧 你也可以\\「古典音乐入门指南」

时间:2023-01-24 12:37:04 来源:小多文化传媒

大家好,学会这3个小技巧 你也可以\\「古典音乐入门指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今的孩子都听什么音乐?嘻哈、舞曲、抖音神曲?


如果我说古典音乐,你可能不信,毕竟古典音乐让人联想到的,似乎总是富丽堂皇的高雅殿堂、穿着华丽的演奏家以及难以驾驭的乐器。厚重、深沉,与年轻人流行的“快餐文化”有点不搭。


去年12月,在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之际,国内青年指挥家俞潞及宁波交响乐团开启了一场为期五天的贝多芬交响曲连演音乐会,而这次演出最让人惊讶的,是在代表当今后浪的网络平台哔哩哔哩(B站)上进行了直播,并且掀起了一阵狂热的“在B站遇见贝多芬”活动。



这个情景其实在预料之中,因为近几年,B站关注古典音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相较于2017年,2020年古典乐类投稿UP主的人数及播放量,均增长了5倍以上。


谁说年轻人听不懂古典音乐?


其实无论什么时代,音乐之所以会流行,本质就是两个字——好听。当我们撕下那些古典音乐的那些标签时,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门槛那么高。比如,幼儿园每个孩子都会哼唱的“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同样的旋律也出现在莫扎特1778年的作品《小星星变奏曲》中,已经流行了近250年。


当然,如果具备一些乐理知识、音乐文化常识,甚至会一两门乐器,那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自然会大有裨益。就好比去一个景点旅游,光看风景也许就那样,但如果知道景色背后那段动人的故事,则会用不一样的眼光去欣赏。


如果你还是古典音乐的门外汉,不用着急,少年时74期《如何欣赏古典音乐》,让你走近古典音乐,以一种“穿越”的心态,去感受几百年前的流行文化,真正尝试去“听懂”它。


一位读者传来他自己阅读此书的思维导图,也欢迎其他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思路和思维导图。



01

不怕听不懂,经典作品做热身


对于一个刚刚涉及古典音乐的初学者来说,抛开古典音乐的各种理论、背景,先用耳朵去听应该是最容易上手的方式了。因此,这一期《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中,“听曲子”成了全书的核心内容。


什么?一本书也能“听”吗?


当然可以,书中的所有作品不但配有试听的二维码链接,而且在一开始,便会“手把手”的带你欣赏大师的作品。


1. 用乐曲 故事 图片带你入门


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让人“懂”呢?别担心,在《图画、故事和音乐》一文中,将会通过“讲故事、配画面”的方式,让你零基础也都能直观感受到音乐的美。


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所展现出来的田园风光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书中一章一章的将这首作品徐徐展开,并在文中还配上了画家的画作、以及实景图片。带着视觉上的“线索”再去感受这首曲子,也许更能体会贝多芬本人所说的:“这部作品比绘画更能表达情感。”


《田园》第二乐章《小河旁边之情景》(Credit:Symphony Orchestra)



音乐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具象化的文字和画面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欣赏的线索,也会限制我们的想象。但作为初学者,能体会音乐带来的情感,已经开了个好头。


2. 精确的欣赏注释,让你不漏过每一个细节


作为初学者,在刚刚开始听音乐的时候,我们的耳朵可能会有点“应接不暇”,难免有时会遗漏乐曲中的一些细节。


为此,本书中还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注释。


比如,在欣赏穆特的《沉思》时,书中会将比较重要的段落摘录出来,通过五线谱的方式详细点出乐曲的表现手法。即使你不懂五线谱也没关系,对照着听到的曲子,不难定位文中段落的位置。


《沉思》开头的主题旋律



即使是复杂的交响乐,一样会进行细致的注释,甚至具体到不同乐器的登场时间。

当然,听完一首完整的交响曲也是要花费不少时间的,本书中仅仅给出了这些经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作为初学者,建议先大致的听一遍书中的曲目,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网上搜索更完整、音质更好的版本。


另外补充一点,同样一首曲子,不同的乐团、演奏家表现出来也会完全不同。因此,本书给出了很多著名演奏家的专辑名称和封面,如小提琴家海菲茨、约翰·威廉斯,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等,保证让读者享受到最精准的作品解读。


本书为读者挑选了一批可遇不可求的经典声碟,这些是在一百多年的录音历史中,为数不多的第一流的乐团、指挥、演奏者、音乐厅和录音师完美结合的录制实例。书中讲到的所有曲目,都标记了出处或者给出了二维码,随看随听,阅读体验非常棒!


02

了解古典乐的“语法”,更精准的理解作品


在欣赏了几首作品之后,我想你的耳朵应该已经开始“敏感”了,也渐渐能发现,音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此时你可能会开始产生疑问:交响曲、协奏曲、组曲,不同的曲子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呢?作曲家在创作曲子的时候,是怎样利用音符把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更进一步,了解一首古典乐作品,是由什么构成的。


1. 音乐的骨架——曲式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与绘画不同,绘画是“静态的”而音乐则是“动态的”。


因此,无论是作曲家在创作时,还是听众在聆听时,乐曲的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曲式。仔细想想,那些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乐曲,往往都有鲜明的曲式,而抓住乐曲的曲式,甚至可以让我们在聆听时能对接下去的乐曲发展做出预测。


在《奏鸣曲式》一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奏鸣曲,对曲式做了一些简单的科普。因为奏鸣曲的结构分明,和我们平时讲故事的方式接近:呈示、发展、再现,如同英雄冒险一般,很容易让人记住。


当然,乐理的讲述方式并非刻板的“教学”,依然是以“听”为主。以莫扎特《C大调第41交响曲》为例,从开始到结束,如同讲故事一般,对这首曲子的每一个场景做了精确到分秒的描述。



2. 音乐的血肉——音程、动机、旋律、曲调


音乐和数学有时候有相近的地方:阿拉伯数字0~9十个符号,演变出了宇宙间的无穷规律;而音乐则用do、re、mi、fa、sol、la、si这七个音,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乐谱。音与音的不同组合方式,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音乐有了血肉。


我们从一个“音”开始,如果加入另一个音,就有了音高的对照,我们就有了“音程”的概念;

接着,有了几个音了,如果觉得很有意思,记到乐谱上了,这就是“动机”;

动机是旋律种子,通过重复,变化,让乐句发展,让它听起来有意思,那就是“旋律”;

如果有了旋律,又有了节奏,让旋律变得更完整,就是“曲调”。


除了曲式结构外,本书还会通过几篇小短文,让大家简单了解这些基本的乐理知识,更准确的把握每一个音符在乐曲中的作用。



3. 音乐的容颜——不同乐器的秀场


一首曲子,最终要通过不同的乐器来表达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作曲家总会挑选最符合曲子的乐器来诠释自己的作品。理性的钢琴、感性的小提琴、沉稳的大提琴等等,乐器塑造了音乐的“面貌”。


本书中,首先对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乐器做了“特写”。在《如何欣赏小提琴曲目》、《王者风范——李斯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欣赏》、《体验智者对话的深沉醇厚——大提琴协奏曲欣赏》这几篇文章中,你可以集中体会每一种乐器独特的“个性”。



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后,还给出了每种乐器推荐的欣赏曲目,以便有兴趣的听众做更多拓展。




交响乐如同一场大戏,乐器之间也有着丰富的“互动”,就像演员之间演对手戏一般精彩。除了“特写”,书中也给出了“全景图”,在《管弦乐团的乐器组成》一文中,对于整个管弦乐团的乐器配置做了系统的梳理,分区、分类的对每一个成员做了介绍。


正儿八经的学习乐理往往会有些枯燥,因此,本书并不是以一种“理论研究”的口气做乐理科普的,它始终贯穿在不同的作品中。还是那句话,理论是为了更好的欣赏,当你带着基本乐理知识去欣赏作品时,也就是从“初学者”向“内行”迈进的时刻了。


03

迈入音乐的殿堂,感受历史的厚重


感性的“听”、理性的“品”,在完成了这两步之后,让我们暂时跳出音乐作品本身,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鉴赏作品,这里就涉及三个主要内容——音乐的发展史、流派和作曲家。


本书以《走进音乐的圣殿——漫话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文化氛围中的音乐》一文进行了梳理,对古典音乐的范畴做了一个界定,然后按照年代对古典音乐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每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介绍。


而在本书其余的部分,更结合经典作品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不同的流派和作曲家一个个闪亮登场,用他们的代表作品和独特风格书写了一个个不同的时代,让我们不但听到了他们的作品,更能洞悉他们所处时代对于音乐的流行品味,感受几个世纪前的社会文化。


◆ 巴洛克时期



曾经听人开玩笑的说,如果你哼唱一首曲子时舌头和嘴皮子都跟不上,那八成可以判断那就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确实,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极尽华丽,节奏强烈,完全不给你耳朵休息的时间。


而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非巴赫莫属,可以说他超越了那个时代,甚至因为他太过耀眼,以至于人们将他的名字与整个巴洛克时期联系在了一起。他为后世音乐奠定了结构的范本。本书中对于巴赫的生平和主要作品风格有着详细的介绍,在《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一文中,作者毫不吝惜对巴赫的敬仰之情,将他音乐的结构性和抽象性与数学做了对比,突出其音乐感性与理性的高度融合。


◆ 古典主义时期



这几位的名字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即使没听过音乐作品的人,也基本上都知道贝多芬、莫扎特的名字,可见古典主义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的乐曲由海顿奠定规则,莫扎特等人发扬光大,到贝多芬画上句号,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曲式结构清晰、系统性强,让人听起来更加从容。


本书中,这些作曲家不但有专门的介绍,他们的作品更是贯穿始终。他们的作品值得反复听,随着鉴赏能力的提高,每次听也许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时期可以说是古典音乐真正成为当时“流行音乐”的时期,即使是普通民众也会走进歌剧院、学习音乐、买乐谱。音乐开始更多的融入个人情感色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虽然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规则和系统性,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并不“拘束”。这段时间涌现的大量作曲家,也影响着后人。例如,肖邦的钢琴作品,如今成为了孩子们学习钢琴的必练曲目。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版本等。


除了这几个大的分类方式之外,文中对于古典音乐还进行了更多维度的探讨,比如俄罗斯古典音乐、室内乐等。目的是告诉读者:音乐如何被社会与文化所影响,反过来音乐也在改变和塑造文化。


结语


古典音乐虽然名字上经常被称为“严肃音乐”,但作品本身并不是乏味、教条的,它的魅力需要时间“发酵”,这里的时间包含了聆听者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音乐美到底是什么?尽管本书的最后探讨了这个问题,但其实我觉得每个人应该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你的答案会是什么样呢?期待在看完这一期的《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之后与我们分享。


少年时03期《与音乐同行》及61期《美丽的乐声从哪里来》读起来更加轻松、顺畅,74期《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与前两本配合阅读,效果更佳。


去年初《少年时》出版了62期《如何欣赏现代艺术》主题书,今年《少年时》出版了74期《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主题书,明年2月,“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艺术”的主题会出版。《少年时》愿意为家长提供更多素养提升的服务,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虽然这和学校的考试学习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提升孩子素养的重要部分,相信这能给越来越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家长提供帮助。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