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屡次出圈的河南卫视 真有那么优秀吗 「好和优秀出色」

时间:2023-01-27 18:45:04 来源:七话影视

大家好,屡次出圈的河南卫视 真有那么优秀吗 「好和优秀出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佳节,各大平台进入新一轮的晚会角逐,河南卫视又双叒叕出圈,时长仅60多分钟的《中秋奇妙游》,开播后迅速收割十多个热搜话题。

甚至还有《甄嬛传》眉姐姐和温太医的番外。

这次晚会仍旧保留了河南卫视从春节到端午、七夕打下的视听盛宴招牌。

舞蹈再出神作,《鹤归来兮》充满诗情画意,一群白鹤遨游九天,艺人在画着洛阳牡丹花纹的超大鼓面翩翩起舞,一直舞到九霄月影,共享盛宴。

这个节目灵感取自刘禹锡的《秋词》,既点了“秋”的背景,又有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古风画意,视觉优美,底蕴绵长。

《墨舞中秋帖》则直接以中秋为命题,书法与舞蹈相结合,人与墨舞动古风文化,创意非常出色,画面颇有中国画的写意韵味,刚柔并济。

继《龙门金刚》后,河南卫视再一次将武​与舞进行灵魂碰撞,《少林·功夫》显嵩山之翠叠嵩崇,少年不畏艰苦守护初心,呈现功夫之本。

《和》以太极为基础展现一呼一吸之精髓,一阴一阳两位武者的博弈,一招一式,由弈到和,既有功夫的力与美,又点题中国人以和为贵的处事精神。

《东都行者》则致敬了僧人的取经传道之路,行者逐梦,万里征程如轻风拂过,沙中起舞的镜头颇有意境,还踩中了当下倡导的阳刚力量命题。

除了舞蹈外,《中秋奇妙游》其他节目在文化这碗饭上也越挖越熟练,七话很喜欢《戏韵》这个节目,以京剧传承为题,却又不似常规般表演一段名戏。

而是让观众跟着镜头看京剧幕后的故事,从戏服的成型到伶人的绝技、戏台的规矩、上台的吟唱,一步步展现戏韵背后的付出,再点题文化传承力量。

它是一个观赏性高的节目,又是一段充满深意的微电影。

音乐方面,节目组请来人气歌手周深演唱新曲《若思念便思念》搭配中秋节的团圆与思乡,不过,个人更喜欢纯乐器表演的《豫见》。

古风民乐融合现代电子音,各大“流氓”乐器悉数登场,中国人的民乐DNA立马就动起来了,感染力十足的民乐,好听又有点流行的鬼畜感。

美中不​足​的《豫见》舞美设计略有点拖后腿,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背景交错演变,感觉花里胡哨了一点,这也是河南卫视当下的一个短板。

节目组在制作外景舞美时非常给力,《鹤归来兮》等多个有外景镜头的舞蹈都充满高级艺术感,七夕晚会中的《洛神赋》水中起舞设计更惊艳观众。

但在室内节目的舞美及服化道处理上,便处于良莠不齐状态,《豫见》的舞美至少还能符合民乐氛围,压轴舞蹈《广寒宫》缺点就更明显了。

姑娘们的舞很美,但造型委实配不上她们的实力,嫦娥服装酷似广告,玉兔服装宛如COSPLAY,整个舞美颇似某游戏的小广告画风,质感明显不如前作。

这个呈现如果放在央视等平台,显然是会观众强烈DISS的,但放在河南卫视上,却能够被包容,一方面是晚会整体质量够足,瑕不掩瑜。

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观众都清楚河南卫视大型晚会经验并不如其他平台那么充足,而且经济实力有限,在舞美上的投入,很难如其他几大平台般壕气。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七夕奇妙游》开播后引发的图片侵权争议,这场争议是沟通误会导致,最终平台与画手达成和解,事实完美解决。

但过程中意外暴露河南卫视是真的“穷”,在春节、端午晚会两次出圈的情况下,花几千块钱买两张核心节目需要的图对制作方来说仍旧需要再三斟酌预算。

放在财大气粗的平台,导演可能会一脸懵逼,几千块也算个事?可就是穷到几千块都要“斤斤计较”的河南卫视,成为2021最得民心的节日晚会缔造者。

这是很值得探讨的现象,既不“财大气粗”前期又不是高人气平台的河南卫视,为什么能一再出圈,成为节目晚会最靓的崽?原因在于文化与初心。

一方面,它乘上了文化自信东风,凭借民心一路翱翔。

文化自信被国人长期忽视,被外来文化侵蚀而不自知,一度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被行业边缘,观众想看而不得,被动接受行业挑选来的各种舶来品。

这也是娱乐影视行业与大众的隔阂,很多行业认为观众喜欢的,并不是大众真正想要的,正如传统文化,中国艺术之美,便很稀缺。

央视口碑综艺《国家宝藏》前期的成功便是典型代表,市场游戏、恋爱类综艺满天飞,很多制作方便忽略了文化传承责任,更忽略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诉求。

河南卫视成功的关键,便是踩中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喜爱,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观众看到传统文化不受时代掩盖的魅力。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艺术宝藏,但挖掘它魅力的人实在太少,在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行业早就应该放弃对舶来品的依赖,拥抱传统魅力与传承责任了。

另一方面,河南卫视的晚会或许不完美,却找回了认真做内容初心。

客观来说,河南卫视的晚会还有很大成长空间,室内舞台服化道、舞美需要成长,故事串联设计需要更自然,如果想进一步成功,还需要钻研可直播的节目。

但,它没有粉丝口中“YYDS”那么完美,却很值得其他经常做大型晚会的平台去借鉴反思,我们的晚会,是不是该回归内容而非个人了?

回顾曾经惊艳观众的晚会“爆款”作品,相信很多8090后观众都记得杨丽萍、赵本山、赵丽蓉的作品,也记得《千手观音》、《俏夕阳》等经典舞蹈。

《千手观音》如今已经是我们的国宝级人类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大气磅礴,由人类肢体呈现的千层变化,给出极致的艺术享受与视觉冲击。

残疾表演者们对梦想的追逐,更带来艺术之外的正能量感染。

《俏夕阳》则将传统皮影戏元素融入舞蹈,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带来趣味十足的画面,老年人乐观积极的精神,又体现了国人的新风貌。

传统、艺术、人文,皆聚于一起,创造经典,无需探讨作品背后的故事,观众便能看到艺人匠心,看到行业对艺术的钻研创造,这才是艺术力量。

反观当下,有谁记得近五年晚会的舞蹈吗?有谁记得近五年的晚会歌曲吗?甚至,有谁能记得近几年晚会中出现的经典相声小品作品?

能各举一例的,少之又少。

因为当下的晚会节目,更重视的是人而非作品,把大量明星请到一起,一人或多人分一首歌,作品如何似乎不是关键,人到位了就行。

吸引年轻观众的方式是请流量艺人,吸引老年观众的方式是让新艺人唱老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节目应该叫单位文艺汇演,而不是国民晚会。

各大晚会PK里,经常比嘉宾阵容,作品如何,少有人提及。

历史晚会爆款节目,皆是艺术大于人,而现在晚会重视人大于艺,这种制作方式,初心已经不在,又怎能真正征服观众呢?获得的成绩,不过是讨好罢了。

作品永远在前,人永远是排在后面的,河南卫视各场奇妙游出圈的《唐宫夜宴》、《洛神》、《龙门金刚》有一个是靠明星人气成功的吗?并没有。

河南卫视其实并没有那么拔尖,但它是走偏了的晚会大环境中难得回归创作初心的一个,把重心放在了作品,便瞬间收获了观众的热情回馈。

希望以河南卫视为始,各大平台晚会制作也能够逐渐回归行业应有的匠心态度,把精力放在作品挖掘,而不是依赖人气明星站桩输出。

艺术宝藏,无穷尽,纯靠明星,却只能倒退而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