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收藏知识:鲍杰军陶业视点:产业版块裂变中的新布局(图)

时间:2021-08-22 14:45:17 来源:中国陶瓷网

鲍杰军陶业视点:产业版块裂变中的新布局(图)


环境污染严重,清远陶瓷业遭遇尴尬
前往源潭工业园区的路上,远在数公里开外就可看见从园区上空升腾而起的厚重烟雾笼罩在附近的山头上。进入园区,记者立刻被陶瓷厂大量排放的浓列气味所包围,霎时间便感到呼吸困难,令人几乎窒息。
据搭载记者的摩的司机介绍,自从两年前陶瓷工业园开始建设以来,原来“很好的空气和水都没有了,山上的树林也被砍伐了”。方圆十多公里范围内,有办法的人都搬走了,“污染太大,怕长期生活下去会生病”。
在园区内,记者看到,很多覆盖着茂密树林的山头已被开膛破肚,露出碗口粗的树茬。一处正在平整的工业用地则更是活生生地将公路边几座郁郁葱葱的山头完全挖掉。后来得知,那片面积为1300亩的场地即将由东莞唯美陶瓷进入。
“源潭的环境容量实际上已经接近极限,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失控,这是到过源潭陶瓷工业园的人仅凭感官就可以得出的结论”。不久前刚为清远市和清城区做过发展规划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成建三对本报记者说。
……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拥有诸多产业优势的新型陶瓷生产基地在短短几年内就面临如此的尴尬和困境呢?最直接的答案可能是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的背后却是这类新型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在建设之初就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或者说规划之初就背离了行业良性发展的本质,走入了以建设高密度新型生产基地和工业园的规划误区,为这些新型建陶生产基地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实际上,现有的佛山、淄博、夹江等绝大多数建陶产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中国建陶产业格局发生急剧裂变的今天,为了使建陶产业的布局更加合理、建陶产区的定位更加准确以及产区的规划更加科学,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刻剖析各大区域版块的发展趋势,穿透产业布局的迷雾与障碍,因地制宜,多点布局,规划疏密有致、生态和谐的产业格局,这是当前行业大迁移当中急需认识与解决的一大战略性课题。


欧瑞特集团董事长鲍杰军在第三届(佛山)陶业竞争力年会上演讲


建陶产业迁移的新动向
是产业升级还是迫于环保的压力?是资源导向还是受异地市场前景抑或优惠招商条件的诱惑?自21世纪以来,中国建陶行业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大规模迁移高潮。与此同时,一批新型产区正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建陶业的新生力量,从而改写着中国建陶业的布局和版块。

1、龙头企业的扩迁与新产区的崛起
近年来,伴随着行业快速前行的步伐,行业内一批龙头企业频出重拳,加大了在异地投资建厂的步伐,从而引发了行业内的大迁移,使原有的各大产区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裂变。 2001年底,新中源在四川夹江投资2.5亿元,购地500亩,建设14条生产线,由此拉开了行业龙头企业异地扩建的序幕;2002年8月,东鹏陶瓷投资2亿元在山东淄博圈地2000亩新建山东东鹏;同年,信益陶瓷斥资5000万美元,在山东筹建信益陶瓷(蓬莱)有限公司;2005年11月,新中源投资2.5亿元的夹江二期工程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2006年8月,新中源投资6亿元在湖南衡阳打造第6个生产基地;2006年9月,新明珠斥资10亿元在高要投建新的生产基地;同期,东莞唯美陶瓷于清远圈地1000多亩的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正式投产;2006年12月,斯米克投资10亿元年产2800万平方米的陶瓷生产项目落户江西丰城;2007年3月,冠军陶瓷第二次扩张选择成都,投资3000万美元设立在大陆的第三家工厂;2007年3月,乐华、金意陶、特地携手在景德镇圈地建厂……
建陶业的快速变化,使诸多新型建陶产区迅速崛起。在辽宁法库,近几年已建成近百条生产线,成为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在建平,新的工业园已初显端倪,并立志打造中国的“北方瓷都”;在佛山周边地区,清远、河源、肇庆三大陶瓷生产基地短短几年就初显规模,成为佛山、福建、温州建陶企业迁移的理想之地,而更多的新型建陶生产基地,则在不断地规划和酝酿当中。
佛山陶瓷的大迁移,引来了大批中西部地区的招商者,山西阳泉、安徽淮北、四川丹陵、广西北流、宁夏中卫、河北高邑、甘肃白银、陕西宝鸡、江西高安等一批建陶产区,纷纷前往佛山产区招商引资,以期以优惠的招商政策和独特的区域优势承接佛山陶瓷业的转移。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招商热和建陶企业的大迁移,一些全新的建陶生产基地逐渐成长并壮大起来,使中国建陶业的版块在新老产区的交替中呈现出急剧动荡的变革与调整。

2、佛山陶瓷的空心化危机
相对应的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建陶产区,佛山陶瓷近年来引发的大迁移备受行业关注。除了龙头企业外,一大批中小型企业也纷纷选择外出,在周边区域购地建厂。
环境污染是引发这场大迁移的导火索。由于历史的原因,佛山的许多陶瓷厂都落在了现在的市中心或城区。过度集中的环境污染,迫使政府部门不断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对治污不达标的企业开始限期整改并责令搬迁。在多年的走与留的争执中,佛山市有关领导终于指出了未来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目标将是: “赶走污染、做强陶都”。禅城区政府出台的陶瓷产业规划中,明确列出了将中心城区的陶瓷企业限期搬出的计划。虽然陶瓷业作为禅城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政府在GDP贡献与环境整治的矛盾中,最终选择了后者。“赶走污染,留住陶瓷”成为愈来愈强的社会呼声。一批先知先觉的企业,开始主动顺应政府的号召,在企业扩张的过程中,选择异地建厂,将生产重心逐渐进行转移;而那些等待观望的企业,一方面面临着环境门槛不断抬高的压力,一方面受困于企业的扩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陷入了搬迁、扩张、留守的困局之中;更有一些设备老化、产能低下的生产线开始关窑停产,个别企业开始选择退出建陶行业。
无论怎样,迁移的步伐已愈走愈快。作为佛山陶瓷的核心圈,石湾和南庄的建陶业正面临着空心化的危机。

3、产业特点左右迁移方向
建陶行业的特点:一是生产线一经启动就必须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所以建陶企业对产业配套的要求较高;二是属于大进大出的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及运输的便捷性要求较高;三是生产工艺包括制粉、干压、干燥及烧成等工序,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四是建陶市场呈现两级多元化势态,不同的企业在品牌、产品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五是目前建陶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私人企业,投资决策的个人倾向性较强等等。
根据以上的特点,不同的产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投资者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影响产业迁移的因素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来看,建陶行业是向着具有资源优势(包括原材料优势和能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方向转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源优势:建陶业是一个高能耗产业,不少企业在迁移的过程中选择能源丰富而廉价的地区建厂,诸如盛产煤炭的山西、内蒙与盛产天然气的四川、新疆等省份,降低能源使用成本。
原料优势:选择原料丰富而廉价的地区建厂,诸如广东肇庆、清远、四川夹江、山东淄博、湖南衡阳等地区,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运输优势:虽然现代物流业十分发达,但销售半径仍旧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指标。在交通便利、运输费用低的地区建厂,可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如河北高邑、辽宁法库等产区。
环保优势:选择地方环保政策相对宽松的地区建厂,降低环保投入。从目前来看,中西部地区的环保门槛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产区,如佛山、华东等地的部分区域很早就开始限制扩建新的建陶生产线。
税收与土地优势:与一些老产区相比,一些新规划的建陶生产基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与土地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不少企业前去投资建厂。
产业配套优势:选择产业配套完整、人才集中的地区建厂,譬如福建、浙江近两年来有一些投资者到佛山周边地区建厂,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佛山集群的产业配套优势与中心辐射能力。
市场优势:早期的产业布局,大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华东、山东等地。由于沿海地区的企业运营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对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渗透缺乏区位优势,因此,近年来的产业迁移方向开始注重中西部市场尤其是中小城市这一潜力巨大的增长点,在区域市场实施生产的本地化战略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投资趋势。
选择何处“落子”,是一个科学、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是投资者或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综合权衡各个因素之后做出的一种选择。除了上述普遍因素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因素,如某些企业家和投资者与当地政府关系密切、某类投资者怀有浓厚的故乡情结、某些企业选择某一特定区域以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和调整企业的市场定位,或实现综合开发及多元化经营等。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答案。

4、产业迁移的主导模式
综合分析近年来各建陶企业的迁移成因和各个新产区的形成,我们发现,产业迁移的主导者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包括:
政府主导型。由政府主导将某一区域内的企业逐渐迁移或者在当地建立陶瓷工业园,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建陶产业。如佛山禅城区就由政府主导将企业有计划地外迁,而肇庆、法库等新产区的发展,主要通过政府一系列的优惠举措和强力推动而逐渐吸引部分企业前往投资建厂。
雁阵推进型。由具备雄厚实力的跨区域公司和强势品牌企业以公司名义率先在某一区域进行跨区投资,进而带动诸多跟随者,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前往建厂,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产区。如协进陶瓷进驻肇庆龙湾陶瓷工业园、新中源入驻河源等。
多点布局型。由企业的实际投资控制人以自然人名义进行多点布局,以跨区域投资来推进自己的事业。如某些集团在各地区创建的一些新企业,这些企业并非由集团投资,而是以个人名义投资,各企业之间并无法律上的产权关系,通过这种形式来分散法律风险。
抱团外出型。由强势企业建立的企业联盟抱团进行跨区域投资,并最终带动当地建陶产业的发展。如新明珠与其它企业联手在肇庆高要购买5000亩地兴建工业园,自建1500亩,其它由关系好的几家企业共同投资,以这种方式形成规模优势,增加谈判能力,降低投资成本,并吸引配套产业的跟进。还有乐华洁具、金意陶与特地一起在景德镇买地,以企业联盟的方式抱团向外扩张等。
外来资本型。除了行业内的企业迁移,行业外具有投资能力的企业家通过迁移进入建陶行业,扩大投资规模,带动新产区的发展。近年来新崛起的建陶产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行业外资本进入建陶业的现象。

产业布局当中的误区与启示
为什么一个从自发形成到高度密集的产区不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就面临向外迁移的危机?为什么一个刚刚建成两三年的产区还未形成集群效应就面临着诸多发展的瓶颈?在中国建陶产业布局大动荡的今天,认清布局过程中的种种误区,穿透产业布局的迷雾,对于我们清晰地构划未来行业发展的蓝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业园式的集中规划埋下隐患
清远产区的教训值得众多新规划的产区学习和借鉴。清远市的源潭镇在没有陶瓷厂进入之前,这里曾经是山青水秀的山区,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着每一个山头,空气清新,风景怡人。然而,仅仅几年时间,随着十余家建陶企业在方圆数公里的地带地相继入驻,就对这里的自然生态产生了破坏性的改变,整个源潭镇建陶工业区数公里的马路两旁排列着众多现代化的生产线,这些工厂几乎是门对门,墙挨墙,马路两旁尘土飞扬,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裸露的山头一个接着一个,树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尘埃,使源潭成为我国新建成的建陶产区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严重制约了清远建陶业的健康发展。
早在清远陶瓷工业园规划之初,佛山的石湾、南庄,淄博等陶瓷产区,早已凸现出环保的压力,而清远却依旧重蹈覆辙,甚至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亦在这里群居而建。
然而,更为可怕的是,不少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规划部门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而是停留在政策、土地、资源等要素的推广阶段。在近年来此起彼伏的招商引资活动中,一些地方政府新规划的建陶工业园区,为了单纯追求产业规划,加强产业配套能力,采取大一统的做法,动辄圈地几万亩、甚至几十平方公里,配以完善的水电汽、能够容纳数十家企业、兴建数百条生产线等。这些工业园区看上去发展前景十分诱人、而且投资成本低,但这种布局一开始就背离了具有高污染、大物流行业特征的产业布局结构,为产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如果说早期的扎堆式发展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那么在企业综合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日趋完善的今天,无论是政府、协会、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应对这种现象保持足够的警惕,即便是放弃工业园的做法,相对分散地进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投资成本的增加,那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中国建陶业不能再有第二个南庄,也不能再有第二个清远!

2、 产业迁移的一刀切
一些早期自发形成而又处于城区中心的高密集产区,受环境、土地等条件的限制,近年来要求其搬迁的呼声日益高涨。譬如佛山产区的石湾、南庄、小塘,淄博产区的杨寨、张店等。这些区域,不仅是当地建陶业的核心地带,是该产区研发、创新与物流中心,更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现在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将高集中度的陶瓷产区的高污染误认为是陶瓷企业的高污染,因此,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建陶企业产生了惧怕心理,在要求中心城区企业统统迁走的同时,甚至对城区以外的企业都采取了限制措施。然而,像处于发达国家的意大利的萨索罗(Sassuolo)和西班牙的卡斯特隆(Castellon)这两个建陶生产重镇,虽然拥有众多的陶瓷企业,存在多年却为什么没有遭遇同样的尴尬、依然稳步发展?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重点搬迁那些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商住区和高密度产区的企业无可厚非。但如果将城区以外的企业、或者某一污染较严重产区的企业采取一刀切地限制或搬走,那么与此相关的配套产业与服务行业就会紧跟过去,继而削弱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些企业将营销中心逐渐转移过去后,最终会导致建陶产业某一区域的空心化。

3、产区定位的混乱与雷同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招商心切、急于求成,一些新的想发展建陶产业的地区,大部分是靠能源、原材料和市场优势等关键因素,大建工业园,进行招商引资,以图迅速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而在引进企业的结构和产区的定位方面,并没有根据建陶行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制定出相适应的规划和策略,而是一味地召开新闻发布会,签约甚至作秀。呈现出较大的雷同性。导致了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屡屡碰壁。按照这样的战略布局,即使是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基地,也会使各个产区间互相竞争而没有互补,最终会削弱集群效应的释放。

4、建陶产业布局的启示
与中国诸多建陶产区短短几年就遭遇发展瓶颈不同的是,作为世界建陶生产强国的意大利萨索罗(Sassuolo)和西班牙卡斯特隆(Castellon),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却保持了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 无论是意大利还是西班牙,它们都只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建陶产区,因此并不存在产区之间的迁移和新产区的扩张,它们早已完成了对建陶产业的科学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使行业得以健康发展。在西班牙的卡斯特隆(Castellon),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不少陶瓷企业喷雾塔烟囱里冒出的红烟,可当地的居民并没有觉得陶瓷厂对他们生活区域的空气质量造成多大的污染。为什么出现了这种情况而这些产区仍能数十年得以稳步发展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产区内的企业除了重视环保外,在选址建厂之初就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企业与企业之间保持了适当的距离,给空气提供了自洁的机会与能力,使这些产区不致于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尊重自然、科学规划、疏密有致、重视治理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两大陶瓷强国在产业布局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中国建陶行业学习和借鉴。

构建A+X的产业布局模式
1、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产业布局的合理与否,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要实现合理的布局,就要遵循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产业布局。纵观世界各国建陶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布局发生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的原动力。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布局条件、内容、形式和特点,这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发生作用的普遍规律。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佛山、晋江、华东、淄博在我国率先形成几大产区,恰恰印证了这一规律。
区域分工影响产业布局规律。区域分工的形成发展推动着产业布局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合理的区域分工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行业流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如佛山产区是国内建陶行业研发与创新能力最强的产区,因此更适合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抛光砖,而北方产区则应更多地专注于釉面砖的生产。
分散——集中——适度分散的变化规律。集中与分散是产业布局演变过程中相互交替的两个过程。在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业发展初期,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的分散性;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布局开始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分布在原材料和能源比较丰富、交通与市场相对成熟的中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过度集中,又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市中的土地、能源、原料供应短缺等问题,这就使产业由集中向适度分散转化。
产业分布地区差异性规律。由于产业分布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产业分布是不均衡的。如华东产区,面对着中国最高档的消费市场,其产品定位相对是高档的,反之,夹江则以中低档产品面向广阔的中西部市场。

2、“A+X” 产业布局模式的提出
事实上,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某类产业集群的实力;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同样取决于诸多产业集群的实力。无论是意大利的萨索罗(Sassuolo)、西班牙的卡斯特隆(Castellon)还是中国的佛山,其最大的产业竞争力均来自于企业相对集中的产区基础上形成的成熟产业集群。
相对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建陶强国只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建陶产区,中国是一个具有二极多元化市场结构的发展中大国。一个或者几个建陶产区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加之各区域经济的不断崛起和调整,各地政府对建陶产业发展的意愿,都给未来中国建陶产业的迁移和布局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另外从培育产业集群的角度,我们希望建陶企业相对集中,以提升某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从产业布局的长远来看,我们又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保持相当的警惕。为了把握未来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格局,在充分了解和分析现有建陶产业结构的同时,结合国外成熟产区的发展经验和行业特点,我们特别提出了中国建陶产业“A+X”的布局模式,即产业集群+产区的布局模式。
在解释“A+X”的布局模式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区分一下产区与产业集群的不同。产区是指众多同类生产企业在某一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如专业生产镇、工业园区等。产业集群除了包括各种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中的各类企业外,还包括为产区内企业服务的各类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协会、媒体等组织机构。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竞争性配套与合作,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以及企业的空间高度集聚和一定的产业规模。如果一个产区内仅有诸多的建陶产品制造企业,而没有形成相关的配套与创新能力,就根本不能称作为产业集群。产区可以相对分散,如华东产区、高安产区等,集群则要求相对集中,才可以形成。
1950年,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普雷维什把一国经济体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发达区域组成的工业生产中心地带,另一部分是不发达区域组成的初级产品外围地带。外围地带始终围绕着中心区域的意旨而发展,从而形成由发达区域为中心控制着发展中区域组成的外围地带的“中心——外围”理论。
在此,我们就有了提出“A+X”产业布局模式的现实与理论基础。这里的“A”可理解为产业集群;“X”可理解为产区。简单地说,就是以数个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多个产区为辐射,在全国现有各大产区的基础的,重点培育和建设几个产业集群,让这些产业集群像母鸡孵小鸡一样,带动周边众多大大小小的产区,在全国范围内,将产区和产业集群连成一片,相辅相承,互相促进,以构建点面结合、梯级分布、疏密有致、和谐发展的产业格局。这样的产业布局模式,符合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也符合产业布局“分散——集中——适度分散”的变化规律。
未来中国建陶业的产业布局,不但需要几大位于“中心”地带的产业集群,更需要数量众多的“外围”产区。
“A+X”产业布局模式的实质内涵包括二个层面:一是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和产区的形成与布局;二是产业集群和产区的定位与规划。

3、产业集群的形成与产区布局
⑴、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要素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成功的产业集群通常具备以下共同特征,这可以为中国建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一个或多个产业形成专业化。即在有限的地域(通常是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集中度很高的区域内)有大量的企业和员工集中于某一特定产业集团。
拥有本地内生的网络。集群所在区域内的企业通常以生产系统的形式构成本地化网络。在同一生产阶段的企业间不仅进行横向合作,也通过网络中的学习相联系,如共同开发产品。
本地化的研发和教育机构。如技术中心、专业化的服务中心、科研院所等,这些机构围绕主导的区域集群而分布,使得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正规的科学基础。
胜任的人力资源。企业及集群的能力体现在就业者的能力上,因此营销、管理、战略等经验性的能力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
拥有便利的融资通道。集群多诞生在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拥有一定的投资能力和广阔而便利的融资通道,包括正规的金融机构与民间融资渠道。
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为具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区域集群需有高水平的创新。本地化的产品系统使生产企业高度专业化,使得各企业能专注于核心活动,而让临近企业做辅助性工作。
除了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上述要件外,我们认为,建陶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形成,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延续。综观现代中国建陶业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悠久的陶瓷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缘由。譬如建陶重镇石湾,自古就有“南国陶都”之称,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唐宋时期就有了商品性的陶品生产。还有景德镇、淄博等地,这些传统的陶瓷产区,具有历史、文化、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的转型变革中,往往会优先选择产业血缘临近的现代建陶产业。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建陶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大,历史上的汝窑、均窑、哥窑、定窑等几大官窑和历代名窑,均是蕴藏着优质陶土资源的区域,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区,如景德镇、石湾、宜兴、德化、醴陵、博山、唐山等。现代建陶集群的发展,同样深深地打上了自然资源的烙印。如佛山的抛光砖,由于其独有的黑泥、瓷砂等矿产资源,使其在抛光砖领域一枝独秀,国内其它产区难以望其项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良好的投资环境。如果说传统、资源、市场需求和区域优势是一颗种子成长的阳光、空气与水,那么地方投资环境则是这颗种子赖以成长的土壤。土壤比种子更重要。集群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投资环境。
⑵、各大建陶产区集群要素的对比
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包括诸多方面的要素,但每个要素的权重又各不相同。譬如建陶产业集群的形成当中,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影响就相对较大。此外,一些要件可以通过科技与资本的手段在短时期内形成,如专业化的生产、本地化的网络、融资渠道、创新能力等,而另外一些要件则需要时间的积累,如研发教育、人力资源、传统文化、投资环境等。从下表各大产区集群要素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建陶产业集群最有可能形成并发展壮大的区域应该是佛山、淄博、景德镇和夹江等。而具有较大优势的华东产区因环保的压力,及土地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正逐步外迁,产区随之缩小甚至消失。
事实上,时至今日,中国建陶业真正成熟的产业集群也只有佛山。淄博、夹江、晋江产区还只是具备了产业集群的雏形,而清远、肇庆、阳泉、法库等地还只是产区,谈不上产业集群。相反,在研发教育、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景德镇,则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建陶业的下一个产业集群。

⑶、A+X的产业布局模式
我们可以对未来中国建陶业的产业布局做如下构想:
集群(A)——进一步强化佛山集群的核心地位,逐步将淄博、夹江两大产区发展为产业集群,培育和引导景德镇、法库、晋江等产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产区(X)——产业集群以外的建陶产区,如南部的清远、河源、肇庆等;中部地区的高安、丰城等;北部的淮北、阳泉、高邑等产区。
由此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带动和辐射周边多个产区的全新格局,即所谓的“A+X”布局模式,使中国建陶业未来产业集群和产区的形成与布局更趋明朗,并对建陶企业的迁移和扩张产生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如下图所示。

当然,产业集群和产区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一劳永逸。上世纪80年代,景德镇就曾是我国重要的建陶产区,形成产业集群的要素和条件非常优越。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原有的产业优势却在国企改制的进程中被逐渐分解、丧失。而江西省建陶产业的中心逐步从景德镇转移到了高安县,这种由政府部门主导,对当地产业所做的重大调整,对一个区域产业的影响是长远而又深刻的。目前佛山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⑷、因地制宜,多点布局
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市场消费需求和地域文化习惯存在多元化和差异性。此外,建陶产业是一个传统的大物流产业,对自然资源、区域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因地制宜,多点布局发展多个产业集群存在战略布局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从未来经济发展的地理结构来看,东南沿海地区仍将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其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和消费档次将会进一步提高,而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渐趋平坦,国际市场仍将是建陶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渠道。因此,以广东、福建为主的各大产区,其产业集群仍将进一步集聚并加强。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其市场需求将会有大的增长。目前,中西部地区只有四川夹江具有一定的集群优势。山西阳泉、陕西宝鸡、新疆米泉等地近年来正在规划新型的建陶产区,从长远发展的规划来看,围绕某一产业集群而布局多个生产基地的战略将更符合中西部地区建陶产业的发展前景。
北方市场虽然已经形成了淄博建陶产业集群,但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其市场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因此辽宁法库、建平、河北高邑等新型生产基地在依托周边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同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形成另一个产业集群。
因地制宜、多点布局、梯级发展、和谐共存是中国建陶业实施“A+X”产业布局的必然趋势和走向。

4、产业集群和产区的定位与规划
无论是建陶产区还是产业集群,由于其形成要素的差异性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其未来的定位和规划应各不相同。就目前我国最大的建陶产区佛山而言,由于环保的压力,佛山城区陶企的外迁已大事所趋;而由龙头企业带动的向外扩张势头也日趋高涨。佛山市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建立以禅城区为核心的、以服务业为主的企业总部基地,以南海、三水、高明散点状分布的环保型名牌建陶企业为辅的产业集群;带动清远、肇庆、河源等周边产区共同发展的“大佛山陶瓷”,如下图所示。一个集群加多个产区的布局模式作为中国建陶业的龙头。其强大的比较优势将会持续牢牢占领着我国建陶市场的中高端环节;独树一帜的抛光砖产品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抛光砖生产中心,并带动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其毗邻沿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基地,将会连续保持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并形成了一大批出口导向型企业;其成熟的产业集群,使其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日新月异,并辐射全国各大产区。
而对于新规划的建陶产区,自身的规划、布局和定位也非常关键。譬如景德镇,位于中部地区,临近华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面对的是广阔的中、东部市场。因此,在其规划当中,因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现有的建陶产区,建立以景德镇为中心,以高安、丰城、萍乡等多个产区为外围的产业格局,并辐射华东、淮北等建陶产区。在产业布局上,应摒弃那种建设大型建陶工业园和建陶专业镇的做法,借鉴萨索罗(Sassuolo)和卡斯特隆(Castellon)的成功经验,科学规划,多点布局,重点培育和建设以景德镇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并充分发挥集群的效应,逐渐提升整个产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在市场定位方面,景德镇应以中高档产品为主,既可填补华东产区陶企外迁留下的空档,也不会与高安等中低端产区相冲突。共同谋取中、东部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
对于“A+X”的产业布局模式,从定位与规划的角度来看,可具体遵照以下策略:

⑴、疏密有致,改善环保
从单个产业集群的集聚密度来看,产业集群同样是集而有度,结而有序,需要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建陶产区在早期自发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形成了一些专业镇和专业村,如佛山产区的石湾、南庄、小塘、紫洞,淄博产区的杨寨、张店,福建产区的官桥、磁灶等地,当时有一种认识,就是这些企业越集中、密度越高,越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当地建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由于建陶行业的特点、企业在环境整治方面的滞后,以及企业数量的日益增加,这些产区的环境污染已超过了空气的单位承载能力和自洁能力,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政府部门面对日益突出的矛盾开始加大了对建陶产区和产业集群的重新规划,在佛山产区,诸多企业迫于环保的压力开始逐渐向外迁移,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急剧攀升,甚至一些企业在搬迁过程中退出行业。在淄博产区,当地的空气污染已相当严重,屡屡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此外,产区的过度集聚,还带来了土地、物流资源的紧缺,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和产区内模仿、抄袭风气的蔓延。相比之下,规划得当、布局相对分散的区域,如三水、高明等地的一些企业,其面临的土地和环保压力则远远低于石湾和南庄的企业。
在近年来新规划的建陶工业园和新型产区当中,企业过度集聚的现象仍旧十分严重,如肇庆、法库、清远等地。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主体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区规划的重要意义,而是一味地扎堆发展。这种战略规划上的失误,将会加大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在行业配套能力日益增加、企业自身技术水平渐趋完善的今天,我们应该对专业建陶生产镇、大型工业园区保持清醒的认识,采取疏密有致、集而有度的布局策略,从而建立和谐、生态的产业发展格局。

⑵、各行其道,特色互补
随着新型产区的崛起和各大企业的扩张与迁移,传统的五大产区正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这场由迁移要素主导的裂变当中,无论新老产区都应清晰地把握区域比较优势,以错位定位、特色互补的战略来培育和引导产业集群与产区的发展方向。
佛山集群应当充分发挥综合配套性最强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建陶产业集群中的龙头地位。具体而言,就是要扬长避短,逐渐专注于中高端产品消费市场、技术装备、色釉料技术、产品创新研发、国际贸易代理、物流等优势环节,占据国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而放弃或弱化诸如低端产品、原料等弱势环节。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群效应,将周边区域的清远、河源、肇庆等几个新型产区联为一体,形成一个集群带动几个产区的良性发展格局。
佛山之外的其它建陶产区尚不具备综合配套的发展条件,淄博、临沂、晋江目前具备一定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从行业发展的格局与趋势来看,没有很大的必要与可能再去培育发展一个完全综合配套的地方建陶产业集群,更为可行的途径是根据其他建陶产业集群各自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自身具有战略资源优势诸如中低端产品消费市场、原料等其他环节。中西部地区及新型建陶产业集群,应把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区域市场作为重点战略。
总之,各大产业集群应当通过合理的产业集群价值链分离,逐步形成各行其道、特色互补、发展稳定的产业集群竞争格局,才能使“经济马赛克”的版块更加五彩斑斓。

⑶、多方协作,推动创新
产业集群的最大益处就是有利于集群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它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的温床,它还有利于观念、技术和信息的转移与扩散,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萨索罗(Sassuolo)和卡斯特隆(Castellon)相对成熟的产业分布和产业集群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行业范本。政府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培育方面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区域内外的产业合作、培育积极的竞争态势和创新环境方面。通过控制无序竞争,建立技术创新的保护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产业引导,促进产业升级,建立完善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而不是盲目地招商引资,圈地建厂。
培育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集聚一大批生产企业,而是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创新,以提升整个产区的竞争力。

后记
在中国建陶产业格局发生急剧裂变的今天,建陶产业在布局、定位以及产区规划等方面的决策是否正确,将会是深刻影响中国建陶行业未来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通过对建陶行业的现状的分析,同时参考国外建陶行业的先进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建陶产业布局的A+X模式,并在此构想的基础上对中国建陶产业集群和产区的定位与规划进行分析和研究。值得提出的是,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已就上述研究成果与同行及多个正在规划和招商的地方政府官员进行了沟通和建议,得到了他们高度的重视和认同。因此,尽管目前中国建陶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如环保、安全、过度竞争等等。但只要我们具有全局观,冷静思考、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和规划并坚持不懈;逐步形成产区与产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就一定能够促进中国建陶行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面对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国内外建陶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建陶行业的前景一定会更美好!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