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文化艺术:从“中国制式”过渡到“中国智式” 建陶工业转型任重道远

时间:2021-12-06 18:45:04 来源:中国建材网

从“中国制式”过渡到“中国智式” 建陶工业转型任重道远

以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为核心特征的建陶“中国制式”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建陶大国的地位,从以成本创新为核心的建陶“中国制式”到以价值创新为核心的“中国智式”,是中国建陶产业探索出的由大到强的唯一途径。但这种转型任务艰巨。

中国特色开创建陶大国时代

中国现代建陶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建陶生产大国,不仅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而且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建陶产区和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在工艺装备、技术研发、自主创新、生产制造、产品配套等方面均走在了世界前列,从而奠定了其在世界建陶行业的龙头地位。更为可贵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中国制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业发展模式,受到全球建陶业的关注。

自1993年起,中国建陶产量就超过意大利、西班牙,坐上了世界建陶产量的头把交椅。2006年,中国建陶产量达到了40亿平方米,占全球产量的44%,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之首。

中国建陶业不仅产量居世界之首,而且形成了多产区、多集群的产业格局,其中佛山、夹江以及华东、山东、福建的部分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梯级发展的五大产区。

陶瓷产业版图持续裂变

除了上述五大产区外,近年来,法库、高安、高邑、衡阳、当阳、九江、景德镇等一些新的建陶产区正日益崛起,各地针对建陶行业的招商引资持续不断,使我国建陶行业的生产格局不断向扁平化延伸,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伴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2008年,我国建陶产业的版图将会进一步发生急剧的裂变,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广东佛山、山东淄博及华东等一批原有的重点生产大区,因迫于环保、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因素,纷纷加大对建陶产业的整治力度,不断限期关停转移一大批陶瓷企业;而高安、景德镇、法库、丰城、宝鸡、阳泉、白银等一批拥有陶瓷生产资源和地理优势的地方政府却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欲承接佛山等地陶瓷产业的转移。

环保问题引爆佛山陶业危机

佛山建陶不仅被视为污染佛山环境的罪魁祸首,甚至被视为整个珠三角乃至香港的最大的污染源。广东省和佛山市的主要领导提到环保问题时多次以佛山建陶产业为例,而佛山建陶产业的公众形象之差、负面影响之大也确实令人震惊和汗颜。自2007年以来,佛山市政府提出“赶走污染,做强陶都”的口号,并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对佛山建陶产业加强整治,决心之大、措施之得力,可谓前所未有。但企业对此大多未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近几年来,中国的低价瓷砖对国际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因而也面临着国际上的舆论压力。

在这些压力下,以佛山陶瓷为代表的中国陶瓷业开始求变。2007年年底,对经行业媒体报道过的陶瓷行业跨省转移事件统计,结果显示,这一年行业省际资本流动意向超过130亿元人民币,建筑陶瓷产能扩张意向接近200条生产线,近20家知名企业掀起这拨转移大潮。“以扩张为内涵的转移,2007年全国大概有300多亿的投资额。”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如是说。如果说2006年21家陶瓷厂7月前面临整治搬迁关闭还是由于佛山市整治城市环境所需,有较多的地方色彩,那么2007年以来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则属于强化了的国家意志。当然,除了产业政策引导之外,更有经济规律的驱使。

“中国智式”呼之欲出

是主动应对也好,是被逼无奈也罢。几乎在政府酝酿、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的同时,业界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产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等问题。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建陶行业已经从传统型工业走向了现代工业化的道路,并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制式”。面对走向新型工业化时代的要求,陶瓷人需要有“反陶瓷”的理念。“中国制式”的核心内涵就是成本创新,其特点在于依据中国国情,充分利用各种产业资源与发展条件,以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为核心特征营造强大的低成本生产优势,从而大大降低投资门槛、提高生产效率。时至今日,“中国制式”的缺陷与局限性已开始凸显:粗放式增长的大产能降低了行业的盈利水平;低成本优势难以持久并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国际市场被打上了“低质低价”的烙印。在优化“中国制式”的基础上,一些专家提出的以价值创新为核心的“中国智式”,似乎就成为了中国建陶由大到强的新途径。

中国建筑陶瓷工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下一步如何做,将至关重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