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收藏要闻:同安窑珠光青瓷重现

时间:2022-04-06 08:45:10 来源:东南网

同安窑珠光青瓷重现

走进洪树德教授位于鼓浪屿的陶瓷研究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处散落的陶土,还有许多半成品瓷器,再往里走,进入陈列室,突然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中,满眼是赏心悦目的青色——精美瓷器上压印的鹿纹,形象简洁,活泼生动;釉片开裂自然,釉面黄中泛青,颜色温润如玉;纹饰刀功娴熟老到,线条流畅自然,篦线纹线条流畅、矫健洒脱;釉面冰裂纹大小适中,开裂自然。这些都是洪教授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他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使于元朝末期没落的同安窑(珠光青瓷)重见天日。

厦门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将在春节后展开,同安窑(珠光青瓷)传统制作工艺将参加申报名录。

为青瓷全家齐上阵

已退休的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洪树德祖籍厦门同安,从事陶瓷研究将近50年,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他曾被轻工部、中国美协、中国陶瓷协会等聘请为陶瓷艺术展评会评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委员。其陶艺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展评会并屡获殊荣。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曾出版陶艺作品集。

成千上万的同安窑青瓷产品曾经通过繁荣的“月港”(现九龙江下流三角洲出海口)及“刺桐港”(现泉州湾内洛阳江与晋江的汇合处),装船发往世界各地。但如今,同安窑繁华不再,窑火一歇就是几百年,如山的青瓷残片沉寂水底。近8年来,洪树德教授潜心研究闽南地域的古陶瓷标本,特别对业已失传的同安窑产品——珠光青瓷潜心研究,努力发掘并不断试验,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据洪教授介绍,目前珠光青瓷的恢复程度已经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接近程度达九成。

洪教授全家都是瓷器爱好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洪教授的夫人钱如珍女士也是陶瓷大家。她14岁就到龙海瓷厂当学徒,直到现在依然在做着陶瓷的研究工作。对于珠光青瓷的恢复研究工作,钱女士和洪教授的女儿、女婿都帮着努力。洪教授说,有一次女儿特意到古玩市场上去淘,连逛了好几个月都难觅青瓷踪影。直到有一天晚上,她突然发现一个摊子上摆了几件青色的瓷器,由于当时灯光比较暗,一些细纹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整体还是很像,于是心情无比激动,对卖家开出的1000多元的价钱也不讨价还价,赶忙买回家去,“她回家时沾沾自喜以为捡到宝了,我看第一眼就发现是假的,因为青瓷的釉面冰裂纹开裂得很不自然,很明显是故意伪装出来的”。从那之后,洪教授的女儿就慢慢成为珠光青瓷的研究专家了。

草木灰的奇迹

洪教授说,按照常理,研究瓷器都是从表面的釉色开始,只要将釉色弄明白了,那么整个瓷器就算研究透了,再做起来就方便了,“可是同安窑青瓷不是这样,烧坏了多少数都数不清,就是没有办法做出与我们捡回来的残片一样的成色。过了很久,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去尝试一下。就从胎质着手,用不同含铁量的陶土一一试验,虽然做出来的样品与残片很像,可是却太雅光、玻璃相,看上去太透明了,眼睛会觉得不舒服”。后来,还是夫人钱如珍一语惊醒了梦中人。钱女士认为在古代科技并不是那么发达,釉的添加料不可能是很高级的东西,一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原料。洪教授做过很多陶瓷的研究,一下子就想起应该是添加了草木灰。但是草木灰又有很多种,不同植物燃烧后留下的元素也不尽相同,“我们只好一种一种地试验,几乎每天都弄得灰头土脸的,很是狼狈。但是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草木灰,用它添加烧成的样品釉色与残片几乎一样,看上去也有历史感和厚重感,在成功的那一刻,我整个人没了力气,在椅子上休息了很久才缓过劲来”。

据了解,珠光青瓷色泽温润如玉,光照见影。青釉、青黄色是受饮茶文化影响,为日本人所推崇的色调。尤其唐代尚青,茶道认为枇杷黄色是最适合的色调,有凝重和含蓄感。“我们通过对同安窑瓷器釉色的分析,可以看出产品的釉色既没有大绿大红的色相比较,也没有黑白悬殊的色泽对比,而是若隐若现,以光影迭错的艺术感观取胜,以自然美和内在美感染人。同安青瓷中最高级的要数枇杷黄釉色的瓷器,目前我们已经能烧制出这种釉色,只是颜色还要深一些,我们还会继续研究、改进,使同安青瓷重新焕发出最迷人的光彩”,洪教授说。

恢复珠光青瓷不为赚钱

“我做同安青瓷的恢复工作不是从考古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从赚钱的角度出发,我的目的是挖掘陶瓷的历史文化内涵,把前人优秀的陶瓷文化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洪教授表示,很多已经失传或者即将失传的传统技艺需要有人去保护与传承,不能让它们永远地沉寂下去。

洪教授认为,福建是陶瓷大省,也是宋元时代陶瓷外销集散地,珠光青瓷是福建青瓷的品牌产品,理当认真研究并发扬光大之,充分肯定它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地位。古陶瓷的恢复研究工作虽然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但与此同时洪教授深感势单力薄影响了研究进度。他表示,如果能在珠光青瓷的发祥地——厦门(同安)获得场地、资金、文化支持等各方面的帮助,一定能够加快研究进程,早日恢复这一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