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如何看待黛玉葬花的行为「贾宝玉葬花」

时间:2022-12-03 09:09:18 来源:浮生漫读

大家好,如何看待黛玉葬花的行为「贾宝玉葬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早起读书,习惯性地翻红楼,翻到第三十回,被一个细节吓了一跳。


第三十回的“龄官划蔷痴及局外”,百无聊赖的贾宝玉到处闲逛,撩拨金钏儿惹怒了王夫人后,他跑到大观园的蔷薇花架旁,看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泪”。



这个场景,让他非常主观地以为这个女孩是在学黛玉葬花,这里有个细节描述他的心理活动:


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


这个细节,暴露了宝玉对黛玉葬花的真实看法,同时也暴露了宝玉完全不了解黛玉。


黛玉葬花,既是她价值观的体现,又寄寓了她的情感。


关于黛玉葬花,书中有两处直接的描述:


第一处在第二十三回,宝玉独自在桃花树下看《会真记》,一阵风吹来,“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于是宝玉把花兜着抖落在水池里。恰好这里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她告诉宝玉: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便是她葬花的目的,不忍干净美丽的花被污染。


第二处在第二十七回,黛玉被晴雯关在怡红院外,误以为宝玉变了心,于是在哭了一夜之后,悲悲戚戚地去葬花,并吟唱了抒发强烈情绪的《葬花词》。


此次葬花,黛玉是以落花自喻,担心自己无人怜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由这两次葬花可知,黛玉葬花并非一时兴起,葬花的行为,既是她价值观的体现,又寄寓了她的情感。她爱花怜花,希望以一己之力保护落花不受污染,这是她的价值观,无关对错。她以花自喻,由落花想到自己孤苦无依,想到自己病弱可能早夭的结局,想到自己无人怜爱,这是她情绪的表达,情感的寄托,同样无关对错。


在宝玉看来,黛玉葬花的行为,不过是新奇的行为艺术。


作为和黛玉最亲近的人,被黛玉认定为知己的宝玉,如果真正懂得了黛玉葬花的目的和情绪,就会对她的这种行为给予肯定,从此对黛玉更加怜爱。



然而,从第三十回的这个心理活动可知,在宝玉看来,黛玉葬花的行为,不过是新奇的行为艺术。


黛玉葬花是爱花怜花,不忍看着干净漂亮的落花被世间的脏臭所污染,如果宝玉认同这种行为,应该巴不得大家都行动起来,


然而,当他以为龄官也如黛玉一样在葬花时,他却认为这是“东施效颦”,觉得“可厌”。


好的行为,从来不怕被人模仿,反而希望更多人效仿并推广。曾经,黛玉葬花之时,宝玉是附和的。书中描述,第二十三回,当黛玉说出葬花的理由时,宝玉的表现是“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这便让黛玉和读者都以为宝玉喜欢这样的行为。



但是,第三十回的这个细节,作者通过宝玉的心理描写,告诉读者他对葬花的真实看法:“新特。”


什么是“新特”?就是新奇独特,所以别人再做,就是“东施效颦”,“更可厌了”。


由此可见,在宝玉看来,黛玉葬花的行为,不过是一种新奇独特的行为艺术。


我就是被这个结论吓了一跳,同时也为黛玉悲哀。



黛玉以宝玉为知己,宝玉何曾真正了解过黛玉?怪不得作者在《西江月》里批宝玉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宝玉的表面功夫做得很好,他也只是用表面功夫去迷惑人,包括迷惑黛玉。实际上,他根本不会用心去对待别人,就连与他青梅竹马的黛玉,他都不愿意用心去了解,甚至把黛玉寄予颇多情感的葬花行为,视为“新特”的行为艺术。


这才是黛玉人生悲剧的根源:所托非人。她视宝玉为知己,将整个人生都依赖于宝玉。但在宝玉心里,她只不过是一个会玩“新特”艺术的人,满足了宝玉对新鲜感的追求。

相关阅读:

黛玉易得,宝钗难求,得宝钗而失黛玉,让宝玉“意难平”

宝玉黛玉初会时,评价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该如何理解?

病弱的黛玉,和精力充沛的宝玉,确实是绝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