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汉中文化底蕴「汉中文化历史」

时间:2022-12-12 09:41:34 来源:秦岭天地新视野

大家好,汉中文化底蕴「汉中文化历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汉中汉文化的内涵及精髓浅议

张昌文

什么是汉中汉文化?近年来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着不同的认知。有人从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出发,认为是汉中城市文化。还有人认为是汉中辖区内十一个县区文化的总和。对于汉文化有的人认为是两汉三国文化,也有人认为是汉民族的文化,是华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不难发现,有的过于宽泛,有的过于偏狭,那么汉中汉文化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不能脱离汉中辖区;二是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这根主线。也就是说汉中汉文化,应该是在汉中辖区内诞生的对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以及被世界所关注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及其成果的总和。据此,历史悠久的汉中,有着丰富的值得高度关注的汉中汉文化。其内涵和精髓表现在:

1、以“天坑”为代表的地质文化。汉中天坑群是全球最大的“天坑群”地质遗址,近年发现天坑54处,溶洞316处,竖井23处,漏斗25处,其它地质遗迹109处,总面积达5019平方公里,其中南郑、镇巴天坑群最为密集,分别达到23处和19处。这种罕见的地质现象,一般形成在50万年左右,在汉中天坑群发现之前,全世界发现并确认的天坑约有130个。专家一直认为汉中天坑群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特点,其资源禀赋优异,达到了世界级地质遗迹,将此献给全人类是摆在今天的首要课题。仅有黎坪地质公园远远不够。梁山地质曾是西北大学地质系的实训基地,还需再续前缘。“梁山石燕”早已成为汉中“古八景”之一。

2、以“朱鹮”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朱鹮作为“东方宝石”自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汉中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种群以来,至2014年,数量增至2000多只,已从陕西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I级保护动物,《中华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ver3.1——(EN),《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中、日两国从1985年起共同保护朱鹮,并签订了《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包括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娱乐价值、生态生物学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等几个方面。洋县给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所和机会。朱鹮与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构成了鲜活的动物宝库。加上南北交汇的植被生态,为研究中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以“龙岗寺古人类遗址”为代表的汉中史前文化。从汉中开启考古发现迄今,不到百年时间,汉中先后发现十多处旧石器遗址群,新石器遗址群。被美国俄勒冈大学考古教授迈尔·阿金斯高度评价说:“此地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远东特别是中国古代人类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旧石器时代的标本,说明人们自非常古老的年代以来就生活于此地。

多种多样,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石器时代的标本,则说明7000年以前中国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最后欣然题词:“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英国剑桥大学世界知名教授李约瑟博士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更是肯定地指出:“汉水上游是古代世界胜地。因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南面的四川地区。因此,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几个地区之间的著名通道,同时也是古老华夏文明的源头地”。梁山疥疙洞的考古发现,更是列入201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如何使其写入中国历史的教科书,还需要继续努力,扩大其人类学研究,科技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研究的时代影响力,感召力。

4、以“石门”为代表的栈道文化,汉中石门是褒斜栈道上得以“火烧水激”凿成的,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通车山体隧道。以此展开去认识“故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栈道文化。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得秦王朝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对中国文人留下了巨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从人文特征来看,栈道把巴蜀大地联成一线,自然与人文共生;从历史的特征来看,栈道是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是古代的高速公路;从科学特征来看,栈道是人类土木工程中的奇迹;从历史文化来看,栈道记录着王朝兴废;从社会特征来看,栈道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5、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石门十三品又称“汉魏十三品”。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化,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十三块,整体凿空移存在汉中博物馆,是研究褒斜栈道和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更是书法艺术的杰作,从中可以看出汉字书法演变的历史轨迹。近两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被日本学者称作“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受到书界的推崇,被列为学习书法“必修之古典”。近代于右任,王世镗等都受其影响,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在独特的中国书法园地里有着重要的艺术地位。

6、以“汉台”为代表的汉王都城文化。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今属汉中博物馆。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据此可以说作为国宝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汉中,就是“汉王都城”,刘邦在这里韬光养晦,厉兵秣马,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三秦,取得天下之后,定国号为“汉”,开启了汉朝、汉人、汉字、汉文化的新局面,今人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汉人老家”,“汉风古韵”,传播并讲述着汉王都城的灿烂文化。

7、以张骞纪念馆为代表的丝路文化。张骞,生于斯,葬于斯。张骞作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墓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今天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中更具有东西文化交流的时代意义,张骞的丰功伟绩被世人敬仰及其衍生的诗文故事,已形成独特的文化长河,成为汉中汉文化的瑰宝,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8、以“三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汉中三堰指的是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西汉以来,在汉江流域众多支流上,先后兴建了各类堰坝100多处。“汉中三堰”则是上百处古堰坝中最具代表性,发挥效益最大,使用时间最长,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典型,至今仍在发挥着相当大的灌溉和防洪效益。既符合国家水利遗产的认定条件,2017年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山河堰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

9、以城洋青铜器为代表的夏商周秦文化。青铜时代,汉中先后在城固、洋县出土了众多的青铜器文物。就以城固来说,已出土各类青铜器物件700余件,是全国出土青铜器较多的县之一。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其中有三件还发现铭文,表明汉中这片沃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反映了巴蜀、中原文化在汉中的充分交融,展现了当时社会发达的文化、经济、科技水平,汉中走向文明社会的前进步伐。

10、以“诗经”为代表的诗雅文化。《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许多篇章都与汉中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旱麓》《沔水》《江汉》《汉广》“二南”的许多篇章,已经为我们从山、水、人、神的各个方面,勾勒了上古时代汉中汉文化的多维立体画面。以此开启的诗歌文化延绵至今。特别是唐宋高峰时期,如王勃、卢照邻,张说,杜甫,岑参、元稹、刘禹锡、贾岛、武元衡、温庭筠、薛逢、薛能、李商隐、罗隐、姚鹄、郑谷、苏轼、苏辙、宋祁、石介、陆游、汪元量等旅汉诗人,也还有王维、李白、白居易、辛弃疾等未到汉中的诗人都有不少描写汉中的诗文、构成了汉中的诗雅文化。

11、以蔡伦墓祠为代表的纸圣文化。位于洋县龙亭镇的蔡伦祠墓,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长眠之地,也是蔡伦的封地,已建有全国首家蔡伦纸文化博物馆。《蔡伦造纸传说故事》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海内外一切追求文明与进步的人们参观朝拜的圣地。

12、以李固墓为代表的名臣文化。李固字子坚,今城固县人(汉南郑人)东汉中期名臣,博览古今书籍,通晓五经,入幕府,谏议直言,平息叛乱,抗衡梁翼,志在扶持王室,竭尽肱骨之力,不顾个人生死,影响深远。留下了“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箴言。《后汉书·李固传》记其事迹。

13、以“天台山道观”为代表的的宗教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汉中境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活动场所达340余处,汉中是道教发源传播的地区,经过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场所有近160处,张鲁承继祖父“五斗米道”在汉中发扬光大,祖孙三代封为天师、嗣师、系师,并以此统治汉中25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被毛泽东评为“带有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佛教传入中国,据龙岗寺出土瓷碗,碗底“沙弥屠零永光元年记”表明,汉中是较早的佛教重要活动地之一。据乾明寺碑刻,新罗国僧人到此学法,遂成伽蓝,表明汉中宗教对外交流功业显著,具有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底蕴丰厚的特点,有的还与红色革命相联系,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高度关注。

14、以“武侯祠墓”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勉县武侯祠是皇帝下诏而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堪称“中华第一武侯祠”。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兴修水利,演八阵图,制木牛流马,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遗命葬定军山下”。因而武侯墓成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陵园。这是三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上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享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15、以各县馆藏出土文物为代表的汉中历史文化。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比文献真实,近些年来,无论是从墓葬出土的文物,还是从民间收集的文物,都展现了汉中各个历史阶段的风貌,让人思接千古认识历史。有许多还是国家一、二级之品,对于了解汉中,研究历史,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有必要整合研究,系统展出,变“死宝”,为“活宝”,传承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发挥文物持有的作用。、

16、以“汉调桄桄”为代表的戏曲文化。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一个地方有自己的剧种,是一个地方文化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汉调桄桄作为国家非遗,历史悠久,遗存丰富,风格独特,在现今348个剧种中具有唯一性。以保护传承为己任的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因为一个剧种,一个剧团,被专家称作“天下第一团”。招新人,编新剧,广泛开展省、市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至今活跃在汉中城乡,是中华梨园的一支奇葩,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价值。

17、以傩戏为代表的神秘文化。傩戏又叫坛戏、端公戏、对对戏。它起源古代祭祀巫师们跳坛活动。在表演中,一方面请神娱神;另一方面取悦雇主,吸引观众,达到娱人和娱神的 目的。其中的符咒、卜卦、上刀山、下油锅、过火海、九龙水等等都具有神秘文化的色彩。成为一种迎送神灵、祛除鬼魅、悼念亡人、驱邪救人的民间习俗,广泛吸取民间艺术营养,逐渐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民间戏曲——端公戏。在唱腔、音乐、舞蹈等方面独具特色。戴着面具,跳着禹步,唱着神歌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至今活跃在秦巴山水间。

18、以协税社火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民俗是一定区域内大家有意无意所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包含着衣食住行、生产贸易、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特别是“藤编、棕编、协税社火、扫五穷”等已被列入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值得挖掘、抢救,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去其糟粕,扬其精华,有机的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展现汉中人的生活风貌。

19、以镇巴民歌为代表的歌乐文化。民歌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结晶,以镇巴民歌为代表的汉中原生态民歌既有粗犷豪放、雄浑大气的阳刚之美,又有纤巧细腻、温婉动听的阴柔之美,既能自娱自乐,又能登上大雅之堂,还能在红白喜事中表情达意,无处不歌。而且一个好歌手更有兴之所至,现编现唱的能力。通过民歌了解民情,倾听民声,洞察民意,从而“审乐知政”。除镇巴民歌外,还有汉山樵歌、城固曲子、孝歌、嫁歌、小调、渔鼓、花鼓等,成为汉中文化生活的时代景观,表情达意,资政育人,很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是其精神生活的艺术化。镇巴民歌已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更有镇巴文工团发扬光大。

20、以青木川为代表的古镇文化。村落是人们族居而不断形成的,以其特有的历史风貌倍受世人关注。青木川在叶广岑小说的基础上,改编成电视剧《一代枭雄》上演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古镇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乡情、乡愁、乡缘的集散所。近年的上元观古镇、黎坪古镇、青树古镇、骆家坝古镇等,已初见成效,是许多游人的目的地选择。

21、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汉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丰富的遗存,已涌现出留坝红色文化体验基地,以十万多件文物吸引着百万人次的观光;陕南唯一的系统介绍革命根据地情况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碑坝红军石刻标语群;何挺颖烈士故居;陕南特委、陕南军委旧址;城固小河口会议遗址及纪念馆;镇巴红军园广场;红色交通线等等,可歌可泣的革命史,人民英雄的故事及遗存,是一方独有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培训基地。

在当代还形成了时代的新内涵:如当代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陕飞为代表的当代工业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汉中曾拥有“八厂一院”都曾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有的虽已迁移,有的仍在发展,厂址、厂史是汉中工业文化的宝贵财富。以王蓬、李汉荣为代表的汉中作家群,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若汇集起来是汉中当代文化的突出亮点,更是一支生力军。以汉中书画院为代表的书画艺术,也是汉中汉文化的又一支充满活力的文化队伍,在弘扬汉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作用。以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文化,改变了汉中蜀道难的封闭境况,已提升了汉中的发展区位优势。以面皮为代表的汉中饮食文化等等,理应充实到汉中汉文化的内涵之中。

在认识汉中汉文化内涵中,我们既要重古,也要重今;既要保护已有品牌,又要不断挖掘创新;既要重视静态的遗址文物,又要重视活化传承,当代发展;既要注重碎片化的存在,更要重视形成规模的冲击。

综上所述,内涵丰富的汉中汉文化,其精髓就在多样的宜居生态,厚重的人类历史,璀璨的文化艺术。纸短话长恕未展开,抛砖引玉,以求探讨。

张昌文,中国民协会员,陕西历史文化使者,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汉文化研究协会理事,二级编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