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海德格尔哲学的本质」

时间:2022-12-18 09:17:23 来源:哲学史演奏者

大家好,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海德格尔哲学的本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导语:海德格尔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是德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框架当中,海德格尔也实现了对于传统的美学的重新的反思与批判,并且阐发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进而也对于现在整个美学学科的发展和哲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其实也是建立在他自身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于哲学观点的阐释也是对于美学思想的直接的反映。

1.近代以来哲学二元论传统

在古希腊哲学当中,最早产生了现象和实在两者的区分。而直到近代以来,才真正的使这两者之间的区分凸显了出来。近代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认识论哲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对象性的思维和主体性原则、形而上学的本质等。

而从笛卡尔开始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以来,主客体就产生了巨大的分裂,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奠基了最初的基础。

整个近代哲学也都是在这一主客体分裂的基础之上开始产生。每一个个体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都是以对象性的思维,来去把握自身的主体与外在的客体的这一原则。

并且把追求外在事物的普遍的本质,作为其最终的目标。而把现象当做是感性的对象,从而产生了外界两者的区分。在这一基础上,人类就成为了在认识过程当中最为根本的基础——人和世界也就变成了认识和被认识这一基本关系的产物。

而到了康德的时候,对于主客体相分的原则仍旧还在持续。在黑格尔那里,整个外在与内在,真正的统一在了精神的实现这一环节当中。认为在精神的自我运动当中,主客体就会实现真正的统一。但是这对理念的更为深刻的使用,其实依然具有着人本身最初的分类。

而在这之后,尼采所提出的主体性原则也成为了现代的技术发展之下的产物。

在认识论哲学当中所形成了这一主客体分离的问题,一直在哲学家之间传递,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困难。

2.现象学解释下的存在与存在者

于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现象学真正的开始。在现象学最初的创始人胡塞尔那里,其最初的目标就是要解决康德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试图超越传统的哲学当中所出现的弊端。

而在胡塞尔那里,也本着“回到生活世界本身”的目的,将世界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去解决这一主客体分离的问题。进而去克服二元论的困境。

而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其实是混淆了“存在者”和“存在”的差别,因为追问“存在者”,从而忘却了“存在”是一种没有基础的本体论。

存在的忘却导致哲学本身的彻底的终结。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本身产生了新的发展。胡塞尔最初认为现象其实就是一种意识,而海德格尔却认为现象就是一种存在,但并不是主客二分的这种存在,而在胡塞尔所说的“事情”,到了海德格尔那里,变成了“所思考的事情”。

胡塞尔的先验的现象学,被海德格尔直接的改造成了“此在”的现象学,用解释学的方法去代替了胡塞尔所提出的本质直观,也为其提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奠定了最为根本的基础。

海德格尔本身的美学思想的建构,是在对于传统的美学观点的批判的基础之上建立。传统美学受到了传统哲学本身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论方面的美学。在传统的美学观念当中,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本身,就被置于向主客体两者分离的关系当中。因此也形成了对应的二元分立的局面。因此传统美学也充当了一种知识论的角色,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类的美学本身的问题。

3.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反叛

在近代以来,美学要么认为作为感性学的美学,和真理本身是没有关系。要么就把美学规定在经验方面,而通过人的主观状态从而确立美的审美经验。

这种方式,会必然的导致美学本身局限于主体的审美意识当中,在这一行为之下所获得的结果,只会是把艺术作品当作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和现实的理性直接分离。只把人的感性随意性当作是美的标准,而会使得艺术本身产生一种非理性的倾向。

在海德格尔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从传统的本体来出发去寻求美学的经验主义方向。而是把人放在超越其他的存在物,和自身作为存在物进入的存在状态的优先的地位当中来考虑。

他认为,美学以及各门科学都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在”就是存在于世界当中。在海德格尔那里,不讨论一般美学当中的意识形式等一些问题,而是以存在的重新分析,来去解决传统美学还未解决的问题。

在海德格尔那里,研究美学的方式不仅是传统的感性学,也不是理性直观的方式,而是具有的现象学的解释学的方式来去解决,拓展了美学的新的发现与目光。

在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代表《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当中,他重点强调了存在的意义问题。因为他认为“存在”是最为普遍的概念。而存在自身就具有了时间性。

在这部著作当中,海德格尔把“存在”和“时间”两者的相互关系作为其中心的问题,力图在时间的背景之上去寻求存在。

这种存在论着重分析的是提问的存在方式,就是生存的状态的基本结构。首先把存在和存在者区分开来,又提出以“此在”作为人的状态的阐发,也就是其美学的出发点,而“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因此必须明确的就是人所具有的最通常的存在方式,就是日常状态的存在方式。

“此在”的本性,其实就是他的生存。而此在具有三层的结构:

第1层是情态,情态是指此在本身的必然性而理解。

第2重结构就是此在在世的主要环节,它关涉的是存在的可能性。

第三重,即最后的沉沦,描述了存在的现实性,以现象学的方法去追问生存状态的结构。

并且,此在就是对于他的世界中的“存在的可展开”。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者”经由“此在”,通向整个世界。而此在的展开,就是把事件的存在者引入敞亮。

“此在”就是开心自在,就是艺术的最为根本的基础。“此在”是存在于真理当中它,自身的生存就是最为基本的真理。此在和其他的存在的和谐美,根植于世界当中。

4,艺术本性在于自由

而在海德格尔的另一部著作《林中路》当中,又提出了他的艺术本性的观点。

在这里,海德格尔选择了梵高的一幅画《农鞋》作为对象,对农夫的农鞋这一器具的本性做了深刻的分析。

他认为器具的器具性第1次真正露出了自身的真相。梵高的绘画揭示了一双农鞋真正是什么,这一存在的就从他无比的存在中凸显了出来。

按照最早的古希腊的说法,“存在者的无遮蔽,就是真理”那么艺术中的真理,就是真正的出现艺术的本性,就是存在者的真理将自身置入作品,这种真理是存在自身的显现,是存在自身在显现自身而真理的本性,其实就是自由。

海德格尔认为,作为陈述的正确性来理解真理的本性,就是自由。总之真理是存在的真理,艺术的本性就是揭示存在者本身的真理。真理发声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艺术其实就是真理发生的最为根本的方式。

黑格尔那里美和真是一回事,海德格尔那里就出现了变化。这一变化就是“美就是真理”,“如此这般的在场的标志,真理显现于美当中”,“美就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

结语

在海德格尔这里,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去全面的反思传统的美学观点,在现象学美学当中显露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关于存在和存在者的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一种真实的真理,对于后期的很多美学家和哲学家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也使得现今我们对于美的看法和关于美的反思等等进入了更为深刻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张福海. 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朱立元,王昌树.遮蔽“存在”的存在论批判——评董学文等先生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误读[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13(01):167-186.

[3]吴兴明.海德格尔将我们引向何方?——海德格尔“热”与国内美学后现代转向的思想进路[J].文艺研究,2010(05):5-17.

[4]蒋永青.如何超越“二元对立”——中国艺术美学基本问题的相关讨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53-59.

[5]赵奎英.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对生态美学文化研究的历史性建构[J].文学评论,2009(05):68-73.

[6]周清平.论审美四维空间——以海德格尔语言美学核心思想为支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50-54.

[7]张贤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2(02):23-26.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