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书法之美的最高境界:意象「紫颜体书法」

时间:2022-12-19 16:53:18 来源:張仲全

大家好,书法之美的最高境界:意象「紫颜体书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书法再也不能感动人心,那么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汉代文学家赵壹,与书法家张芝,思想家王符为陇上三大家。赵壹在他的著作《非草书》中说:"书之好丑,在心在手",也就是说,书法的好坏是由心和手决定的。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

赵壹和柳公权的论述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书法的好坏,决定权在心和手。但心和手是两个问题,心即思想和意识,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手是运笔,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是否思想的完美,手就可以将思想的完美想法落墨于宣纸上呢?应该说,不一定。为什么说不一定呢?

如果一个人思想人品高尚,但并不懂书法的技法呢?显然,"书之好丑,在心在手"这句话是针对一个在技法上已经没有问题的人说的。一个不懂书法技法的人,任凭思想怎样高尚,仍然是无法落笔的,书法终究是一门艺术。没有书法技法而又把书法写得好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但对于一个技法上已经没有问题的人来说,书法的好坏确实是由心和手决定。

那么,什么是好?什么是丑呢?

二、柳公权的观点和赵壹的观点相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同样,这句话的针对性,还是那些已经不存在技法问题的人,技法问题不解决,心正未必就能笔正。所以,我们理解古人的论述的时候,不能离开当时的语境。或许柳公权当时谈论的根本就不是书法的问题。

但是,还是没有回答,什么是书法的美?什么是书法的丑?

现在,我们不纠结于理论上对书法美丑的论证,历代书法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已经用他们的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书法家苏东坡的《寒食帖》、明代赵孟的《洛神赋》、清代的王铎、民国时期的于佑任、当代的毛泽东,这些标志性的人物,只是大致地勾勒出中国书法文脉的一个简单的线条,每一个时期的众多人物都罗列出来,那就是一本厚厚的中国书法史,如汪洋大海,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了中国书法不仅仅只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

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已经具体地回答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中国书法本身就是美学的存在之一,是美的表达,是思想的表达,是情感的表达,是东方哲学的物象化,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美学表达。它承载的是汉字之美,是思想之美,是情感之美,是东方哲学之美。

汉字取天地万物之形,所以美。如《说文解字》。

不论是草书还是楷书,任何一种书体表达的都是思想。如《兰亭集序》。

不论在形式上怎样表达,都是表心,表情感。如《祭侄文稿》。

不论是书法的浓淡还是疏密,都出自《易经》的“阴阳”。

当然,谁都可以乱写?如何写,是每一个人的自由。但书法的美,早就规范在书法的法度里,不论书写者怎样游戏,都必须是“站在汉字上的舞蹈”。不论书写者怎样夸张,都必须在书法法度的尺度之内。

离开汉字,不是书法。

越过书法法度,不是书法。

什么是书法的法度?《兰亭集序》就是法度。《说文解字》就是法度。《祭侄文稿》就是法度。“易经”就是法度。《三希堂法帖》就是法度。关于书法的美学原则,从古典书论一直延续至今,一直是事实的存在。可我们却漫无边际地争论。

当代书法有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把乱写者当作书法的探索者,而且说探索者开初的时候是写得如何完美。探索者的乱写是探索,艺术的探索值得支持和宽容,但如果是有意识地误导大众的审美趋向,这就不是书法讨论的问题了。

我们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被历代以来的那些书法作品所感动,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是他们让我们感动,他们是美的征服者,他们以美的力量征服了我们的心,温暖了我们的心。

如果书法再也不能让我们感动,甚至让我们恶心,那么,书法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书法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我们是否对得起这份遗产?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著名美学家,他在著作《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说, “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实,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

中国书法是人心之美,是万象之美,说得多好啊。那些背离中国书法传统的“乱书”,往小里说,仅仅只是一个技法的问题。可深究进去呢?书法是汉字,汉字承载是思想,细想,有些可怕,也算是杞人忧天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