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郑板桥梅竹图」

时间:2022-12-23 13:57:25 来源:艺域无疆

大家好,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郑板桥梅竹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墨笔竹石图 清代 郑燮

郑燮最喜画竹,也最擅长表现各种环境下不同形态的竹子。此图描绘了在清风中摇曳的劲竹与石头相伴而生的画面。构图简洁,笔法健挺洒脱,于写意之中见写实功底,将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尽现笔底。

竹石图 清代 郑燮

郑燮最喜画兰、竹、石,认为它们有节、有香、有骨。他笔下的“四君子”在立意上扩大了文人画自娱的内涵,或用以寄托“用世之志”,或歌颂不为俗屈、挺然坚劲的精神。这种画外意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从题诗上看,是他临时找来一幅自藏的画作,再补题诗以赠。图中以竹之劲挺、兰之清雅、石之坚韧来比喻“饮牛四长兄”的高尚品格。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纵横交错,天机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画法上用具有力度的隶书笔法画竹,以纵逸的草书之法画兰,陡峭的岩石则以侧峰用笔简括勾勒出轮廓,略作皴染,三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岩石上的题款使画面本身倾斜的对角线构图变得平稳厚重,此外以楷书融入篆隶的“六分半”书欹正相生,清劲纵逸,亦增强了主题的内涵。

兰竹石图轴 清代 郑燮

图绘不畏环境险恶的兰竹在悬崖峭壁上生机盎然的景象。构图奇巧,不落俗套。以兰竹打破石壁单调的平面,令画面丰富而多变。同时,平整的石壁亦将纷纷杂杂的兰竹统一起来,令画面于繁乱中不失齐整。用笔率意,施墨润泽,为郑燮竹兰石画的代表作。

墨竹图 清代 郑燮

此幅画竹后,郑板桥对画竹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强调了师法自然之竹的重要性。

兰竹图 清代 郑燮

画上题跋为: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竹兰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此幅虽属小景,要是山脚下,洞穴旁之兰,不是盆中磊石凑成之兰,谓其气整。故尔聊作二十八字以系于后: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是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乾隆庚辰秋,板桥郑燮。

石畔竹兰图 清代 郑燮

此图绘长条湖石旁细竹数竿,幽兰一丛,笔墨纵横,得心中之竹。

郑燮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

竹石图 清代 郑燮

此图以简劲笔锋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个坚硬瘦石转折处略施以小斧劈皴,崚嶒之态顿出;竹竿细之又细,但细而不弱,竹叶少而腴,不乏葱翠富强;一竿修竹顶天立地,其他竹子则交错纷杂有致,虚实、浓淡、高低、远近两相呼应,在妙趣横生间又生一种孤傲之气。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