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二战德军装甲兵迷彩「中苏战争」

时间:2022-12-24 09:09:21 来源:诸神的黄昏研究会

大家好,二战德军装甲兵迷彩「中苏战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请关注本头条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香港模型厂商威龙曾在2005年、2007和2008年分别出品过四号D、F-1和E型坦克的“Vorpanzer”版本,可以看出其炮塔及车体正面似乎于普通的同期四号坦克略有不同

Vorpanzer在德语中意为“前置装甲”,那么德军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要为四号坦克装配前置装甲呢?本文将简介德军四号坦克早期型号,由于角色转变而进行的装甲演变情况


四号坦克前期衍生型的装甲演变


依照德国装甲部队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上校(Heinz Wilhelm Guderian)上校在1934年初的原始设计概念,四号坦克以连级编制附属于装甲营用作装甲师后卫,应付反坦克炮、碉堡等软性或静态目标,并支援跟随确保战果的步兵战斗。因此以「护卫车辆」(Begleitwagen,简称B.W.)为发展代号,掩饰当时德国违背凡尔赛和约发展军备的事实。

因并非第一线战斗车辆,在1937年10月至翌年3月小批量生产35辆的初代四号坦克A型,其表面硬化装甲仅为炮塔正面20毫米、车体正面14.5毫米、仅足以抵御小口径枪械、轻型火炮与手榴弹的弹片。

后经A、B、C型三种预量产发展测试款逐步将装甲厚度提升至炮塔正面30毫米、车体正面30毫米。

而自1939年10月开始生产的四号坦克预量产最终款D型则汲取1939年9月1日至10月6日间波兰战役的实战经验,再将车体侧面装甲提升至20毫米以抵御远距射击的20毫米口径机炮弹;同时将原内藏式炮盾改为35毫米厚外露式炮盾,防止炮塔正面中弹后弹片溅入炮塔内卡住坦克炮。

然而由波兰战役实战经验又发现此时四号坦克炮塔及车体正面的30毫米装甲无法抵御波兰陆军armatka 37 mm wz. 36反坦克炮(即授权生产的瑞典37 mm 博佛斯 L/45/M),因此在四号坦克D型生产的最后批次也计划将车体正面装甲提升至50毫米。

然而因四号坦克的定位为辅助坦克,不如主力三号坦克具有生产优先性,因此直到1940年5月上旬德军入侵法国时,D型仅有129辆配发部队,且皆为原始设计的装甲厚度。

黄色计划开始后,四号坦克D型炮塔及车体正面的30毫米装甲厚度虽能抵御法军FCM 36与雷诺R35的37毫米口径坦克炮,但却不敌夏尔D系列与索玛 S35的47毫米口径坦克炮以及反坦克炮。德军在1940年5月上旬战役开始时部署的279辆各式四号坦克,到6月下旬战役结束时已战损182辆,损失惨重。

虽然额外增加车体正面30毫米、车体侧面20毫米的附加装甲板(通称zusätzenpanzer)应急方案迅速实施,但附加装甲板配件开始配发部队时法国战役已经结束,只能自1940年7月起用以强化D型。而自1940年10月开始大量生产的E型车体正面装甲仍为30毫米,因此也使用此附加装甲板达到车体正面30 30毫米的装甲结构。

直到1941年4月开始量产的四号坦克F型才将车体正面装甲提升至50毫米、车体侧面提升至30毫米。由于两片装甲结合的防击穿能力较同厚度的单片装甲差,因此直接提升装甲厚度才能有较佳的防护力。


四号坦克因考虑发动机传动轴与炮塔旋转机构的整体布局,将炮塔环自车轴中心线左移6.5厘米,并将发动机右移15厘米以平衡重心,因而成为不对称布局。受炮塔左移的影响,车体战斗室也为左前方驾驶在前、右前方无线电/机枪手在后的布局。四号坦克A型在车体右前方装备一挺7.92 mm MG 34机枪,两战斗室前方装甲也随其前后排列而呈阶梯形段差。

B、C型则取消车体机枪,改用附带装甲盖板的手枪射口,并将车体战斗室前方装甲阶梯形段差拉平而成为单片式。

自D型起再回复安装车体机枪,因而沿用A型的阶梯形段差设计,并延续至E型。

然而经实战验证,此阶梯形段差可能造成窝弹,不利于防护,故自F型起的后继衍生型都又改为与B、C型相同的无阶梯形段差单片式设计。

因此1940年7月后为D、E型使用的附加装甲板就是两段式,以配合此两车款车体前方装甲的阶梯形段差。

除制式附加装甲板外,各部队也曾自行设计组装附加装甲以强化四号坦克防护力。此前线现场改造装甲的作法可能会因不当焊接的热效应而造成原车装甲强度折减,所以在1941年初通令禁止。

在此时间点也出现如开头封绘中所绘的,再度补强用的制式20毫米厚度前置装甲,即Vorpanzer,铆接于炮塔正面及车体正面形成间隙装甲,以消耗披帽穿甲弹命中时的贯穿力。但四号坦克装备前置装甲的仅有D、E型以及少数F型,且多配属位于法国的后备训练单位。实战单位也仅配属于国防军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Panzer-Grenadier-Division Großdeutschland)。


早期的德国陆军习惯以Vorpanzer统称加装于原车装甲的附加装甲板以及间隙装甲设计的前置装甲,并未用以专指后者。这与二次大战中后期成为制式装备的装甲裙板(Schürzen)间隙装甲不同。

部份训练用的四号坦克D、E型在1942年七月之后也随F2/G、H型换装7.5 cm KwK 40长炮管坦克炮。然而旧式车体底盘无法过度承受重量及射击后座力皆增加的新式炮塔,仅能作为训练用途,无法担任持续的战斗任务。

现存于英国伯明顿坦克博物馆的四号坦克D/H混合型就是此种产物。该车于1944年夏季诺曼底战役期间由英军俘获。车体序号80732,为1940年7月出厂的D型,但装备长炮管坦克炮以及1943年6月后才在前线加装了炮塔装甲裙板(Schürzen)。车体正面除附加装甲外还使用了前置装甲(Vorpanzer),因此为30 30 间隙 20毫米的复杂装甲结构。

四号坦克后期衍生型在车体正面也有附加装甲,然而不论焊接或铆接皆为单片式,覆盖于驾驶与通信/机枪手两战斗室前方。

四号坦克的天线曲折器

四号坦克A型至G型的FuG 5收发器两米长杆状天线装置在车体右侧炮塔附近。其天线架可向车体后方翻转,将杆状天线收纳于车身侧面的木制天线槽中;天线槽下方还开孔可贮放一根备用天线。

若杆状天线竖立,则当炮塔旋转时,炮管就有可能碰触天线。虽然此杆状天线的韧性足以承受80度弯折后回复原状不致于断裂,但金属炮管与金属天线碰触会形成短路,仍可能损坏无线电台。

四号坦克只能在车外翻转收纳天线。因此一旦未收纳天线而进入战斗状态,就可能造成炮管碰触天线的后果。故在主炮下方安装木制天线曲折器即成为解决炮管碰触天线形成短路的制式方案。此装置由C型在1939年8月前的生产后期开始成为出厂标准配备,并普遍见于后续的短炮管D、E、F型。部份B、C型也进行过战地改造。

在1940年6月北非战役展开后逐渐成为标准配备的炮塔后方贮物箱(Gepäckkasten),也因有碰触天线的风险而加装天线曲折器。

在四号坦克F2/G型换装长炮管坦克炮后,此木制天线曲折器初始亦随之延伸加长。

但随后更改为悬挂于炮管的一段。

最后定型为炮盾右侧的衣架型设计。

或许因效用不好,此装置在长炮管的四号坦克F2/G型仅常见于刚出厂或未参加过战斗的车辆上,不过短炮管D、E、F型在这种易毁于敌火的木制品损毁后,还会重新安装。这似乎又是德军武器过度设计的一个典型例子。

自H型起杆状天线以固定式天线架设置于车尾左侧,大幅降低炮管碰触天线的机会。因此也不再装备木制天线曲折器。

此外,三号坦克不论杆状天线设置位置与翻转收纳形式都与四号坦克近似,同样有炮管碰触天线的风险,但却从未安装过天线曲折器。这大概是因为三号坦克可以由无线电员或驾驶从车内操作天线翻转收纳之故。

而英国伯明顿坦克博物馆现存的四号坦克D/H混合型在炮盾右侧亦有天线曲折器,与历史照片的形式相符。

德军装甲车辆的烟雾发射器

自1938年9月7日起,德国陆军装甲车辆开始在车尾装置烟雾弹发射器(Nebelkerzen-Abwurfvorrichtung, 简称NkAV)。此装置的弹架以弹簧夹悬挂五枚快速发烟烟雾弹(Nebelkerzen Schnellnebelkerze),各弹引信以链条松悬于弹架。需发射烟幕时,车长在车内以手拉绳一次即松弹簧夹释放一枚烟雾弹,弹体坠落后由链条扯住即击发。烟幕可维持100至200秒。

因为NkAV置于车尾,故烟幕均在车尾形成,但作战中的装甲车辆理应面朝敌军方向。于是车辆以NkAV释放烟幕后,还得倒车才能进入烟幕掩蔽。这就成了NkAV的严重缺陷。

德军装甲部队常悬吊的水桶似乎在1940年中法国战役才逐渐出现,炮塔后方置物箱在随后展开的北非战役开始出现并渐成为标准配备。照片中这辆1941年10月间于东线战场的四号坦克,除置于炮塔后方置物箱外,水桶也直接以NkAV的链条悬吊。此举似乎也显示NkAV的功能并未为车辆乘员所认同,进而予以闲置。

1942年3月3日NkAV停产,而安装于炮塔前端的电动击发式烟雾弹投掷器Nebelkerzen-Wurfladung 1 (NbKWldg 1)则继续研发测试,直到同年10月21日才列为装甲车辆生产线与维修厂的标准安装项目。

但NbKWldg 1遭小口径枪弹命中或弹片击中就会自燃,在实战中车辆乘员视线常为意外产生的烟幕所遮蔽。此烟雾弹投掷器于是在1943年6月停止安装。

1944年3月起再改换为炮塔顶部内装的近距离防御武器发射器(Nahverteidigungswaffe)。此装置除烟雾弹外,尚可发射信号弹与人员杀伤雷。

依德国陆军装甲车辆烟幕产生装置的发展过程,自1938年9月至1942年3月间从未改款过的NkAV应安装于下列装甲车辆的前期衍生型:一号坦克、二号坦克、捷克制38(t)坦克、三号坦克、四号坦克、三号突击炮以及其它同时期装甲车辆,但实际上并未全面装设。通常装置于车尾右侧。

三号突击炮安装NkAV时,会再以钢板将其包覆以防弹片击中。

四号坦克会将其直接安装在圆筒状发动机排气消音器上,但NkAV自四号坦克F2型起已不再使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