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拿下\\「杨澜访谈」

时间:2022-12-27 12:45:26 来源:新京报

大家好,拿下\\「杨澜访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当年一周一期的国内首档高端人物访谈电视节目,到如今一年一季,细分为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播出平台,这个坚持了二十五年的常青访谈品牌,正在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下,为自身赋予着更多全新的时代价值。随着2022年1月《杨澜访谈录——逐风者》第二季的热播,在众多碎片化信息流量冲击中,“吴刚谈‘陈萍萍’独得年轻人宠爱”等话题依然引发众多热议。杨澜对访谈节目的坚持,从未因外部环境改变而动摇:她要用一场场对话,记录一个个人和他们背后的世界,为行走的时代留下珍贵且深刻的注脚。

《杨澜访谈录——逐风者》第二季采访吴刚。

开创

国际化高端访谈展现“关键的少数人”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迅猛。杨澜主持过的《正大综艺》平均收视率曾达到20%-30%,惊人的数字背后是中国电视受众的日渐庞大,以及电视媒体影响力的迅猛扩张。在思想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之下,杨澜开始思考,人的改变、观念的改变或许更加深刻。媒体也可以通过记录个人命运和思想改变,进而记录时代,让国人打开眼界,了解世界的进展。于是1998年,杨澜在凤凰卫视创办了中国首档高端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后更名《杨澜访谈录》)。

《杨澜访谈录》是具有开创性的。首先其受访对象以世界知名人物为主,从国家元首,到世界级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艺术家、商界精英、体育名人……这些人大多只在新闻报道中有过惊鸿一瞥。其次,杨澜认为,这种国际化的开阔视野是特殊的时代赋予她的。“因为那时候中国不仅要看世界,还想要看到世界表象背后,关键的少数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这也令《杨澜访谈录》有了天然的影响力基础。”

杨澜采访贝克汉姆。

突破

把每一次采访当成最后一次采访

在杨澜工作室时期,“我总把每一次采访,都当成最后一次采访。”往往在嘉宾还没有同意接受采访时,杨澜就召开多轮专家研讨会,对其人生经历、观点、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否则,如果问题极为幼稚和浅显,仅到公关部门那里就会被毙掉。”

2001年,杨澜工作室改版为《杨澜访谈录》,第一期便采访了王光美女士。如何面对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有过特殊经历和地位的女性?采访的初衷是什么?采访前,杨澜曾和王光美女士在各类问题上进行反复沟通:努力让对方产生信任和认同感。在采访基辛格博士前,杨澜把他所有的演讲、论文、著作,以及含有对其个人描写的书籍,全部通读了一遍,并对他的国际政治、外交思想梳理出相对脉络性的信息,然后再以一份非常扎实的提纲打动了他。虽然,此次采访只被允许进行了半个小时,但这在当时国内的媒体中,已是具有独家性的巨大突破。

早年杨澜在采访基辛格。视频截图

杨澜常比喻,访谈就像“鸭子划水”,水面上看似悠然自得,但脚必须在水下拼命使劲。访谈过程同样需要技巧。现场有很多人在催促,或者提醒这个问题不能问。“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杨澜会紧盯采访对象,用眼神表达出坚定与自信:“虽然你的公关主管在否定我的提问,但这样的问题你都不能回答吗?”很多受访者会因为聊得太开心,而忘记约定的时间。“做好一次访谈,还是会有职业的快乐在里面。”

我和很多采访对象都成为了朋友,因为他们认为,杨澜虽然是外行,但愿意去了解他们所在专业的内容。比如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先生。基础数学、天体物理知识距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很远,但我还是努力地了解他的专业,他提出的卡拉比猜想是什么。我不敢说我完全懂了,但我觉得一种认真探究的态度,采访对象是可以感受到的。后来,丘成桐先生说,很多人采访过他,杨澜做得最好。当你用一个专业的态度,勤于学习和思考,能够与对方真的产生相对平等的视角,代表着媒体的公正性和观众的需求,这些都是你的底气,使你能够拥有跟对方平等对话的资格。

——杨澜

坚持

不比速度,更强调深度和广度

杨澜敏锐地感受到了媒体生态的变化。

2010年以后,随着视频网站、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蓬勃发展,观众从坐在电视机前守候节目开播,变成在网络上自由摄取个人所需要的资讯组合。尤其是年轻观众被互联网大量分流,媒体投放量明显放缓,诸多电视台也开始处于亏损状态。千禧年时,外界想要了解世界名人的人生与故事,只能通过以《杨澜访谈录》为代表的访谈节目;但如今,名人们都运营着个人社交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视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杨澜坦言。

在开播十六年之后,《杨澜访谈录》停止了电视台周播栏目模式,改为一年一至两季的季播模式。但杨澜依然认为,在这个真假难辨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更加需要被筛选和加工过的优质内容,其中,以真实、深度作为传播基础的访谈节目,反而成为了撬动多个信息渠道的精准杠杆。唯一和过去不一样的是,杨澜不仅要关注节目内容本身,也要关注播后观众的反馈,在新媒体、短视频等各类渠道不断黏合观众,甚至需要参与一些电商直播,把商业和信息传播结合在一起。

杨澜在《你好!大女生》中,和前女子速滑运动员张虹一起滑冰。

杨澜始终认为,访谈节目就像新闻一样,会永远被需要。“这个时候,访谈节目更应该确立核心竞争力——不比简单的信息传播速度,而是比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如今,《杨澜访谈录》升级为“访谈品牌”,会根据不同平台受众需求,变换主题和谈话对象。比如,2020年《杨澜访谈录》针对新冠疫情先后制作了两个特别系列,前者采访了曹德旺、李稻葵、黄奇帆等人,探寻中国经济“一键重启”的奥义;后者采访了梁建章、于冬、贾国龙等来自各个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分享在疫情冲击之下他们的自救、探索过程。事实证明,在彼时经济动荡、人心焦虑的社会环境下,这份专业访谈为诸多挣扎于疫情中的创业者带来了信心与思考。

新京报资深记者 张赫

资深编辑 佟娜 校对 翟永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